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同盟會

革命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同盟会
Remove ads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又稱中國革命同盟會,是清朝末年由興中會華興會等多個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發動多次嘗試推翻清朝的起義,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快速預覽 中國同盟會, 領導人 ...
快速預覽 正體字, 簡化字 ...

同盟會主要由孫中山宋教仁黃興黃元秀蔡元培等人領導,由於其成員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義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成功後,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遭袁世凱下令解散。部分成員另行成立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至今。[3]

Remove ads

歷史

成立

Thumb
同盟會成立情形油畫
Thumb
同盟會成立情形浮雕
Thumb
同盟會成立紀念碑在東京大倉飯店

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牽線下,結合孫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上海蔡元培章炳麟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青年會等組織[4],1905年7月,在東京召開第一次成立大會。8月20日,再開第二次大會於日本國會議員阪本金彌之宅邸,在場300人決議通過組織章程[5][6]。大會討論組織命名,有人主張「對滿同盟會」,孫指革命宗旨不僅對滿,擬作「中國革命同盟會」,終以組織秘密,稱「中國同盟會」。[7]:476民元後任美洲中國同盟會會長的伍平一回憶說:「歲乙巳,大會歐美日本之留學生於東京,內地各省之哥老會、三合會、劍仔會、大刀會、均派代表與焉,而同盟會乃成。孫先生以興中會首領,推為同盟會本部總理。」[8]

會上,孫被推舉為總理[9]:367。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地位形同副總理[10]:146。孫在會上宣布中華民國之名稱,吩咐黨員返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11]:498。除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中國同盟會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10]:146

Remove ads

方針

同盟會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次年發表「軍政府宣言」,並將此誓詞列為革命建國之「四綱」[12]:366。同盟會宣言開宗明義,呼籲需要一場「國民革命」,由「一國之人」著手進行,且應分兩階段展開:第一階段是驅逐滿人,第二階段是恢復中國主權;滿人乃關外之東夷,他們征服中國、奴役漢人,讓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唯有驅逐滿人,才有可能「光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10]:172。同盟會創立時發表之宣言,是革命意識形態即三民主義之雛形,爾後又藉黃興、章炳麟之助,孫在1906年秋天進一步修訂,即所謂《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10]:167。宣言主要方針是在《民報》上發展出來,文章由不同作者執筆,觀點具個人色彩,有時還彼此矛盾,確實構成三民主義教義主體,一般認為表達孫之政治思想[10]:167。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部、立法部和司法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發展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發刊詞高舉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9]:367。《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主張保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1908年10月10日,出版第二十四期後遭日本當局下令封禁[10]:169

1906年夏,歸國的出洋五大臣之一端方遞呈奏摺,交待海外見聞:「以奴才使事所及,明訪暗查,見夫無知青年,惑其邪說,什而七八。逆賊孫文演說,環聽輒以數千,革命黨報發行,購閱數逾數萬。……近訪聞逆黨方結一秘密會,遍布支部於各省,到處遊說運動,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冊子,或用歌謠,或用白話,沿門贈送,不計其數。入會之人,日以百計,蹤跡詭秘,防不勝防。」[13]9月1日,清廷宣布預備立憲。

1906年12月,梁啓超致康有為的信中說:「革黨現在東京占極大之勢力,萬餘學生從之者過半。前此預備立憲詔下,其機稍息,及改革官制有名無實,其勢益張,近且舉國若狂矣。東京各省人皆有,彼播種於此間,而蔓延於內地,真腹心之大患,萬不能輕視者也。近頃江西、湖南、山東、直隸到處亂機蜂起,皆彼黨所為。今者我黨與政府死戰,猶是第二義,與革黨死戰,乃是第一義。有彼則無我,有我則無彼。」[14]

Thumb
孫中山與南洋同盟會成員合影
Thumb
1906年,孫在晚晴園設計的元始國旗,圖中為自由鐘,橫書「囻民萬歲」。由張永福夫人陳淑字繡。
Remove ads

起義

中國同盟會曾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自1906年起,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如下多次起義:

更多資訊 名稱, 時間 ...
Remove ads

分裂

有學者認為,同盟會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其中某些革命團體多年後變得公開與孫為敵[10]:167

1907年陶成章、章太炎等指控孫中山接受日本政府5000元的離境費及日本商人鈴木久五郎日語鈴木久五郎的獻金10000元,僅留下2000元作為《民報》經費。1908年,因陶、章主辦的《民報》大談國學和佛學,鼓吹革命的文章漸少,以至銷量日減。陶成章要求孫為《民報》撥款3000元印刷費,並在南洋發行《民報》股票。孫因5月河口起義失敗後被解送到新加坡的六百多名戰士需安置費,只將自己的手錶、衣物交給陶成章變賣。陶成章不滿,遂改換名義,請孫為籌建中的江、浙、皖、贛、閩五省革命協會募資5萬元,孫「以近日南洋經濟恐慌,自顧不暇,斷難辦到」回絕。1909年1月,陶成章以江、浙、皖、贛、閩五省革命軍名義在南洋籌款,華僑卻很少認捐,使陶懷疑孫暗中搗鬼。9月,陶成章糾集數人在新加坡《南洋總匯新報》發表《同盟會七省意見書》,指責孫「謊騙營私」,在滙豐銀行有巨額存款,有「殘賊同志」、 「蒙蔽同志」、「敗壞全體名譽」三大「罪狀」,要求「開除孫文總理之名,發表罪狀,遍告海內外」,但黃興、吳敬恆等多數黨人堅決反對。由於雙方僵持不下,陶成章、章太炎等人退出同盟會、重組光復會,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在南洋另組總部。[15]

1912年1月,蔣介石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陶成章[16]

Remove ads

辛亥革命及其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次日成立武昌軍政府,全國各省紛紛響應,並相繼成立軍政府。各軍政府基本按照同盟會《革命方略》行事,如武昌軍政府成立後,即以同盟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宣示中外,其《電告漢族同胞之為滿洲將士者》《照會各國領事》基本照抄《革命方略》中的《招降滿洲將士布告》和《對外宣言》。[17]同盟會員居正為武昌軍政府制定都督府組織條例,為免大家懷疑,號稱是「同盟會本部所擬」,所以開會討論時,到會數百人毫無異議,當場獲全體通過,次日即公布施行。「其後各省先後光復,各建都督府,略依鄂軍政條例,直至大一統政府成立於南京」。[18]日本作家池亨吉評論:「此次武昌的變亂,雖屬突然,但其活動完全遵照革命方略,其行動計劃亦步步按孫文之意而動。」[19]:59-60

1911年11月,上海光復後,同盟會本部由日本東京遷至上海;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再遷南京

1912年6月,袁世凱為扶持黎元洪清除湖北的革命派,電邀蔣翊武去北京當臨時大總統府高等軍事顧問。臨行前,在蔣翊武的倡導下,文學社社員一致同意加入同盟會。[20]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指導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在北京聯合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而章炳麟等人則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

Remove ads

評價

學者金沖及認為,同盟會集中在華南起義,非因為拘泥於地域成見,而是經過領導層慎重考慮的。粵、桂、滇地處邊境,毗鄰的東南亞華僑多支持革命,便於革命軍的撤退和接濟。廣西王和順等曾在南寧起義,1905年被迫退入越南,但實力得以存續,1907年又在防城起義。而華中萍瀏醴起義遭鎮壓後,江蘇、湖北、湖南的機關發展緩慢。同盟會領導層的失誤在於,對湖北新軍的革命性估計不足,僅將其作為一支響應之師。但另一方面,革命黨在湖北新軍快速發展乃1911年春天以後,是黃花崗起義失敗催使文學社共進會聯合產生的。從同盟會成立到1910年初,集中在華南起義可以說是正確的,必須結合歷史來看待。[21]

學者陳錫祺指出,華興會的人數在興中會之上,有人認為華興會在同盟會中起了主導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興中會在世界各地都有宣傳及聯絡機構,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檀香山有《檀山新報》,舊金山有《大同日報》,南洋有《圖南日報》,在歐洲則有等留學生革命團體。當華興會成員在討論華興會和興中會聯合的問題時,所討論的都是「入孫逸仙會」或「不入孫會」,而非相反。湖北籍學生、華興會人數在東京留學生中占優,但其活動能力和影響力比不上興中會。孫中山作為革命者的名聲已響徹中外,所以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即被選為總理,同盟會的綱領則一字不改地沿用興中會的十六字宗旨。[22]

Remove ads

組織

Thumb
中國同盟會證書

入會儀式

入會人手寫盟書並舉手宣誓:「聯盟人某省某府某縣人某某某,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天運乙巳年七月某日,中國同盟會會員某某某。」之後,由孫文帶入一小室,秘密傳授暗號:「問何處人,答為漢人。問何物,答為中國物。問何事,答為天下事。」禮畢,孫中山祝賀道:「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23]

成立後

同盟會主盟人(東京

1906年後

1906年5月6日中國同盟會訂立的《中國同盟會總章》第十六條規定[24]

十六、本會支部於國內分五部,國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統轄,其區畫如下


國內之部: 西部一重慶一四川、貴州、甘肅 。東部一上海一江蘇、浙江、安徽。中部一漢口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南部一香港一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北部一煙台一山東、山西、直隸、陝西、蒙古、東三省。
國外之部: 南洋一新加坡一英、荷屬地及緬甸、安南、暹羅。歐洲一比利時京城--歐洲各國。美洲一金山大埠一南北美洲。檀島一檀山大埠一檀香山群島。

根據上述規定,中國同盟會於中國同盟會本部之下應成立如下組織:

  • 中國同盟會西部支部(設於重慶
    • 中國同盟會四川分會-1907年成立,領導人黃復生
    • 中國同盟會貴州分會-1906年在東京成立。
    • 中國同盟會甘肅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東部支部(設於上海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於1905年在上海成立,領導人蔡元培,1906年併入江蘇分會。
    • 中國同盟會江蘇分會-1906年於上海成立。領導人高旭(1906年)→章梓陳陶遺(1907年)→張魯
    • 中國同盟會浙江分會-1905年於東京成立。領導人秋瑾(1905年)→陶成章(1907年杭州)
    • 中國同盟會安徽分會(稱「江淮別部」,又稱「武毅會」)-1905年於合肥成立。領導人吳谷高蔭藻權道涵孫毓筠
  • 中國同盟會中部支部(設於漢口)-1906年成立。領導人胡瑛
    • 中國同盟會湖北分會-1906年4月於武昌成立。領導人余誠(1906年4月)
    • 中國同盟會湖南分會-1905年於長沙成立。聯絡人:禹之謨(1905年長沙,黃興委託)、黃興(1905年東京自任)、仇亮(1905年東京任黃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湖南分會湘支部支部長)
    • 中國同盟會江西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河南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南部支部(設於香港)領導人 陳少白
    • 中國同盟會廣東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蓬洲分會-陳質文。
    • 中國同盟會廣西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福建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雲南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北部支部(設於煙臺)領導人 蔣洗凡
    • 中國同盟會山東分會-1906年在東京成立。領導人徐鏡心(1906年)→丁惟汾(1907年)→於洪起陳幹劉冠三(1907年濟南)(另附:蔣洗凡
    • 中國同盟會山西分會-1905年在東京成立。領導人谷思慎(1905年)→王用賓榮福桐郭希仁(1910年太原)→閻錫山(1912年)(另附:張起風曾在日本期間代理)
    • 中國同盟會直隸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陝西分會-1906年在東京成立。領導人康寶忠(1906年)→趙世鈺井勿幕李仲特(1908年西安)
    • 中國同盟會蒙古分會--聯絡人不詳。
    • 中國同盟會東三省分會-未成立。1907年成立中國同盟會遼東支部,領導人宋教仁
  • 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設於新加坡
  • 中國同盟會歐洲支部(設於比利時京城
  • 中國同盟會美洲支部(設於金山大埠
  • 中國同盟會檀島支部(設於檀山大埠

此後中國同盟會還成立過以下較大的分支機構:

辛亥革命後,同盟會東京本部委派傅夢豪、蔣洗凡,乘船抵達上海,聯絡各界促成國民黨會的成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