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學甲白礁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礁亭臺灣臺南市學甲區一個舉行宗教科儀的祭壇建築,位於學甲傳統十三莊47角頭中頭前寮聚落的西南方,行政區原屬西進里,目前則是中洲里境內,是學甲慈濟宮舉行上白礁刈香與謁祖兩大宗教活動的主要場地。[1]

建亭典故

學甲慈濟宮主祀神明保生大帝,其信仰源自福建,乃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廣受崇拜的醫神。而當初鄭成功以臺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時,其所帶領的部隊中有許多為福建沿海一帶居民,其中一支來自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地泉州府同安縣白礁(即今大陸地區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的軍民,而隊伍中一戶李姓人家奉請家鄉慈濟宮的神明保生大帝,並也奉請陪祀的謝府元帥中壇元帥神尊金身,同來做為隊伍渡海來台的保護神。大隊軍民於農曆三月11日於在將軍溪平安登陸,上岸地點即在亭的附近即今之頭前寮莊頭西南方,而日後此地又稱之為大道公埔。 

清朝時期,學甲慈濟宮的習俗是回中國大陸祖廟進行謁祖儀式,這個謁祖的宗教儀式稱之為「上白礁」,直至1920年在日本佔領臺灣之後,因進行一連串的海禁政策,其後又在臺灣強制推行皇民化運動,加上之後又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於是慈濟宮便中斷了前往大陸的謁祖活動。[2] [3] [4]

當1945年臺灣光復後,基於謁祖的隊伍船隻須渡海因之風險較大,此外對於正值百業待興的臺灣,往返大陸一趟路來不但路途遙遠況且開銷也大。於是便改在每年登陸日的農曆3月11日,在將軍溪畔舉行,信眾來到登陸地頭前寮(大道公埔)進行「請水」的儀式,並在此亭遙祭對岸白礁祖廟的宗教儀式,取代了回福建祖廟的宗教活動。[5] [6] [7]

嗣後,為了讓為慈濟宮上白礁刈香與謁祖等祭祀活動,有一個固定的場域來進行各項的祭典科儀,遂而於1981年於頭前寮莊頭西南方的將軍溪畔興建此亭。然在民國88年(1999年)9月21日凌晨,臺灣發生嚴重的地震(即921大地震),也讓白礁亭主體受到嚴重的損毀,為了讓慈濟宮上白礁的謁祖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遂於2001年初拆除原建築物並原地重建,並於2002年初完工即為今日之狀,且於亭內立有「白礁亭重建碑記」,作為歷史見證。[8] [9] [10]

Remove ads

建築風貌與科儀

白礁亭從外觀看其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此能讓建物主體顯得厚重、沈穩,而正脊上飾以雙龍戲珠,加上脊頭正吻的制火神獸,且戧脊上的戧獸、仙人走獸等一應俱全,另屋頂搭配紅色的琉璃筒瓦,更具一股素雅的感覺。再從亭子內觀察,亭頂是由十二枝粗大圓形水泥柱所支撐起來,並且每枝柱子上也都書有對聯,此外,而為了容納較多參與祭祀的人員,除正中設有固定式的石製神案外是開放的空間,亭子內的空間也設計的頗為寬敞是一座大型亭子。此外,進入停內在神案上方前上方即書有「如臨祖庭」四個大字,而亭前柱上以「白礁謁祖」為句首的楹聯「白柱調朱三百年來瞻帝闕,礁波泛碧八千里外沐神恩。」及「謁者不忘一軍忠勇驅烏鬼,祖神長在萬里香菸接白礁。」目前在白礁亭左右兩側留有吳三連先生「奉祀保生大帝與謁祖祭典的涵義」,及學甲慈濟宮第三屆董監事會「白礁亭碑記」兩方石碑。[11] 

無論是刈香或者是謁祖,活動最重要的程序便是在白礁亭的祭祀科儀,在所有隊伍(藝陣藝閣神轎等)陸續抵達後,白礁亭內將依古禮進行遙祭(向祖廟進行祭拜)典禮正式開始。典禮過程既莊嚴又肅穆,儀式一開始首先是祭拜中華民族列祖列宗,之後依序為 : 唸祭文、獻花、敬果、鞠躬、參拜等祭祀程序。接著遙拜大陸白礁慈濟宮祖廟,當一切行禮如儀之後,最後在將軍溪畔請水完畢,才打道返回慈濟宮,所有科儀行程結束通常皆已是隔天凌晨三、四點了。[9]  [12] 

Remove ads

圖集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