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學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學衡
Remove ads

學衡》是1922年成立的一份支持傳統中國文化的雜誌。在中華民國初年,儒家思想一時失去統治地位,歐美各種近世文化思潮湧入中國,風靡一時,傳統文化受到衝擊。一些維護傳統文化的學者刊行《學衡》雜誌,並圍繞雜誌形成學衡派。《學衡》雜誌「樹立了一面旗幟分明的大旗,擔負起中流砥柱的重責大任」[1]

Thumb
民國11年之《學衡》創刊號

《學衡》雜誌雖因文學評論而起,卻非純粹文學方面的刊物,雖和陳獨秀、胡適、魯迅等進行所謂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常持不同主張,卻並非論戰刊物,而是綜合的學術刊物。

歷史

背景

早在國外,1910年代中後期留美中國學生群體當中,以對中國文化、文言文及白話文的意見分歧,可以分爲兩派,隨著兩排論戰的加劇,《學衡》雜誌應運而生。1920年,胡先驌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辦刊物,得到劉伯明、馬宗霍(承堃)的支持,隨後吳宓柳翼謀(柳詒徵)等人也加入。1921年10月,學衡雜誌社成立。1922年1月,《學衡》雜誌創刊。

出版

《學衡》雜誌以位於南京鼓樓北二條巷二十四號的吳宓寓宅作為辦公之所,第一次會議公推吳宓為「集稿員」柳翼謀為《發刊辭》執筆人。按梅光迪「脫盡俗氣」的主張,不設社長、總編輯、撰述員等名目,發表於《學衡》第三期上的《學衡雜誌簡章》中則署「本雜誌總編輯兼幹事吳宓」。

1921年11月,《學衡》第一期完稿,1922年1月,《學衡》雜誌正式出版。《學衡》為月刊,至1926年底停刊,出刊60期。1928年復刊,改爲雙月刊,1930年停辦一年又零星出刊,至1933年7月停刊,又出19期,共79期。

衰落

除了《學衡》雜誌,學衡派成員的刊物尚有《史地學報》、《文哲學報》。學衡的黃金時代在其創辦後的最初數年,1928年復刊後的《學衡》已難比往昔。1923年11月劉伯明病逝,1925年1月郭秉文因黨派勢力介入被免職引發易長風潮,都對學衡社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1932年,《國風》半月刊取代《學衡》雜誌成為學衡派的主要刊物,學衡社及《學衡》雜誌至此停息已定,而國風社新立。抗戰之際,秉承學衡與國風精神,張其昀等人在國立浙江大學創辦《思想與時代》。

統計[2]

《學衡》雜誌所刊詩文統計

更多資訊 類別, 通論 ...

《學衡》雜誌主要作者和發文統計

更多資訊 作者, 出生年 ...

註:括號內為刊載次數

Remove ads

評價

《學衡》雜誌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綜合性人文學術刊物,涵蓋了文化、文學、史學、哲學、倫理、教育、宗教以及政治等諸多領域。如同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科學》雜誌對於中國現代科學研究的啓蒙一樣,學衡社主辦的《學衡》雜誌是中國現代人文學術的先導刊物。學衡及其後的國風和中國科學社的學人存在密切關係,有些學人如胡先驌、張其昀等人同時活躍在兩者當中。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