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學 (中國雜誌)
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中文科普杂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科學》雜誌是中國科學社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及其科學雜誌為模式創辦的雜誌。
歷史
1915年1月首期《科學》月刊在上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刊詞上「科學」與「民權」赫然並列,申明「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
初期以傳播科學知識為主兼發表科學研究成果,例如1928年發表了《中國第四紀人骨之發現》(翁文灝) 、《航空與天氣》(竺可楨)、《在當代物理學中的確定率與因果率》(嚴濟慈)等研究成果。華羅庚1929年和1930年在《科學》雜誌發表了兩篇論文引起學界注意才進入大學畢生從事學術工作[1]。1934年《科學》雜誌轉變為正式的學術刊物,「其宗略規托英國《自然》周刊、美國的《科學》、德國之《自然科學》等雜誌」。 [2]
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1951年5月,處境艱難的《科學》被迫停刊。1957年,在當時「向科學進軍」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口號方針的條件下,科學雜誌曾經以季刊的形式復刊,任鴻雋主持復刊的《科學》編輯工作,由上海的科學技術出版社(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復刊的《科學》雜誌自1957年7月的第33卷第1期至1960年4月的36卷第2期,共有4卷12期。在反右運動中,中國科學社的張孟聞和王恆守被劃為右派。1959年秋,中國科學社理事會提議將社中所有資產上交政府,《科學》請全國科協接辦。1960年5月4日,中國科學社完成向上海科協交接。後來,在全國的一次刊物精簡中,《科學》第二次停刊。
1985年,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的幫助下,組成了《科學》雜誌編委會,周光召任主編,同時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成立了《科學》雜誌編輯部。1985年10月,復刊號《科學》37卷1期出版。復刊後的《科學》雜誌刊號CN31-1385/N。中華人民共和國「復刊」的新的《科學》雜誌成為科普雜誌,已不同於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學術刊物《科學》雜誌,且民國時期之《科學》雜誌為民間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主辦之刊物,並非政府相關事業機構經營的刊物。[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