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德洛尼卡三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德洛尼卡三世·巴列奧略(希臘語:Ἀνδρόνικος Γ' Παλαιολόγος;1297年3月25日—1341年6月15日)是拜占庭帝國巴列奧略王朝的皇帝,於1313年至1341年在位,1313年至1328年為共治皇帝,1328年至1341年為正式皇帝。
Remove ads
早年與內戰
安德洛尼卡三世年輕時因爭風吃醋,誤殺了弟弟,導致父親米海爾九世於1320年悲痛離世。他與祖父安德洛尼卡二世因帝位紛爭而起的兩安德洛尼卡內戰。安德洛尼卡二世與塞爾維亞君主斯特凡·烏羅什三世聯手,而安德洛尼卡三世則與保加利亞君主米哈伊爾·希什曼聯手。1328年,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勢力占領君士坦丁堡,安德洛尼卡二世退位。
軍事生涯
佩勒卡農戰役[1]
在登基之後,1329年5月,安德洛尼卡三世為解圍尼西亞,從君堡集結2000人外加一些比這更少的色雷斯士兵,於6月1日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登陸君士坦丁堡對岸,為了方便撤退其軍隊沿著尼科米底亞灣前進。
6月4日他們抵達了佩勒卡農,鄂圖曼人在此駐紮,人數兩倍於已,6月10日雙方展開較量,未分勝負,而副指揮約翰·坎塔庫澤努斯則建議撤退,次日清晨,撤退途中,鄂圖曼人襲擊後方,個別支隊魯莽衝鋒,外加安德洛尼卡三世負傷讓士氣低落,軍隊只得撤退至到菲洛克雷內港,安德洛尼卡三世躺在擔架上被送回君堡,6月12日黎明在付出兩名高級軍官戰死的代價之後,坎塔庫澤努斯才勉強將鄂圖曼人擊退,並組織軍隊從克里索波利斯撤回君士坦丁堡。
約1325年,希俄斯島領主馬丁·扎卡里亞或許因被塔蘭托的腓力授予了小亞國王的頭銜,從而野心膨脹,他強迫兄弟兼共治者貝內代托二世退休,並將與東羅馬的租約廢棄,開始以自己的名義鑄造硬幣,貝內代托則在未知時間逃往了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宮廷尋求復位。
1328年,希俄斯人利奧·卡洛塞托斯前往季季莫蒂霍,向安德洛尼卡三世提出重新控制希俄斯,安德洛尼卡三世欣然同意,隨即向馬丁發出號令,要求他立刻停止建造堡壘,並於次年前往君士坦丁堡續簽租約,而馬丁則斷然拒絕。貝內代托在此時也向安德洛尼卡三世提出申訴,要求從兄弟那裡獲得應得的權利。
1329年秋,安德洛尼卡三世以貝內代托的請願為由,聯合納克索斯公爵尼科洛一世,會集105艘船的艦隊遠征希俄斯,在安德洛尼卡三世抵達之後,仍然試圖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但馬丁再次斷然拒絕,並沉沒了港口的三艘戰船,禁止希臘居民持械,率領800名兵士堅守自己的要塞,然而島上的情況出乎了他的預料,希臘島民揭竿而起,貝內代托派系倒戈,這迫使了他投降。
儘管島民要求將他處死,但安德洛尼卡三世還是展現出了寬恕,僅將他關押至君堡,親屬和原官員則不予處罰同免職,來去自由。勝利後貝內代托被任命為總督,但他得寸進尺向安德洛尼卡三世索要更大的自治權,安德洛尼卡三世不予讓步並可能將他免職,之後其退往加拉塔,在1335年也有說法是1330年,他帶著8艘艦船嘗試復辟,然而被擊退,他在同年晚些時候因中風去世。
1329年底,安德洛尼卡三世前往福西亞,由於統治者安德烈奧洛此時正在熱那亞本土處理事務,安德洛尼卡三世迫使當地副手多梅尼科·卡塔內奧效忠,並或許控制了舊福西亞城。[2]
Remove ads
主條目:魯斯卡斯楚戰役
內戰結束後,1328年6月,希什曼領軍洗劫了比茲耶及附近地區,並在安德洛尼卡三世回援前撤離,同年8月,雙方在阿德里安堡對峙,兩個月後,他們未戰即和,續簽了和約。
1329年初,安德洛尼卡三世與希什曼進行私人會晤,兩邊簽署了協議,以共同對抗日益強大的塞爾維亞王國。
1330年7月初,安德洛尼卡三世侵入北馬其頓,在攻占了6個堡壘之後,他停下了進軍的步伐,並未按照原計劃與希什曼會師,反而是靜待交戰結果,7月28日凌晨,丘斯滕迪爾戰役打響,希什曼被俘不久後因傷勢過重而死,眼見盟友的慘烈敗北,安德洛尼卡三世也不得不將軍隊撤出,僅留下了部分守軍駐防,在不久後便被王儲杜尚所收復,安德洛尼卡三世則前往了色雷斯。
丘斯滕迪爾戰役之後,塞爾維亞扶持了希什曼被囚禁的兒子伊萬·斯特凡上位,希什曼的妻子也是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妹妹狄奧多拉被驅逐出境,這送給了他一個藉口,1330年秋他進攻保加利亞南部,光復了大部分1308年安二割讓與保加利亞的領土,隨後他返回至季季莫蒂霍,舉行比賽並慶祝約翰五世的誕生。而保加利亞方面,大部分貴族因戰事的失利,外加認為伊萬是塞爾維亞的臣屬,從而在1331年3月推翻了伊萬的統治,洛維奇專制君主伊萬·亞歷山大登上了皇位,登基以後,亞歷山大發動戰役收復被東羅馬攻占的城鎮,除了墨森布里亞,那裡被熏納德諾斯所管轄,也許是因為該城擁有著大量羅馬人口的緣故。
1332年夏,維丁專制君主貝勞爾起兵叛亂,安德洛尼卡三世看到了機會,立刻集結了3000人的軍隊再度北上,至6月末除安基亞洛斯之外,他基本奪回了一年前失去的土地,亞歷山大則匆忙放棄了與貝勞爾的交戰,快馬加鞭抵達安德洛尼卡三世所駐紮的魯斯卡斯楚要塞,雙方開始談判,亞歷山大提出以安基亞洛斯,換取揚博爾,並稱這是以金換銅,雙方於7月17日達成這項協議。
而當晚亞歷山大召集的韃靼人到來,次日拂曉,保加利亞軍打算發動突襲,安德洛尼卡三世提前得知消息,立刻命軍隊列陣,戰鬥開始之後,東羅馬軍左翼被韃靼人擊穿,被迫撤退至魯斯卡斯楚要塞內,安德洛尼卡三世嚴密封鎖了補給不足的消息,以讓亞歷山大確信無法圍殲東羅馬軍隊,於是雙方就此簽訂了和約,東羅馬與保加利亞的戰事暫告一段落。
Remove ads
1332年末~1333年初,北色薩利的統治者加布里埃爾洛普洛斯去世,伊庇魯斯的約翰二世藉機侵入該省,安德洛尼卡三世得知消息後,立刻命米海爾·莫諾馬赫率軍介入,而其本人也於不久之後抵達,兩人領軍迅速控制了東色薩利,並在接下來的一年內,繼續征戰直至將約翰二世給攆出。1333年末,安德洛尼卡三世在當地過冬後離開,在此之前他命莫諾馬赫擔任總督,且處理了12000阿爾巴尼亞人的效忠問題。約1335年,約翰二世暴斃,色薩利盡歸東羅馬之手。
內戰後敘爾安吉尼斯被釋放,1329年其被安德洛尼卡三世任命為塞薩洛尼基總督,他受到了住在該城的皇太后克塞內的寵愛,並被她收為了養子,而敘爾安吉尼斯則在克塞內的庇護之下策劃針對坎塔庫澤努斯和安德洛尼卡三世的計謀。
然而1333年末克塞內去世後,陰謀敗露,他被逮捕並被送往君堡接受叛國罪的指控,意外的是抵達君士坦丁堡後其設法躲進了加拉塔,並經優卑亞、色薩利,加入到了杜尚的宮廷中。杜尚委任他為軍隊指揮,率軍入侵馬其頓,敘爾安吉尼斯憑藉對布防的了解,外加與當地將領的友誼,幾乎沒有阻力的攻占了整個北馬其頓,並逼近塞薩洛尼基在城前紮營,安德洛尼卡三世和坎塔庫澤努斯趕來之後,與敘爾安吉尼斯展開對峙,二人認為硬碰硬未必能取勝且抓住其人,於是決定實施詭計。
斯弗蘭齊斯被任命為塞薩洛尼基總督,並迅速取得了敘爾安吉尼斯的信任,隨後假意倒戈,1334年8月23日,斯弗蘭齊斯將敘爾安吉尼斯及幾位待從,誘騙出營地之後刺殺,雖然他擅自殺害了敘爾安吉尼斯,違背了計劃,但仍然受到了安德洛尼卡三世的褒獎,僅僅只是被口頭責備。3天後即26號,安德洛尼卡三世與杜尚會面,雙方達成了和平協議,杜尚歸還了部分侵占的城市,但保留了奧赫里德、普里萊普、斯特魯米察等地。[3]
Remove ads
1334年末或次年年初,多梅尼科偏離了十字軍的目標,他轉而夥同醫院騎士團和尼科洛一起攻陷了萊斯沃斯島,而這兩位盟友在事成之後便撤出了島內,加拉塔方面則對此做出了部分幫襯,他們支持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叔叔德米特里爭奪皇位。
消息傳到君堡,安德洛尼卡三世隨即下令圍攻加拉塔,這迫使他們屈服,並拆除了所有防禦工事,而後安德洛尼卡三世集結83艘船駛往萊斯沃斯,1336年6月艦隊抵達,由前總督阿萊克修斯·費蘭斯羅比諾斯領導的軍隊登陸,他快速奪回了除首府米蒂利尼外的全部領地,然後進而開始圍攻此城,安德洛尼卡三世則轉攻多梅尼科的老巢福西亞,薩魯汗給予了他一定的援助,在此期間,安德洛尼卡三世與烏穆爾達成了正式的同盟,確保了與艾登、薩魯汗兩國的和平。[4]
同年11月,多梅尼科難以為繼,於是向帝國投降,費蘭斯羅比諾斯恢復對萊斯沃斯的管理並直到去世,新舊福西亞也全為帝國占據,安德洛尼卡三世讓多梅尼科留下來擔任福西亞總督,但在1340年左右他因當地希臘人的暴動而被驅逐出境。
Remove ads
恩納科西亞戰役[5]
1337年夏末,鄂圖曼人集結約30艘船,一兩千人的部隊計劃襲擊君士坦丁堡郊區,事發突然,安德洛尼卡三世無法迅速集結一支人數相當的隊伍,但他仍決定立刻反擊,其命坎塔庫澤努斯率六七十人的重騎兵和貴族從陸路防禦,可能還外加部分待從和偵察兵,而他自己則領兩艘或者三艘三層槳戰船從海路配合,人數如果加上水手船員的話大約在700左右。
坎塔庫澤努斯在恩納科西亞部署了軍隊,並於當晚駐紮在那,他派出偵察兵前往附近海岸,即鄂圖曼人可能登陸的地方。黎明時分,鄂圖曼人分兩地兩組在相差不遠處登陸,上岸後他們便開始四處燒殺搶掠,偵察兵則走入了埋伏區,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所殺死,剩餘的倖存者因夜色昏暗,故而只知敵軍規模小且精銳勇猛,當他們的指揮官知曉後,便集結了部分士兵準備正面迎戰。破曉時分,雙方展開激戰並持續了很長時間,最終鄂圖曼人被擊潰。
安德洛尼卡三世也在此刻趕到,他得知了戰況後,順勢下船並借用了坎塔庫澤努斯的戰馬領軍乘勝追擊,剩餘的鄂圖曼人被一舉擊敗、而後落荒而逃,有三艘船的鄂圖曼人經海路撤離,安德洛尼卡本想追擊,但由於槳戰船的纜繩斷了,所以就此作罷,33艘鄂圖曼人的船隻都被遺棄擱淺在岸邊,安德洛尼卡命士兵們清理戰場,搜刮戰利品,並在此紮營過夜。
午夜時分,鄂圖曼人九艘船的增援部隊逐漸靠近該地,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裡的情況,意外和東羅馬的兩三艘槳戰船相遇,雙方隨即開戰,雖然東羅馬軍的人數稀少,但他們精銳且英勇無比,最終將鄂圖曼人所擊敗,他們僅有一艘船得以倖免,其餘則皆被東羅馬軍給俘獲,之後奧斯曼方面為贖回俘虜支付了巨額贖金。
最終的戰損為奧斯曼軍陣亡近千,被俘約三百,東羅馬軍則無一人陣亡,只是損失了許多匹戰馬,另外在格里戈拉斯的文本中,他聲稱加拉塔的熱那亞人為奧斯曼提供了幫助,但這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約1335年,因色薩利戰事的失利,伊庇魯斯宮廷中的羅馬派實力逐漸壯大,而也正是在這一年,約翰二世暴斃,其很有可能是被妻子安娜給毒殺的,而在其死後安娜便成為了攝政,她是羅馬派的領袖之一,當成為攝政以後,她高調宣布打算接受帝國的附庸。
1337年亦或1338年春,安德洛尼卡三世與坎塔庫澤努斯率領著約兩千艾登軍隊,外加未知數量的東羅馬軍隊,抵達了伊庇魯斯北部,這裡的阿爾巴尼亞人不斷地製造騷亂,並且通過對山區的了解,回回躲過圍剿與追擊,但安德洛尼卡搖來的突厥人也同樣擅長山地作戰,艾登軍隊輕裝上陣、行動敏捷,戰鬥剛開始,便擊潰了阿爾巴尼亞人,即使他們轉入群山當中,也無法扭轉頹勢,許多人都被俘虜,大批牲畜也被捕獲,戰鬥結束後,安德洛尼卡將艾登軍隊連同戰利品和戰俘送回烏穆爾那裡,而當地希臘人則因為皇帝解決了匪患問題,而對他讚不絕口、奉若神明。
在解決了匪患之後,安娜的使團抵達了培拉特,她提出承認帝國的宗主權,但保留尼基弗魯斯二世和她的統治地位,安德洛尼卡三世堅決反對,要求必須由官員去管理,安娜沒得選擇,只得同意,安德洛尼卡與坎塔庫澤努斯率軍南下,伊庇魯斯地區被和平接管,熏納德諾斯被任命為總督。而安娜和她的子嗣們則被安置在了塞薩洛尼基,尼基弗魯斯還被提議與坎塔庫澤努斯的女兒聯姻,但就在這時,安茹派的貴族們將尼基弗魯斯綁架到了那不勒斯,他被帶到了塔蘭托,這裡是拉丁女皇凱薩琳二世的宮廷,安茹派確信這樣能夠保障他的權利不受侵害,且有望恢復統治。
Remove ads
佩勒卡農戰役的兩年後,1331年,尼西亞城淪陷,拜占庭在比提尼亞的大城市僅剩尼科米底亞一地,由於鄂圖曼人對此城的頻繁襲擊,1333年8月,安德洛尼卡三世渡海來到尼科米底亞,他藉口鼓勵這座被包圍的城市,但事實上是打算與奧爾汗進行秘密談判,許諾給其支付12000金幣的歲貢,以停止進攻該城。1337年或1338年,尼科米底亞陷落,此時安德洛尼卡被希臘事務所牽制,從而被迫放棄了該城。[6]
伊庇魯斯叛亂[7]
1338年末,瓦盧瓦的凱薩琳煽動伊庇魯斯人起義,次年年初,總督熏納德諾斯在阿爾塔被逮捕囚禁,尼基弗魯斯二世帶著安茹派系重返大陸,並駐紮於托莫卡斯特隆要塞,因為這裡沿海易守難攻,且方便與拉丁勢力聯繫。1339年末,安德洛尼卡三世命莫諾馬赫、安傑洛斯為先鋒挺進伊庇魯斯,他與坎塔庫澤努斯則於次年開春抵達,經過一番激戰過後,叛軍被封鎖在三個堡壘當中,分別是羅戈伊、阿爾塔、托莫卡斯特隆。
而坎塔庫澤努斯則決定先從羅戈伊下手,那裡的指揮官是阿萊克修斯·卡巴西拉斯,二人曾經有過交集,算是朋友,當卡巴西拉斯發現坎塔庫澤努斯帶著隨從過來時,便派人告訴其不要再靠近了,他擔心他會因為他的身份而被迫與老朋友交談,或者將其趕走,這讓他難以抉擇,但坎塔庫澤努斯反駁稱,拒絕朋友是不禮貌的,如此只會暴露他是一個狡猾且怕事的朋友,卡巴西拉斯辯解道,他並不否認朋友關係,但他要考慮他所屬陣營的利害,如果兩邊談判,他可能會因為這層關係,從而影響判斷做出錯誤的決定,最終,卡巴西拉斯被說服到橋邊談話,起初他們的交談相當友好,但坎塔庫澤努斯圖窮匕現,指責他是當前反對帝國叛亂的主要推動者,而卡巴西拉斯為自己和同僚辯護稱,伊庇魯斯本就獨立於帝國之外,這是長期以來的事實,雙方就此結束了會談。
三天之後,坎塔庫澤努斯再度前來,卡巴西拉斯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出城交談,他們交談了很長時間,坎塔庫澤努斯強調作為皇帝臣民的生活並不可怕,總好過因圍城戰而死,雙方再次結束會談。又過了幾天,坎塔庫澤努斯再次試圖說服他歸降,卡巴西拉斯在軟磨硬泡之下,內心開始動搖,坎塔庫澤努斯在返回阿爾塔營地的路上,停在小溪邊吃飯,卡巴西拉斯獨自一人追了上來,他解釋稱因為坎塔庫澤努斯也是獨自一人前來談判,這表明了他對自己的信任,正是這一點改變了其戰鬥到底的決心,於是羅戈伊就此投降。
與此同時,對阿爾塔的圍攻也正在進行,守軍並無投降之意,他們甚至說即使給他們一萬金幣也絕無可能,而坎塔庫澤努斯也決定再次利用心理戰,指揮官尼古拉斯·巴西利切斯被邀請到城堡前會談,坎塔庫澤努斯給他上了一門歷史課,其認為伊庇魯斯的獨立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果,在此之前,自凱撒時代起統治從未中斷過,1261年後每任皇帝都有意收復,只是無功而返,因此現任皇帝的征戰有理有據,這是希冀收回帝國遺產的神聖力量,至於年輕的尼基弗魯斯二世,你們聲稱要保護他的權利,但在安茹拉丁勢力的資助之下,其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權利,因為這些人絕非真摯的朋友,坎塔庫澤努斯也論證了他們頑強抵抗的愚蠢,戰爭與圍城的存在,對這片土地的經濟和農業造成了極大損失,叛亂同樣也給當地的無辜平民徒增傷悲。
不知多久過去,巴西利切斯在城內召集守軍集會討論,他們已經被圍困了大約6個月,根本再也無力支撐下去了,他們決定通過投票來表決是否投降,於是就此阿爾塔也回歸帝國。由於漫長的圍城戰,軍中瘟疫肆虐,雖然只有一名軍官死於這場瘟疫,但許多馬匹和騾子都受到了感染,安德洛尼卡三世本人也未能倖免。
所以最後的任務只能還是由坎塔庫澤努斯來執行了,坎塔庫澤努斯抵達托莫卡斯特隆的三周以後,來自塔蘭托的13艘船的艦隊出現在附近,他們安慰了守軍,但不肯加入到守城當中,圍攻的第25天,尼基弗魯斯二世的導師作為代表,出來與坎塔庫澤努斯談判,坎塔庫澤努斯依舊如法炮製,圍繞著伊庇魯斯的歷史、垃丁人並非朋友、叛軍應當知迷途返,來勸降對方,並再次提出讓尼基弗魯斯與自己的女兒聯姻,第二天,經過討論之後,守軍決定投降,坎塔庫澤努斯在要塞留下駐軍,帶著尼基弗魯斯等人前往阿爾塔。
安德洛尼卡三世在那裡獎勵了他們的明智之舉,並授予了尼基弗魯斯二世潘希珀塞巴斯托斯的頭銜,三周以後即1340年11月初,安德洛尼卡與坎塔庫澤努斯離開伊庇魯斯,安傑洛斯留下來擔任總督,熏納德諾斯調任塞薩洛尼基總督,尼基弗魯斯則前往塞薩洛尼基與母親團聚。
靜修派爭端及臨終時刻
1341年春,坎塔庫澤努斯的長子馬修,與安德洛尼卡三世的侄女伊琳娜於塞薩洛尼基結婚,不久後兩人返回君士坦丁堡。1341年6月10日,君士坦丁堡舉行宗教會議討論靜修派問題,安德洛尼卡親自出席,會議在一天之內結束,靜修派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卡拉布里亞的巴拉姆遭到譴責,隨即返回了義大利。而當參會者們都離去後,安德洛尼卡感到精疲力竭,退入修道院當中,次日,他突發高燒並昏迷,在接下來的4天之內病情更加惡化,他最終於6月15日病逝,享年45歲。
家庭
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第一任妻子是不倫瑞克的伊琳娜。他們育一子,但早夭。伊琳娜也於1324年去世。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薩伏依的安娜,他們於1326年成婚。其子女包括:
腳註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