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達魯斯
在史学中,伊比利亚半岛在711和1492之间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的领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安達盧斯(阿拉伯語:الأندلس;Al-Andalus)是穆斯林在中世紀對伊比利半島的稱呼。 [1]全盛時期包括大部分伊比利半島[2]和今天南法的塞蒂馬尼亞。這詞語也指半島被阿拉伯和柏柏爾政權(西方稱摩爾人)統治的711年-1492年這段時期,而基督教王國收復失地運動的進程亦不斷改變這一地域的界線,[3][4][5]結果它萎縮到南部並最終只指小小的格拉納達酋長國。今天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因此得名。

安達盧斯的範圍於711年伍麥葉王朝剛剛征服西班牙後達到全盛。在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安達盧斯被劃分為五個行政區,對應今天的安達魯西亞;葡萄牙與加利西亞;卡斯提亞與萊昂;納瓦拉、亞拉岡與加泰隆尼亞;以及奧克西塔尼大區的朗格多克-魯西永。 [6]政治上,它相繼作為倭馬亞王朝、哥多華酋長國、後倭馬亞王朝和西班牙地區諸「泰法」王國的政區。各國的統治促進了穆斯林與基督徒的文化交流和協作。 基督徒和猶太人要向穆斯林王國提交額外的人頭稅,以獲得信仰自由和同等保護。
在後倭馬亞王朝的經營下,安達盧斯成為了學術的燈塔,而首府哥多華還成為了全地中海盆地、歐洲和伊斯蘭世界最頂尖的經濟及文化中心之一,兼歐洲最大城市。許多先進的伊斯蘭和西方科學來自安達盧斯,例如伊本·弗納斯(Ibn Firnas)發明的第一款滑翔機,三角學、天文學、手術、藥劑、農業學的其他成就,以及伊本·魯世德的傑作。安達盧斯成為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主要教育中心,並成為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之間進行文化和科學交流的渠道。 [7]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安達盧斯一直與北方的基督教王國起衝突。後倭馬亞王朝滅亡後,安達盧斯分裂出多個小國。而基督教王國的攻勢亦日益凌厲,以卡斯提亞為主。 穆拉比特王朝介入並擋住了基督教陣營的攻勢,廢除了一些較弱的安達盧斯親王國,以及建立了柏柏爾人對安達盧斯的直接統治。在後一個半世紀,安達盧斯受到了都城位於馬拉喀什的柏柏爾帝國,穆拉比特王朝與穆瓦希德王朝的統治。
最終,北方的基督教王國壓過了南部的伊斯蘭國家,向南推進。 1085年,阿方索六世攻下了托雷多,開始了伊斯蘭勢力的衰落。隨著1236年哥多華的陷落,南部大部分地方已經落到基督教王國手上,格拉納達酋長國兩年以後也成為了卡斯提亞王國的附庸。 1249年,葡萄牙的收復失地運動以征服阿爾加維作結,使格拉納達酋長國成為半島僅存的伊斯蘭國家。最後,在1492年1月2日,[8]格拉納達伊瑪目穆罕默德十二世向卡斯提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投降,基督教王國的收復失地運動完成。
Remove ads
詞源
「安達盧斯」(الأندلس)一詞最早可見於716年新穆斯林政府在西班牙鑄造的硬幣。 [9]這些硬幣(稱為第納爾)同時具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 [10][11]傳統認為「安達盧斯」由汪達爾人的名稱轉寫而成,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提議挑戰了這一傳統。 [12]有人提出它從阿特蘭蒂斯一詞演變成,[13]有人提出它源自哥德語詞語「*landahlauts」,[14]甚至有人提出它的源頭早於羅馬時代以前。 [15]
歷史
伍麥葉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統治時期,穆斯林將軍齊亞德帶領一眾柏柏爾人於711年登陸於今直布羅陀地區,並且在瓜達萊特戰爭中擊敗以篡位上任的西哥德國王羅德里克。之後,齊亞德將軍在獲得馬格里布總督努塞爾的軍事援助後便往北征服,並且在717年時跨越庇里牛斯山征服塞普提曼尼亞。
740年,柏柏爾人在北非起義。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希沙姆·本·阿卜杜勒派出大軍鎮壓,但是伍麥葉軍在巴格杜拉戰役被柏柏爾義軍擊敗。伊比利半島北部的柏柏爾駐軍也發生兵變,罷免了阿拉伯指揮官,並組織了一支龐大的叛軍,向托雷多,哥多華和阿爾赫西拉斯進軍。
742年,安達盧斯的阿拉伯總督與巴爾吉·本·比什爾一起在一系列激烈的戰鬥中粉碎了柏柏爾叛軍。然而,敘利亞指揮官與安達盧斯人(早期代表團中所謂的「原住民阿拉伯人」)之間隨即爆發了爭吵。742 年 8 月,敘利亞人在艱苦的阿誇波托拉戰役中擊敗了安達盧斯人,但由於人數太少,無法佔領該省。
此爭端在阿布·哈塔爾·胡薩姆分派到安達盧斯各地的封地後停歇[16]敘利亞人的到來大大增加了伊比利半島的阿拉伯元素,並有助於加強穆斯林對南部的控制。但同時,敘利亞的容德(軍區 )們不願接受統治,實行自治的封建無政府狀態,嚴重動搖了安達盧斯總督的權威。
起義的第二個重大後果是阿斯圖裡亞斯王國的擴張,此前該王國的領土僅限於坎塔布連高地的飛地。阿斯圖里亞斯的阿方索一世 迅速佔領了被廢棄的許多北方要塞。阿斯圖裡亞人將基督教徒從加利西亞-萊昂低地的城鎮和村莊中疏散,在杜羅河流域(「杜羅沙漠」)形成了一個空曠的緩衝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這條新近空出來的邊界大致保持不變,成為基督教北部和伊斯蘭教南部的分界線。這些騷亂和混亂也使得在矮子丕平領導下的法蘭克人得以在 752 年入侵戰略要地塞普提曼尼亞地帶,希望以此奪取安達盧斯入侵法蘭克的簡易基地。經過長期的圍攻,阿拉伯人的最後一個堡壘,納博訥,最終在 759 年被法蘭克人攻陷。安達盧斯因此被封鎖在庇里牛斯山脈。
柏柏爾起義的第三個後果是伍麥葉王朝對西部省份的統治崩潰。由於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們被東部阿拔斯王朝的挑戰所困擾,西部的馬格里布和安達盧斯逐漸失去了控制。從 745 年左右開始,菲赫里德家族奪取了西部省份的權力,並幾乎像統治自己的私人家族帝國一樣統治這些省份。
750 年,在伍麥葉王朝覆滅後,菲赫里德家族尋求與阿拔斯王朝達成諒解,希望他們能夠被允許繼續自治。但當阿拔斯王朝拒絕了這項提議並要求其屈服時,費赫里德王朝宣布獨立,並且邀請被廢黜的倭馬亞王朝殘餘分子到他們的領地避難。這是一個致命的決定,因為倭馬亞王朝比菲赫里德王朝本身擁有更合法的統治權。具有叛逆思想的當地領主對菲赫里德王朝的專制統治感到不滿,與抵達的倭馬亞流亡者密謀造反。
755年,伍麥葉王朝的阿卜杜拉赫曼抵達安達魯斯。他和他的支持者迅速佔領了馬拉加,塞維亞,並最終佔領哥多華,擊敗總督優素福·本·阿卜杜勒·費赫里。阿卜杜拉赫曼接著建立了哥多華埃米爾國,是為阿卜杜拉赫曼一世[17]。
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征服後的幾年裡統治穩定——他修建了主要的公共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哥多華清真寺,並在幫助酋長國城市化的同時保衛它免受入侵者的侵害,包括鎮壓多起叛亂,並果斷擊退了查理曼大帝的入侵(這後來啟發了史詩《羅蘭之歌》的創作)。這些入侵中最重要的是阿拔斯王朝的重新征服嘗試。 763 年,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任命伊本·穆吉斯為非洲總督,計劃入侵並摧毀哥多華酋長國。作為回應,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卡莫納的堡壘內駐紮,並派遣了相比阿拔斯大軍十分之一的士兵。經過長時間的圍攻,阿卜杜勒·拉赫曼似乎將被擊敗,但在最後的抵抗中,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少數軍隊打開了堡壘的大門,向休息的阿拔斯軍隊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並徹底擊敗了他們,殺死伊本·穆吉斯。據說,在收到伊本·穆吉斯的防腐頭顱後,曼蘇爾驚呼「感謝真主,他用大海阻隔了我和這個魔鬼!」[18]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經歷了漫長而繁榮的統治後於 788 年去世。他的兒子希沙姆一世繼承了他的王位,他透過流放試圖反抗他的兄弟來鞏固權力。希沙姆享受了八年的穩定統治後,他的兒子哈卡姆一世繼承了王位。接下來的幾十年相對平靜,只偶爾發生一些小規模的叛亂,並見證了酋長國的崛起。 822 年,哈卡姆去世,偉大的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繼任。他掌權並試圖改革酋長國:他迅速改組了官僚機構,以提高效率,並在酋長國各地建造了許多清真寺。在他的統治期間,科學和藝術蓬勃發展,因為第四次菲特納戰爭(阿拔斯內戰)的災難性導致許多學者逃離了阿拔斯王朝。學者阿巴斯·伊本·菲爾納斯曾嘗試飛行,但關於他的成功是否說法不一[19]。 852 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去世,留下了一個強大而完善的國家,使哥多華埃米爾國成為地中海最強大的國家之一[20]。
Remove ads
腳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