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達銀行
前荷兰商人银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達銀行(荷蘭語:Nederlandsch-Indische Handelsbank,直譯:「荷屬東印度貿易銀行」)是一家成立於1863年的荷蘭銀行,旨在為荷蘭與荷屬東印度之間的貿易提供融資。在殖民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它是三大商業銀行中的第二大行,次於小公銀行,位居荷印貼現銀行之前。這三家銀行與發鈔行爪哇銀行共同主導了荷屬東印度的金融體系。[1]
1950年印尼獨立後,安達銀行更名為國家貿易銀行(荷蘭語:Nationale Handelsbank)。1959年,其在印尼的業務被國有化,成為萬自立銀行的前身。1960年,剩餘業務被鹿特丹銀行收購,經過一系列合併最終形成了荷蘭銀行。[2]
Remove ads
荷屬東印度時期
1863年,安達銀行成立,旨在為荷蘭與荷屬東印度之間的貿易提供融資和處理相關業務。與總行設在巴達維亞的爪哇銀行不同,雖然安達銀行總行位於阿姆斯特丹,在東印度各分行卻是向巴達維亞的總分行匯報。[3]
1901年至1950年間,安達銀行在多國開展業務。1901年開設新加坡分行,該分行在荷屬東印度的貿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06年開設香港分行,在一戰前,香港是將原糖從荷屬東印度運往英國煉糖廠的主要轉運點。1920年開設孟買、加爾各答、上海和神戶分行,以協助與日本的棉花貿易。1921年到1923年開設了東京、橫濱、廈門和汕頭分行。然而,橫濱分行在關東大地震後關閉,汕頭分行也在運營幾年後關閉。雖然業務受挫,安達銀行在20世紀30和40年代保持繼續擴張。1938年開設馬尼拉分行。1948年開設曼谷分行以協助大米、茶葉和紫膠貿易。1949年後,隨著國民政府戰敗,中國各地分行相繼關閉。[4]
日占時期,當局於1942年3月從爪哇銀行開始查封了所有荷蘭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銀行,並儘可能掠奪其財產。三大商業銀行中,日本當局查明小公銀行資產超過2.8億荷蘭盾,安達銀行的資產為1.58億盾,荷印貼現銀行的資產為9900萬盾。日本當局共查扣了2700萬盾。[5]日本投降後,銀行才得以重新開業。
-
巴達維亞總行,由約翰·布蘭肯貝格和沃爾夫·舒馬克設計,現為萬自立銀行雅加達舊城支行
-
巴達維亞某分行(20世紀初)
-
巴達維亞某分行(2011年)
-
萬隆分行(1920年)
-
巨港分行(左側,約1935年)
-
三寶壟分行(1920年代)
-
香港分行(約1908年)
Remove ads
印尼時期
1950年,安達銀行更名為國家貿易銀行(荷蘭語:Nationale Handelsbank,下簡稱國貿行)並關閉二戰後短暫繁榮,但已無發展前景的馬尼拉分行,不久後神戶分行也遭到關閉。到1953年,國貿行在印尼各地均設有分行,分布在爪哇島(萬隆、外南夢[註 1]、甘比爾/Weltevreden、瑪琅、龐越、三寶壟、泗水、直葛[註 1]、井里汶[註 1])、蘇門答臘島(占碑、棉蘭、巨港、直落勿登)、馬辰、坤甸和望加錫。在1942年日本入侵之前,該行還在岩望、芝拉扎、北加浪岸、萬鴉老、丹戎巴來和哥倫打洛設有分行。[6]
1953年,國貿行認為不應再僅專注於印度尼西亞,而應在地理上更多地分散業務,在蒙特婁成立了加拿大商業銀行(英語:Mercantile Bank of Canada)。[7]
1950年代末,印尼政府採取了多項對國貿行不利的措施:1957年12月9日,所有荷蘭銀行被置於軍事管制之下,後又於1959年將國貿行在印尼的業務國有化,成立了國家公共銀行(印尼語:Bank Umum Negara,萬自立銀行的前身之一),自此國貿行失去了大部分業務。次年,鹿特丹銀行收購了國貿行剩餘業務,並於1962年作價150萬美元將其在曼谷、香港、新加坡、東京和大阪的分行售予大通銀行。[7]1963和1965年,鹿特丹銀行分兩批將加拿大商業銀行售予花旗銀行,引發了「加商行事件」。[8]1965年國貿行再次更名為國家中期信貸銀行(荷蘭語:Nationale Bank voor Middellang Krediet),隨後於1978年1月1日被整合進阿鹿銀行。[9]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 處理倉儲和航運事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