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荷屬東印度盧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荷属东印度卢比
Remove ads

荷屬東印度盧比印尼語Roepiah Hindia-Belanda),1942-1944年稱荷屬東印度盾荷蘭語Nederlands-Indische gulden),是大東亞戰爭軍票的一種,1942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占領當局荷屬東印度發行。等值取代原有的荷屬東印度盾

事实速览 荷屬東印度盾荷屬東印度盧比, 使用地區 ...
Thumb
1942年版10盾,屬於日本軍票的一種,正面繪有一串香蕉
Remove ads

歷史

背景

1941年12月,日本開始進攻英屬婆羅洲。到1942年1月,日軍已開始攻擊婆羅洲南側屬於荷屬東印度的部分。緊接着在2月,蘇門答臘和爪哇也遭到了襲擊。最終,荷蘭殖民政府於1942年3月8日投降,零星抵抗則持續了數月。[1]隨後的幾個月里,日本政府關閉銀行、沒收資產並接管了東印度的經濟控制權。[2]

在日軍的安排中,爪哇第16軍管理,蘇門答臘第25軍管理,其餘島嶼則由日本海軍管理。[3]這種行政上的區分同時也意味着某些種類紙幣的使用範圍非常有限。例如,設計與日占馬來亞(同樣由第25軍管轄)相似的100盾和1000盾紙幣,原本僅打算在蘇門答臘流通。然而,沒有證據表明1000盾紙幣實際進入了流通。[4]

日占時期

日本占領當局立即開始在東印度仿照其他地方發行軍票[3]首批紙幣在日本印製,由大藏省發行。[5][3]雖然這批紙幣依然稱為盾(荷蘭語gulden),但當地居民日常稱其為「日本錢」(印尼語Oeang Djepang)或「香蕉錢」(印尼語Oeang Pisang,得名於10盾券正面的香蕉圖案)。[5]1盾分為100分(荷蘭語cent)。 [6]

占領開始後,日本當局規定,自1942年3月11日起,軍票和原有的荷屬東印度盾並行合法流通。[4]但不久後,日本當局就開始等值兌換原有的荷印貨幣,並要求所有荷印貨幣都必須兌換成軍票。[5]然而,政策並未嚴格執行,荷印貨幣被廣泛囤積,甚至集中營中也是如此。[5]

帝汶戰役後,日本人通過「1942年2月24日令」規定,軍票取代葡屬帝汶帕塔卡葡屬帝汶流通。[7]

1943年3月,日本當局停止發行軍票,改由於前一年成立,由橫濱正金銀行台灣銀行管理的南方開發金庫發行,外觀上沒有變化。[8]當時流通中的貨幣總值已達3.53億盾。[9]同年,印鈔廠遷到爪哇島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科爾夫。[5]

南方開發金庫接手後,發鈔量繼續增長。柴田善雅指出,1943年底,流通貨幣總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6.74億盾,到1944年底更是接近20億盾。[10]濫發貨幣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44年,日本人將其更名為盧比(印尼語roepiah[11] ,雖依舊廣泛流通,貶值的勢頭卻沒有停住。 [5]

戰後

日軍於8月15日投降,兩天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宣布獨立[6]最初,流通廣泛的軍票與戰前的荷屬東印度盾一起被接受為法定貨幣,無論是在荷蘭控制區還是印尼控制區; [5]而事實上,荷蘭人為了重建荷蘭管治甚至加倍印鈔,同時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持續加劇。[12]然而,日本發行的紙幣與戰前的荷屬東印度盾並不等值;在爪哇,匯率在10:1到12:1之間。[13]

1946年3月6日,荷控區發行單位為盾,別稱「紅錢」的新版紙幣取代軍票,兌換率為3盾兌100盧比。[14]同年10月30日,印尼控區發行印尼盾取代軍票,兌換率為1印尼盾兌50盧比。[15][16]然而,由於印尼民族革命仍在進行,貨幣體系混亂,軍票一直流通到1949年。[6]

1946年,印尼財政部長亞歷山大·安德里斯·馬拉米斯(Alexander Andries Maramis)估計,到占領結束時,日本人總共發行了約22億盧比的軍票。[5]柴田善雅給出的數字則要高得多,超過了31億。[10]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歷史學家羅伯特·克里布(Robert Cribb)稱,日本印製的軍票遠多於其記錄,如果加上日本投降後印制的貨幣,實際總數可能在35億到80億之間,而占領期間僅發行了27億。[12]

葡屬帝汶大西洋銀行允許在1954年12月31日之前將日本發行的貨幣兌換為葡屬帝汶帕塔卡[7]

Remove ads

硬幣

日本發行的硬幣由於圖案為印尼傳統皮影戲人偶(哇揚)而被稱為「人偶幣」。硬幣用錫鑄造,面值分別為1、5和10分。硬幣刻印年份為2604(皇紀),即1943年。然而,隨着戰局開始對日本不利,其有利的航運路線被切斷,許多運往東印度的硬幣因盟軍的猛烈炮火和魚雷攻擊而連同船隻一起沉沒,導致該系列硬幣從未正式發行。大部分未使用的庫存後來被熔化,如今倖存下來的各面額樣本非常稀少。

版別

1942年版盾

該版貨幣以盾為單位[17],面額為半盾及以上的紙幣上印有「日本政府憑票即付持票人」(De Japansche Regeering Betaalt Aan Toonder)字樣[18] 。小面額紙幣上則為「日本政府」(De Japansche Regeering)。[17]所有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軍票都為「S」冠號,其後可能為一個數字(小面額紙幣)、一個字母,或者位於兩個字母上方。[19]早期印製的高面額鈔票(即1、5和10盾)使用了序列號,但1943年3月後日本使用的印刷機器無法進行自動順序編號,導致印製非常緩慢,並且經常出現多張紙幣擁有相同的序列號的情況。[20]到第二次印刷(SB冠號)中期,序列號被廢棄。[18]半盾及以上的鈔票印在帶有重複桐紋水印的紙張上。

1944年版盧比

於1944年9月發行,抬頭改為大日本帝國政府(Dai Nippon Teikoku Seihu),單位改為盧比,[21]並完全在爪哇印製。[4]

紙幣

1942年版盾

更多信息 圖樣, 面額 ...

1944年版盧比

更多信息 圖樣, 面值 ...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作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