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時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時烈(1607年—1689年),初名聖賚、字英甫,號尤岩、華陽洞主、橋山老夫、南澗老叟,本貫恩津宋氏,是朝鮮王朝政治人物、儒學者、思想家、作家。朝鮮孝宗、肅宗時期的重臣。朝鮮王朝後期的反清復明思想家的巨頭一人,東國十八賢的一人。他是朝鮮王朝中期的大儒學者及西人黨首、老論黨的首任黨首。諡號文正。後世朝鮮人有稱宋子(송자)、宋夫子[1](송부자)。
Remove ads
生平
宋時烈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十一月十二日生於忠清道沃川郡(今大田廣域市)。1633年科舉合格進入政界[2],成為朝鮮仁祖的二王子、鳳林大君的師傅(守役)。3年後1636年及翌年1637年丙子胡亂,宋時烈主張「大義名分論」,支持明朝,主張北伐清朝。這個主張決定了後來鳳林大君繼承王位。1637年,丙子胡亂朝鮮戰敗,昭顯世子被清朝作為人質押往滿洲(瀋陽)。昭顯世子回國後在朝鮮主張推行其在清朝接觸的西洋文明,後忽然暴斃[3],弟弟鳳林大君成為新世子。
1649年鳳林大君即位,是為朝鮮孝宗,孝宗重用宋時烈嶄露頭角,使其影響力大增。
1668年任右議政,1673年任左議政。下野後在郷里隠遁。受國王敦召後再出仕,屬於西人派、老論巨頭。黨爭中處於重要位置。由於是隠遁的儒學者被稱「山嶽政治」、「山林宰相」,展示了其權力。
宋時烈是程朱儒學的死忠支持者,反對並仇視所有對程朱儒學提出異議的人。17世紀的所有南人和西人的爭論基本都是由宋時烈領導,打擊他所謂的「斯道之亂賊」。著名的事件包括了1659-60年和1674年針對孝宗身份的禮儀之爭,還有宋時烈與朴世堂、尹鑴之間的文字戰爭。
肅宗在南人派支持下將禧嬪張氏[4]的兒子李昀冊立為世子,宋時烈舉宋仁宗不立太子為例反對,被肅宗流放濟州島(己巳換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六月三日,宋時烈從濟州島被押回,同時仁顯王后被廢黜;六月八日(7月24日),當宋時烈到井邑縣時被賜死,享壽八十三歲[5][6]。
Remove ads
主張
- 主張「大義名分論」,支持明朝,反對清朝。
- 他對李滉的學説「朱子學自由研究」表示否定。
- 1669年宋時烈把儒家的倫理推進到「同姓結婚屬不倫,建議嚴禁」。同姓同本貫者禁止結婚,被稱「同姓同本不娶」;宋時烈的主張使得此後凡是同姓氏男女結婚,都被視為不合禮法。[7]
「同姓不娶」倫理在近代大韓民國民法婚姻規定仍有影響。(1997年大韓民國民法第809條1號「同姓同本不娶」規定被憲法裁判所判為違憲。現已廢止。)
家庭
- 父:宋甲祚(1575年-1628年),字元裕、號睡翁[8]。
- 母:貞敬夫人善山郭氏(1578年-1655年),郭自防的女兒。育有五子二女,宋時烈是第三子。
- 妻:貞敬夫人韓山李氏(1606年-1677年),李德泗的女兒。
- 妾:不詳
著作
肖像畫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