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鮮 (地區)
東亞地區,朝鮮族原居地,以朝鮮半島為核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鮮,又稱韓、高麗等,是東亞的一個地區[3],位於歐亞大陸東端,包含朝鮮半島(韓半島)、濟州島及朝鮮半島附近的幾個島嶼。東北接壤俄羅斯,北面接壤中國,通過朝鮮海峽和日本海與日本隔海相望。其位處漢字文化圈內,傳統上深受漢文化影響[4],但也在建築、音樂、繪畫、書法和民俗等方面有相當多獨有的特徵。現今的朝鮮地區分治為兩個主權國家——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和南方的大韓民國(韓國)[5],其中韓國在憲法中宣稱本國為朝鮮全境的代表和唯一主權國家[6][7],而朝鮮則於2024年宣布放棄對朝鮮半島南方的領土聲索與統一朝鮮全境的訴求[8]。
考古學證據顯示,朝鮮從無文土器時代(公元前1500年-前300年)開始逐漸進入農業社會[9]。朝鮮國家的早期起源仍然很不明確[9],根據史籍記載,其線索或許可以追溯到檀君朝鮮和箕子朝鮮[10]。經過漢四郡對朝鮮半島北部的統治[11],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在公元前後開始崛起。經歷了三國時代的紛爭,新羅於676年首度完成了朝鮮的政治統一。自此朝鮮歷經新羅、高麗和朝鮮王朝三個王朝,維持了約一千多年的統一格局[a][9]。朝鮮在19世紀後期開始遭受列強入侵,並在甲午戰爭後結束了與中國的宗藩關係,而後被逐步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王朝(大韓帝國)滅亡,朝鮮則以「外地」的身份成為日本屬地[1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卻因戰後世局的變化,於1948年後事實上分裂成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3],南北兩個政權的意識形態迥異,更於1950年至1953年爆發韓戰;之後隨著《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南北雙方相隔軍事分界線對峙的局面持續至今,同時存在不定期的關係緩和。
Remove ads
名稱
對朝鮮半島上文明的稱呼有朝鮮(조선)、韓(한)、高麗(고려)等。朝鮮有「朝日鮮明」的字面意義[14][b],最早可追溯到古朝鮮時期[15]。漢朝時曾在今平壤附近設朝鮮縣,為樂浪郡治所[16]。韓在朝鮮語里有「大」的意思[14],來自古時對朝鮮半島南部地區[17][18]及當地政權(三韓)的稱呼。隋唐以來,「三韓」也被引申於指代高句麗領土或故地,包括今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19][20]。高麗有「山高水麗」的含義[14],起初被用於東北亞國家高句麗的簡稱[21],之後被統治朝鮮四百多年的高麗王朝沿用[22]。
Remove ads
歷史

朝鮮地區出土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平壤以南的黑隅里遺址,距今約40-60萬年[26]。朝鮮的新石器時代開始於約公元前8000年,考古證據顯示當時在沿海地區已經出現簡單的半定居式聚落和半地穴式房屋[27]。朝鮮新石器時代以出土帶有紋樣的陶器為特徵, 被稱為櫛文土器時期[27]。在隨後的無文土器時期(約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朝鮮開始進入銅器時代,小米和水稻的種植技術逐漸傳播開來[27]。約公元前300年,朝鮮開始出現早期的鐵製品[4]。
朝鮮神話中有「檀君開國」,描述天帝之子檀君下凡與熊女誕育人類,也成為朝鮮的開創者[15]。檀君被認為與堯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其開創朝鮮的日期經計算被定為「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即「堯即位後的第15年」[4]。除檀君神話外,箕子朝鮮是朝鮮建立的另一傳說。《尚書大傳》記載,周武王在伐紂勝利後,釋放了被俘的商朝大臣箕子。箕子其後出走朝鮮,周武王便將朝鮮作為他的封地[28]。根據《三國遺事》的說法,檀君也因為箕子的到來而決定歸隱阿斯達山做山神[15]。然而,由於史料記載自相矛盾、不能被考古發現驗證[d][29][30][31],箕子朝鮮作為朝鮮早期政權的地位難以證實。
約公元前194年-前180年之間,燕人衛滿在當地漢人的幫助下掌握權力自立為王,史稱衛滿朝鮮[4]。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在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置漢四郡。漢四郡的設立,把朝鮮地區與漢朝在貿易、技術和文化上聯繫起來,對朝鮮的發展有重要作用[4][32]。當時在漢四郡北方有高句麗、扶餘、沃沮、濊貊等部落,南方有馬韓、辰韓、弁韓等部落。隨著漢室衰微、西晉內亂,朝鮮的本土政權逐漸興起。高句麗和百濟在4世紀時完全吞併漢四郡,朝鮮迎來以本土政權為主導的時期[4]。

5世紀時,朝鮮進入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主要政權並立。三國中高句麗地處北部,由扶餘人建立,曾屢次和遼東的漢族政權發生衝突,後向西擴展疆土至遼河[33][34][35][36]。百濟位於西南,由扶餘人整合周圍馬韓部落建立,語言文化與高句麗十分相似[33][34][36]。新羅位於東南,由辰韓中的一部發展而來,是三國中中央集權建立較晚者[34][36][37]。高句麗和百濟最早於4世紀、新羅於6世紀時開始接受佛教作為主流信仰[37],而三個國家均在語言、文學和政治制度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38][39]。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6世紀初期,新羅陸續吞併伽倻各部;6世紀中期,新羅與百濟結盟擊敗高句麗、後又撕毀盟約打敗百濟,從而獲得整個漢江流域。7世紀時,新羅與唐聯盟,陸續攻滅百濟和高句麗,之後又通過羅唐戰爭確保自身對大同江以南的統治[4]。朝鮮自此結束分裂局面,進入統一新羅時代。統一新羅在文化、藝術、宗教、商業、教育和科技上均取得快速發展[37],完成統一的文武王逝世時,還曾出現「薄賦省徭,家給人足;民間安堵,域內無虞;倉廩積於丘山,囹圄成於茂草」[40]的盛世場面。統一新羅在8世紀末開始走向衰落,至9世紀末真聖女王治國無方,國內爆發大量起義[41]。
10世紀初,王建滅掉後百濟和新羅,開創了新的統一政權高麗王朝[42]。高麗(英語:Goryeo,也拼寫為Koryŏ)其名稱後來發展為現代的外來語「Korea」。1234年,高麗人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43][44][45]。但是在13世紀,隨著蒙古帝國多次入侵大大削弱了高麗的實力,高麗在經過數十年的戰鬥後最終成為元朝附庸國(征東等處行中書省)。在高麗恭愍王通過軍事抵抗結束了蒙古在高麗的政治影響之後,激烈的政治衝突隨之而來,高麗最終被在1392年7月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所取代。朝鮮王朝先後臣服於明朝和清朝。
朝鮮王朝的前200年相對和平。在此期間,朝鮮世宗在15世紀創建諺文,儒家思想的影響力日益增強。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爆發了壬辰戰爭。17世紀初後金(滿清)先後對朝鮮發動丁卯戰爭和丙子戰爭,迫使朝鮮斷絕與明朝關係。在朝鮮王朝後期,朝鮮由於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以至於被西方稱之為隱士王國[46]。
Remove ads

19世紀後期起,朝鮮在國內外的政治壓力下逐漸對外開放,開始與西方國家締結正式條約,也同時成為日本帝國的征服對象[46]。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結束中戰敗,中國和朝鮮的宗藩關係被取消[47],大韓帝國隨後於1897年成立。新成立的大韓帝國對內進行一系列現代化改革,對外在日俄兩國間左右搖擺,最後倒向日本[48]。1910年,大韓帝國被日本吞併,朝鮮進入日治時期[12]。日本對朝鮮的統治直到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蘇聯和美國達成協議,同意在日軍投降後,以北緯三十八度線將朝鮮一分為二,北方由蘇聯占領,南方由美國占領[49]。1947年後,隨著冷戰的開始,在朝鮮半島上建立單一國家的希望破滅。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成立親西方的國家大韓民國,李承晚任首任韓國總統。同年隨後,朝鮮半島北部成立由蘇聯扶持的社會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為首任內閣首相[50]。
蘇美占領軍先後撤離之後,南北方圍繞統一的矛盾日益激化,這導致1950年韓戰的爆發。由於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介入,戰爭陷入對峙僵局。1953年交戰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但沒有簽署正式的和平條約。此後朝鮮地區分裂至今,朝韓兩國政府都宣稱自己是朝鮮地區唯一的合法政府。1991年9月1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同時加入聯合國[51]。
Remove ads
朝鮮統一問題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託管問題,南北方產生了兩個不同的政權。隨即,美蘇陷入冷戰,南北雙方陷入了韓戰。板門店協定簽署後,雙方停戰,但關係長期緊張。雖然朝鮮半島被分裂為兩個政治實體,但朝韓兩國在各自的憲法中均表明朝鮮半島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雙方也沒有停止南北統一的努力。但由於南北於政治、經濟上均存在懸殊差異,以及中、美、日、俄四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強大影響及政治角力,朝韓統一問題現在一直處於擱置狀態,沒有具體進展。而韓國內部也有反對統一的主張,有些年輕人甚至認為與貧窮的朝鮮統一將拖累韓國的發展。[52]
地理

朝鮮處於亞歐大陸的東端,西臨黃海,東臨日本海。除沿海島嶼外,絕大部分領土位於長約1000公里,寬約240公里[4]的朝鮮半島。朝鮮多山,山地約占總面積的70%,東部的太白山脈橫亙南北[26]。東南沿海和濟州島屬暖溫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半島大部屬中溫帶,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最北部屬寒溫帶,植被以針葉林為主[26]。
歷史上的朝鮮疆域歷經多次增減。5世紀起,高句麗曾統治今天中國東北地區的大片領土(包括整個遼東半島在內)[53]。7世紀的唐-高句麗戰爭和唐-新羅戰爭之後,新羅大體控制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54],而高句麗的其餘故地則被唐朝和後來的渤海國占據。新羅滅亡後,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以新羅領土為基礎,緩慢向北擴張。10世紀時高麗王朝領土北擴至鴨綠江附近[55],12世紀時領土到達今天鴨綠江畔的義州[56],又吞併濟州島的耽羅國[57]。15世紀,朝鮮世宗在位時通過婆豬江戰鬥將鴨綠江、圖們江以南的女真據點全部移除[58],奠定今天朝鮮北部邊境的基礎。
Remove ads
文化藝術
朝鮮文化是朝鮮民族自古不斷演化發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風俗和習慣。雖然韓戰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徵。[59]

韓語是朝鮮自古以來的通用語,也是目前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官方語言,目前有超過7500萬使用者[60]。韓語是一種無聲調的黏著語,語法意義主要靠詞尾變化表示,語音在結合過程中經常出現音變。韓語系屬地位未定,普遍認為與之相似度最高的語言是日語和阿爾泰語系諸語言。雖然充斥著大量漢字詞,但韓語的原生詞彙和漢語差別很大,語法也大不相同[4][14]。
諺文是韓語使用的表音文字。它既簡單又具系統性,可以全面記錄韓語的語音。在諺文發明前的數個世紀中,朝鮮借用漢字記錄韓語[61]。在朝鮮世宗的組織下,諺文於1443年創立,並於1446年被推行[62]。由於精英階層以漢字為正統、阻撓諺文推廣[61],諺文在20世紀前應用有限。16世紀時,諺文主要被用於漢字學習時的注音工具;直到19世紀,使用者仍然局限於婦女兒童和勞動階層[4][61][63]。經過20世紀的大力推行,目前朝鮮半島大部分的日常出版物均完全以諺文寫成[63]。
行政區域

以下列出現行位於朝鮮半島上之兩個分裂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之行政區劃。現今南北朝鮮的行政區劃均以朝鮮王朝時期的「朝鮮八道」作為基礎,朝鮮八道一詞有時也被當作韓國行政區劃、或朝鮮半島全境的統稱。
Remove ads
主要城市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