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文泰中學
香港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文泰中學(英語:Clementi Secondary School),前稱官立漢文學校,於1926年成立,為香港第一所由英國殖民政府開辦的中文中學。
![]()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Remove ads
歷史

官立漢文學校開設前,香港大部分中文學塾,都由民間私辦。根據李我所述,香港私塾仍然保留至太平洋戰爭結束。中文私塾的畢業生多數會往中國內地升學,課程亦銜接中國學制。
1925年12月,香港紳商周壽臣、羅旭龢、李右泉、曹善允、尹文楷、李景康、俞叔文、馮平山、劉子平、李亦梅等,藉中環華人行6樓華商俱樂部舉行敘會,商議請求政府撥地,創立一所官辦中文學塾,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此議獲教育司庵氏(G. N. Orme)贊同,乃委派漢文視學官李景康負責草擬辦法,香港第一所由英國殖民政府開辦的中文學校因此誕生,定名「官立漢文學校」。
學校在1926年開課,首任校長為當時的漢文視學官李景康先生。校訓出自《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成立之初,以醫院道榮華台分設師範第1、2年級;假育才書社課室設中學1、2、3年級;另醫院道中華會館設高小1、2年級。學生共200人。1927年,漢文中學遷入西營盤官學堂薄扶林道舊址。1941年12月,日軍攻佔港島。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於日軍佔領香港而停辦。
Remove ads
戰爭結束後,於1945年復校,並在1946年易名為「官立漢文高級中學」,兼收女生。
1951年,殖民地政府為紀念前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對香港中文教學的貢獻,將學校易名為「金文泰中學」。金文泰爵士於1925年就任香港總督,是一位漢學家和「中國通」,精通中文和廣東話,並是皇家亞洲學會的會員,曾被前香港總督盧吉爵士提名出任香港大學創校校長,但因改派到英屬蓋亞那出任輔政司而未能成事。金文泰夫人得知學校易名一事後,於1958年1月4日自英國寄贈「金文泰爵士紀念杯」一座,以為紀念。現在金文泰中學圖書館仍藏有當年由金文泰爵士捐贈的中國典籍,故金文泰中學是全港最具歷史價值書籍的擁有機構之一。
戰後復校後,一度與皇仁書院共用堅尼地道校舍。
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的獨立時期,三校中大部份學生都是金文泰中學的畢業生。及後金文泰中學的校友(例如馮秉芬爵士)亦參與中文大學創設,而金文泰中學的畢業生歷來亦多進入中文大學攻讀不同學科。由於金中與中大在七、八十年代的學制相接,至使中文大學創校初期有大部分學生來自金文泰中學,令當時金文泰在香港坊間有「中大預備學校」之稱。至今因為考試及學制的改革,中大已不是金文泰畢業生唯一的大學目的地,但至今有不少金文泰校友任教於中大、及擔任中大及其成員書院的校董。
1961年及以前, 香港政府以小學會考以定能否有機會升讀中學,當時香港中學學位嚴重不足,大半小學生要被淘汰失學。小學會考及升中試都會給每一個學生一個名次,全港首50名會得到葛亮洪獎學金,金文泰中學每年錄取了不少葛亮洪獎學金得主。1961年9月,隨著位於炮台山炮台山道的新校舍落成啟用,金文泰中學遷入現址至今。
該校於2001年獲校友提名,參加優質教育基金主辦的傑出學校獎勵計劃,結果在校風及培育一項評選中獲頒優異獎。
校徽及校訓
1949年6月,梁世華校長邀請徐虹磯先生設計校徽圖形:徽形如盾,藍質白章,中繪木鐸,有橫列文行忠信四字,刻於鐸之兩旁上端,盾下作通心白色帶捲摺飄揚之狀。
徽形如盾者,取《禮經》所謂禮義以為干櫓之義也;木鐸,古者施教,振之以警眾者也;文、行、忠、信者,取夫子四教之義,即該校校訓也;色取藍白者,荀子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藍,蓋青之所自出也。今世謂弟子之勝師者,亦曰青出於藍,蓋欲學者不可忘其師承之所出自耳。白者,素色也,逸詩有素以為絢之辭,夫子有繪事後素之語,甘然後受和,白然後受采,學者當以美質為尚也。
校訓:文、行、忠、信
- 文(學文):中英兼擅,具備文化素養。
- 行(修行):才德並進,實踐律己恕人。
- 忠(存忠):忠誠處事,勇於承擔責任。
- 信(主信):信實待人,建立健全人格。
校舍
- 1945年,漢文中學借用灣仔活道工業學校校舍上課。
- 1945年11月,漢文中學借必列者士街青年會校舍重新開辦。
- 1961年9月,位於炮台山道30號的新校舍啟用。
- 1962年,當時的教育司唐露曉夫婦為學校主持頒獎及校舍啟鑰禮。
- 2003年,校舍新翼於8月22日建成,學校面積增加1344平方米。同年11月27日,由當時的警務處處長,校友曾蔭培聯同多位主禮嘉賓,為校史館、家長教師會園藝角、校舍新翼主持揭幕儀式,並為「楊宇傑綜合活動中心」、「馮秉芬爵士圖書館」、「利榮森博士圖書館」、「金文泰中學校友演講廳」主持命名儀式典禮。
歷任校長
社團
- 文(Man House)
- 學文:中英兼擅,具備文化素養。
- 行(Hang House)
- 修行:才德並進,實踐律己恕人。
- 忠(Jung House)
- 存忠:忠誠處事,勇於承擔責任。
- 信(Shun House)
- 主信:信實待人,建立健全人格。
傑出校友
- 馮秉芬爵士,CBE,JP:望族馮平山家族成員,香港商人和政治家,前市政局、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創辦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校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 (1951-1972),金文泰中學馮秉芬爵士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秉芬堂以其命名
- 曾蔭培,GBS,OBE:前香港警務處處長 (2001-2003),新創建集團行政總裁 (1964年畢業)
- 李明逵,GBS,QPM,CPM:前香港警務處處長 (2003-2007)、香港中文大學及新亞書院校董,太平紳士,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 (1968年畢業)
- 譚潤棣:加拿大新民主黨政客,前多倫多教育委員
- 劉世鏞:劉世鏞會計師行、才礇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創辦人,香港中文大學校董、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評議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院董、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第五屆榮譽院士
- 梁中昀,BBS,MH:前香港學聯旅遊董事局主席,前香港家長協進會主席、前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會長
- 梁永義: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總監、擔任社署轄下多個委員會委員委員
- 吳克儉,GBS,SBS:前教育局局長、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席,前香港教育學院校董會副主席
- 李永健:大律師、2007年香港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侯選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 顏才績:前東區區議會委任區議員 (2007-2011)
- 李鎮強: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前東區區議會議員
- 齊禧慶:第四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前快報執行總編輯、前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
- 黃世澤:時事評論員,前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代表會主席
- 周竪峰:本土派人士,歷年來首位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本土莊會長
- 徐海山:前觀塘區議會月華選區區議員
- 梁國雄:前立法會議員(新界東),註︰中六肄業[1][2]
- 阮品強:已故民主黨創黨黨員及前中西區區議會中環選區議員(1961年中六[3])[註 1]
- 蔡松霖: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
- 倫兆銘:前香港電台助理廣播處長(1963年中六)[4]
- 陳漢銓[永久失效連結]:結構工程學專家,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榮譽教授,前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主任
- 杜祖貽,BBS: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系主任兼研究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榮譽教授、客座教授、顧問教授[6]
- 林己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數學家,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榮休教授 (Professor Emeritus of Mathematics)
- 崔 琦: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被列入《美國科學名人錄》
- 黃卓然: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前美國華裔物理學家協會主席 (1999年-2000年),現工作於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 周慶麟:數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教授,其學生丘成桐為其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周慶麟數學獎學金,以謝師恩
- 吳秀蘭:物理學家,1995年歐洲物理學會髙能和粒子物理獎得主,曾參與丁肇中教授領導的發現J/Ψ粒子的實驗,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
- 盧瑋鑾:畢業於中大新亞中文系,師承當代大儒唐君毅,前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近代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常用筆名「小思」
- 雷明德: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主任,美國物理學會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前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 (1998-2004年) (1962年畢業)
- 黃銘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生物學家,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主任,講座教授,裘槎環科所所長
- 伍灼耀:化學家,於美國師承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系傑出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黃林秀蓮訪問學人,德國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 基金資深科學家獎
- 梁伯華: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 (Seton Hall University) 亞洲學系主任、美國華人專業人士協會會長、美中醫學及技術基金會行政會長、中華文化研究基金創會主席
- 梁怡:地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講座教授,2007年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得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馮國培:生物化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院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主任
- 譚鳳儀:太平紳士,生物學家,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系主任 (生物)
- 施仲謀: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亞洲研究中心院士,中南大學兼任教授
- 鄭燕祥:前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亞太教育研究學會會長、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總監,兼任亞太教育領導及學校質素中心主任
- 麥淑卿:前實用教育中心校長[7](實用教育中心已於2004年易名為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8]、前大埔官立中學校長 (1997年9月至2000年8月),前南屯門官立中學校長 (2000-2008),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體育委員會校長委員 (1999年9月1日至2001年8月31日)
- 魯榮光:前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校長(1963年中六)[4][9]
- 馮展鵬:前太古小學校長[10]
- 岑世璘:前太古小學校長(1953年中六)[11][12]
- 莊棣華:香港魚類學及博物學家[13]
- 胡耀輝:前五育中學校長,因「五育事件」而辭職[14]
- 高贊明:前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1961年中六)[15]
- 袁伯盈:前東莞同鄉會學校校長(1952年中六)[16]
- 容華經:前廣東道官立小學、南元朗官立小學及大埔官立小學校長(1953年中六)[11]
- 靳傑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享譽國際水墨畫家,同時為物理學家 (1962年畢業)
- 楊興安:作家、香港小說學會副會長、香港 (海外) 文學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 葉特生:前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香港早晨主播,著名電視主持人
- 葉青霖(釋常霖):香港著名資深攝影師、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創辦人
- 劉致新:香港著名紅酒評論家,《酒經月刊》擔任總編輯
- 袁志偉,JP: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 (新聞及資訊)
- 甘仕良:著名鋼琴家、曾與多位殿堂級歌手合作演出,包括梅艷芳、張國榮、譚詠麟及林憶蓮
- 盧覓雪:前無綫電視、商業電台節目主持、前《東週刊》副總編輯
- 張鳳妮:香港小姐、前無綫電視藝人
- 劉 蓮:香港電台節目監製及編導
- 利嘉兒:前無綫電視合約藝員
- 閰 韻:著名鋼琴家
- 錢 璟:著名古箏演奏家
- 阮子健: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
- 岑倚蘭: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 郭孟浩:行為藝術家,自稱「蛙王」
- 梁泰來: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及對外事務部總監
- 吳肇銅:前無綫電視、金牌編劇
- 源家祥:已故香港配音員(1956年)[17]
- 唯靈: 己故香港資深美食家
- 黃思進:組合LOCKSMITHS成員
- 劉宇軒:ViuTV 全民造星V 三十強,組合MATCH成員
- 梁璧聯:前香港體育學院羽毛球總教練(1966年中五)[18]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