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官話拼音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官話拼音史講述各種官話方言被拼成拉丁字母的歷史,當中又以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的拼音方案最為繁多。關於漢語整體的拼音史,見漢語拼音史。
古代記音法
古代最流行的記音法有兩種:同音相注的直音法、以上字之聲切下字之韻的反切法,然而都不能充分拼寫出實際發音。此外,亦有等韻圖的音表。
南京官話
明清西方傳教士為了學習漢字和傳教的需要,開始系統地用拉丁字母給明清音系的早期官話漢字注音。
- 1605年,耶穌會士、義大利人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具有開創性的系統化意義。
- 1626年,耶穌會士金尼閣出版的《西儒耳目資》是最早用音素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所用的拼音方案是利瑪竇方案的修正。
- 1902年,顧賽芬神父制定法國遠東學院拼音。
- 1902年,德國駐清朝海關官員的赫美玲制定南京話拉丁化方案。
-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注音符號,是第一套官方、法定的方案。符號由漢字邊旁簡化而成,亦即所謂「民族字母」,區別於「國際字母」的拉丁字母。方案是基於老國音。特點是採用符號表示聲調,但用符號表示聲調的方法由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繼承。
- 1931年中共與蘇共聯手,推行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注意這不是輔助標音性質的「符號」,而是全盤拉丁化的「文字」,屬於漢字拉丁化運動。[2]早期中共基於方言平等的思維,[2]制定了15種漢語的拉丁化方案,其中有實際推行(出版課本和刊物)的有5種:基於老國音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基於上海話的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廈門話拉丁化新文字、廣州話拉丁化新文字、潮汕話拉丁化新文字。[3]其餘10種方案並未被實際推行(未出版課本和刊物),其中屬於官話的有: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桂柳官話、湖北話[哪個/哪些?]。[3]
Remove ads
北京官話
1926年,林語堂、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等人制訂國語羅馬字,後來由中華民國大學院於1928年正式公布,是中華民國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特點是用字母的拼法來表示漢語的聲調,直至今日,陝西的譯名仍常被譯為「Shaanxi」,其中重複元音a表示上聲就是國語羅馬字的原則。然而由於流傳時間較短,整體影響有限。[4]
Remove ads
西南、西北、江淮官話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