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宮川英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宮川英男(1918年—1945年6月9日),原名宮川啟吉,是一名日本士兵,參與侵華戰爭時被八路軍俘虜,並投誠八路軍。他此後一直為八路軍進行反戰宣傳工作,勸說日本士兵投降,因此遭到緝拿,最終在日軍搜捕時舉槍自殺。宮川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為該份名錄內唯一一名日本籍人士。[1]
Remove ads
生平
宮川英男原名宮川啟吉,1918年出生於大日本帝國山梨縣東八代郡御坂町(現笛吹市)的一戶貧困家庭,在六兄弟姐妹當中排行最小,讀完小學就輟學打工[2][3]。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在1939年應徵入伍,同年赴華參戰,隸屬日本陸軍第32師團[4]。1941年7月29日,宮川所屬的連隊受到抗日游擊隊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伏擊,他和另一名日軍兵員隨即被俘[2][4]。不過為了穩住軍心,日本政府發布宮川的死亡通知書,對外宣布他在被俘當天身亡[2][3]。
宮川被俘後受八路軍拘押,他起初堅決拒絕認罪,幾度企圖自殺,高聲叫喊著「我死了死了的」[4][5]。有幾個八路軍兵員語帶蔑視地談論日本天皇,宮川聽見後便馬上狂躁起來[5]。其後,宮川被送到河北邯鄲市邱縣的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日本人主辦的反侵華戰爭機構)支部[5]。覺醒聯盟成員秋山良照與宮川是同鄉,又曾經在同一個單位當兵,他負責對宮川進行教育,最終成功感化他放棄侵華思想[5]。
被秋山勸服後,宮川自願加入八路軍和日本共產黨,當選冀魯豫邊區參議員,並供職於日本人反戰組織[4][6]。為了保護家人安全,他改名為宮川英男[3]。他在1942年5月被派遣到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丁寧處,1943年被調到山東濟南市長清縣(今長清區)的津浦鐵路對日軍工作隊[5][6]。宮川在八路軍的職責主要是對侵華日軍官兵進行反戰宣傳,工作頗有成效[2][6]。一方面,他編寫和印製《士兵之友》、《士兵的呼聲》等反戰宣傳物品,有時會利用日軍內部矛盾,寫上要求軍官善待士兵的口號、抨擊日軍軍中欺凌現象,有時則會趁著日本節日的時候用「家裡老少盼望你回去」、「請千萬保重身體」等語句來製造厭戰情緒[3][4][6]。他還向日軍內部投送慰問袋,為日本士兵送上慰問信、食物、日用品、撲克牌,加劇反戰情感[6][7]。另一方面,他晚上會在八路軍官兵的掩護下來到日軍據點喊話,藉助日本人身份來提升說服力,高喊「侵華戰爭並非正義」,呼籲士兵棄械回家探親,從而瓦解日軍軍心[2][4]。除了反戰宣傳外,宮川也曾經教導八路軍同袍使用機槍,並對一名調戲婦女的反戰日本人予以批評教育[6]。當時,八路軍為投誠日本士兵提供優於一般戰士的伙食,但宮川推辭不受[6]。
宮川屢次打擊日軍士氣,更成功用反戰宣傳物品吸引一名日軍伍長投誠,因此引起日軍恐慌,被列為重點緝拿對象,有指擒拿宮川者可獲懸賞一架飛機[3][4]。日本方面曾多次使計捉拿宮川,均失敗告終[7]。1945年6月9日,宮川一行人來到長清縣萬德鎮官莊村一帶休整,這時日軍憲兵包圍官莊村,進村四處搜查,宮川一行人突圍失敗[3][7]。其後,宮川得到當地婦女掩護,躲進秸稈垛,但他擔心被日軍發現和俘虜,於是自己衝出來,開槍擊斃兩名日本士兵,再舉槍自盡,終年27歲[5][7]。
Remove ads
安葬和紀念
宮川自盡後,日軍帶著其屍首回到萬德鎮據點,埋於萬德站[5][7]。宮川生前同袍對戰友身亡感到十分悲痛,軍區領導亦指示要取回遺體並妥善下葬[7]。津浦鐵路對日軍工作隊使計探知遺體存放處,制定運走遺體的行動方案[7]。6月21日深夜,工作隊冒雨行動,成功突破日軍守衛,徒手把宮川遺體挖出,運回己方據點[5]。隊員用白布包裹宮川遺體,以柏木棺材裝殮,下葬於長清縣孫家土村一帶的田野[7]。工作隊為宮川舉行安葬儀式,而冀魯豫邊區亦舉行追悼會[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宮川的遺體由長清縣人民政府遷葬至大峰山革命烈士公墓,其後又在1980年遷葬至長清石麟山烈士陵園[2]。
2009年4月,宮川生前戰友李洛夫的後人把他的墓土運到日本,撒在他的故鄉山梨縣一帶,以作紀念[2][6]。2014年,宮川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為該份名錄內唯一一名日本籍人士[6]。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