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寇氏鸚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寇氏鸚鵡
Remove ads

寇氏鸚鵡學名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又名雙眼無花果鸚鵡考氏亞種,是澳洲最細小的鸚鵡之一。牠們是雙眼無花果鸚鵡亞種,現正處於極危的狀況。牠們是由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以其大舅 Charles Coxen 命名。

快速預覽 寇氏鸚鵡,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特徵

寇氏鸚鵡長約15-16厘米,比雙眼無花果鸚鵡的其他亞種大。牠們的尾巴非常短,故給人頭部很大的感覺。寇氏鸚鵡全身主要呈鮮黃綠色,前額是藍色的,被一些紅色羽毛所環繞。兩頰為橙色,其下襯有一條紫藍色的斑紋。雌鳥的外表像雄鳥,但比起雄鳥來羽毛顏色較為灰暗。與麝香吸蜜鸚鵡姬吸蜜鸚鵡比較起來,寇氏鸚鵡的身型更加肥胖、雙翼較圓,並且彷彿沒有尾巴。寇氏鸚鵡飛行速度很快,一般會在森林最高層上飛行。比起姬吸蜜鸚鵡,寇氏鸚鵡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更為尖刺而不連貫。總之,寇氏鸚鵡細小的身形、稀少的數量、與綠葉接近的體色、等待餵食時幼鳥不尋常的安靜以及喜歡留在森林最高層的習慣,使得人們很難見到牠們的蹤影。[2][3][4]

分佈及棲息地

寇氏鸚鵡只限於昆士蘭東南部及新南威爾斯東北部,以往以金皮(Gympie)及布萊克爾山脈(Blackall Range)(可能包括瑪麗伯勒)為北界,南至麥基里河(Macleay River),西臨邦亞山(Bunya Mountains)及Koreelah國家公園。另外有些在這些地方以外的未確認報告。牠們棲息在低地及山腳的亞熱帶雨林,有時也會出沒在花園及農地。[2]

行為

繁殖

寇氏鸚鵡會在枯樹內挖穴築巢。雖然曾發現挖穴的痕跡,但卻從未發現正式的鳥巢。[3]

食性

寇氏鸚鵡主要吃無花果及其他水果,也會吃銀樺花蜜[4]

保育狀況

寇氏鸚鵡被澳大利亞昆士蘭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列為瀕危物種,同時也被列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在1999年頒發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多樣性保存法》指出的瀕危物種中。[3]牠們的棲息地:低地的熱帶雨林因農業耕作、房屋建築和對木材的需求而被砍伐殆盡,導致牠們的生存空間急劇減小,數量嚴重下降。[3]在2000年,尚存的成年寇氏鸚鵡估計只有少於100隻,且因為棲居地嚴重分散而還有下降的趨勢。[5]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