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察布查爾報
中国新疆锡伯文报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察布查爾報》(錫伯語:ᠴᠠᠪᠴᠠᠯ
ᠰᡝᠷᡣᡞᠨ,大詞典:chabchal serkin)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縣委機關報[參2],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份錫伯文報紙[參3][參4]。《察布查爾報》每周兩期,對開四版[參5],面向全國發行,主要在察布查爾縣發行,讀者主要是新疆懂錫伯文的錫伯族人[參6]。
Remove ads
沿革
《察布查爾報》的前身是1946年7月創刊的《自由之聲報》(錫伯語:ᠰᡠᠯᡫᠠᠨ
ᡪᡞᠯᡤᠠᠨ,穆麟德:sulfan jilgan,亦稱《蘇爾凡吉爾干》),為當時伊犁三區革命政府的機關報之一。在中國共產黨的指示下,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在伊犁指導錫伯族進步青年,在錫伯索倫滿族文化學會名下創辦該報,薩拉春任首任社長[參3]、總編輯[參7]。該報在伊寧市油印出版,每周兩期,每期四版;報刊初創時使用滿文,1947年錫伯文制定後遂改用錫伯文。[參1]該報大量刊登新華社、蘇聯塔斯社電訊,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在錫伯族人中有較大影響[參5]。新中國成立後,該報與《伊犁日報》等一起劃歸伊犁地委機關報[參6]。
1954年3月,察布查爾自治縣成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定製贈送了一套錫伯文鉛字模板及印刷設備,並將《自由之聲》更名《新生活報》(錫伯語:ᡞᠴᡝ
ᠪᠠᠨᡪᡞᠨ,穆麟德:ice banjin,亦稱《伊車班津》),寓意「錫伯族人民走向新生活」。當年5月1日《新生活報》在伊犁區黨委機關報《伊犁日報》社正式鉛印出版。1956年底報社社址遷至察布查爾縣,由察布查爾縣委代管。1966年文革開始,當年6月1日《新生活》被勒令停刊。[參6][參3][參1][參2]
1974年10月《新生活》復刊並改為現名《察布查爾報》[參6][參1]。報社由縣委主管、縣委宣傳部直管,為財政全額撥款的正科級事業單位[參5]。
200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及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報刊治理整頓的決定,決定停辦大批縣市報,當時,《察布查爾報》與《庫爾勒晚報》是新疆唯二保存下來的縣市報[參8]。
Remove ads
發行量
1970年代復刊時,《察布查爾報》的發行量僅300份左右,2007年上升至約1300份。其中約500份為政府機關訂閱,約20份為瀋陽、北京、湖北、貴州、四川等地的滿語學習者訂閱,讀者主要為新疆懂錫伯文的錫伯族人[參6]。
2017年《察布查爾報》發行量約2000份。[參1]售價為0.9元,全年訂閱價格為90元。
內容
《察布查爾報》每期四版:一版為要聞版,主要報道國家大事,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故鄉行》、《有志之士》等欄目;二版為地方版,主要介紹科技發展動向、科技興農知識,有《科技園地》、《致富之路》等欄目;三版為副刊,刊登以錫伯族文化為主的趣味內容;四版主要刊登國際國內要聞、法制信息,有《法制園地》、《祖國天地》等欄目。刊登稿件20%由報社記者采寫,80%轉載新華社和其他報刊的稿件及讀者來稿[註1]。另外,該報偶有刊登漢文啟事、聲明[參6]及宣傳標語[註2]。該報不刊登商業廣告。
影響
《察布查爾報》使用繼承自傳統滿語的規範書面語[參2]。由於當代錫伯語口語受漢語和周邊各語言的影響,一些詞彙已經被借詞替代,對保持書面語傳統的《察布查爾報》來說,如何在錫伯母語者中擴大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印刷設備
名稱
《察布查爾報》的錫伯語刊名下附有三種語言的譯名: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