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德宣戰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對德宣戰案是1917年4月至5月期間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激烈討論是否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對德國宣戰的議案。2月至3月時國會已通過中德斷交。主戰派以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段祺瑞為首,但5月被報章揭露他向日本秘密借款「西原借款」,議案暫緩。7月張勳復辟失敗後,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引咎辭職,反對參戰的勢力大挫。國務院第二次段祺瑞內閣在1917年8月14日宣布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廢除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天津,漢口德奧租界,並援助協約國。對德宣戰案的鬥爭在宏觀上屬於府院之爭的一部份。[1]
時間線
![]() |
- 2月3日——美國對德斷交。
- 2月8日——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復中華民國外交部,如中國對德斷交,美國在財政上支持中國。
- 2月9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向德國駐華公使辛慈抗議德國潛艇政策[2]。2月24日,運送中國勞工旅(英國在中國招聘的一戰華工)的法國亞多士號(Athos)郵輪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543名華工喪生。
- 2月22日——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私人幕僚西原龜三以日本勸業銀行、朝鮮銀行、台灣銀行「三銀行代表」名義遊說段祺瑞,如中國對德斷交,三家銀行願意借款中國交通銀行,是為西原借款。5月18日英文《京報》(Peking Gazette)揭露段祺瑞向日本借款一萬萬元,兩千萬請日人整理兵工廠,八千萬請日本軍官練兵。次日該報主編陳友仁被逮捕,四個月後釋放。
- 2月28日——馬君武、張我華等300多位國會議員通電反對與德斷交[3]。
- 3月初——孫中山通電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請英國不要勸誘中國對德宣戰[4]。
- 3月10日——中華民國第一屆眾議院通過對德絕交案[5]。
- 3月10日——上海總商會電北京政府呼籲保守中立。
- 3月11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參議院通過對德絕交案[6]。
- 3月14日——中華民國外交部照會德國駐華公使辛慈,中華民國與德國斷絕外交[7]。同日,總統黎元洪向全國公告與德絕交[8]。
- 3月25日——德國駐華公使辛慈離開北京,經停徐州與支持德國的張勳會談,然後經上海乘船回德國。
- 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 (1917年)。
- 4月——德國駐上海領事館翻譯官漢斯·舍默爾(Hans Schirmer)與孫中山秘密會談。
- 4月25日——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段祺瑞召集軍事會議(督軍團會議),次日一致通過對德宣戰。[9]中華民國第一屆眾議院議員黃攻素質問段祺瑞內閣為什麼在軍事會議上解決外交問題。
- 5月8日——梁啓超發表長文《外交方針質言》[10],主張對德宣戰。
- 5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眾議院秘密會議商對德宣戰案,分歧很大。
- 5月10日——眾議院召開全院委員會商議對德宣戰案,公民請願團包圍議院,毆打議員[11]。
- 5月11日——外交總長伍廷芳、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海軍總長程壁光辭職,國務會議例會無法召開。
- 5月19日——眾議院以內閣不夠法定人數,認為議案以「國務院」之名有名無實,議決暫緩宣戰案,要求先改組內閣。
- 5月23日——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的中華民國國務總理職務,段祺瑞第一次內閣倒台。宏觀上屬於府院之爭的一部份。
- 6月8日——孫中山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寫信,反對中國對德宣戰。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