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勳

中国政治军事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勳
Remove ads

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2日)[1],原名張和少軒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南昌府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清朝官至江南提督,護理兩江總督,民國時,為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擁戴宣統帝復辟後獲封忠勇親王[2],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末任親王

快速預覽 張勳, 君主 ...

1912年,宣統退位民國建立,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凱委任張勳為定武上將軍,1915年張勳改所統「武衛前軍」為「定武軍」,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辮子,所以又稱為辮子軍、辮軍。

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首席議政大臣,領忠勇親王之爵位,史稱張勳復辟,但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避居天津租界,定武軍也被撤銷番號。1918年北洋政府將張勳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

1923年病逝,遜清小朝廷忠武,稱忠武親王

Remove ads

經歷

張勳生於江西省奉新縣赤田村,父母早喪,1884年(光緒十年)在長沙入伍[3]中法戰爭潘鼎新廣西,歷保至副將,後隸廣西提督蘇元春[4]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改隸袁世凱,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相當於營長),行營中軍(相當於近衛隊官)。後隨袁世凱到山東鎮壓拳匪

1899年,升至總兵

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御前護衛,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侍衛官

辛亥革命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3日,任江南提督[5]。10月10日,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兩江總督張人駿調張勳江防營入守江寧(江蘇南京)[6],防備陸軍第九鎮新軍起義。11月4日,新軍起義,被清軍擊退,革命軍重整後,於12月2日攻陷南京[7],張勳退走。12月7日清廷開放髮型,取消強制剃髮留辮,「聽軍民自便」[8],張勳為表示忠於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軍均留髮辮,人稱「辮帥」,所部士兵,人稱「辮子軍」、「辮軍」。12月26日,張勳率本部3,000餘人,加上山東清軍3,000人及馬隊300人,與安徽布政使兼會辦河南軍務倪嗣沖,以津浦鐵路為重點,進擊南京[9]:45

1912年1月,護理兩江總督[10]。22日,張勳率軍攻佔潁州盱眙亳州宿遷正陽關宿州固鎮壽州[9]:45。1月上旬,廣東北伐軍於下關誓師,渡江北上,由李濟深浦口籌建司令部,高級參謀林震為前敵總指揮,1月27日,粵軍於固鎮大敗張勳軍,追趕數十里[11],清軍退向徐州。後張勳要求停戰協商,2月10日,雙方代表於符離集車站會談[12],張勳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談破裂[9]:45。北伐軍進迫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張勳經兗州逃到濟南[13][9]:45。12日,清帝退位

Remove ads

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凱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張勳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辮。二次革命爆發,7月17日,授陸軍上將銜[14],19日,任江北鎮撫使[15],奉袁世凱命,率部往江寧鎮壓討袁軍。9月1日,張勳攻下江寧,3日,袁世凱即命為江蘇都督[16],但因軍兵入城後,殺人搶掠[17],更有日本僑民三人被殺[18],釀成中日外交風波[19],日本派軍艦至南京施壓,28日,張勳身穿清朝官服,到南京日本領事館道歉[20]。12月16日,袁世凱命馮國璋署江蘇都督,張勳改任長江巡閱使[21]

1914年6月30日,裁撤各省都督,於北京建將軍府,袁世凱授張勳為定武上將軍,兼長江巡閱使[22]

徐州會議

1915年12月21日,袁世凱意圖稱帝,封賞各省軍民政長官,授張勳為一等公[23]

1916年4月10日,張勳以長江巡閱使兼署督理安徽軍務[24],他雖是安徽督軍,卻留在江蘇徐州,不駐於安慶(省會)[25],8月時,江蘇督軍馮國璋曾下逐客令,張勳竟答道:「江蘇為長江流域之一,本人既兼任長江巡閱使,則江蘇亦為勢力範圍」[26]。是年5月下旬,張勳與馮國璋、倪嗣冲二人邀請各省代表到南京會議,商討解決護國戰爭辦法,但會議不成功,張勳再請各代表到徐州商議,密籌成立同盟[27],於6月9日代表各省提出要綱十條[28]。自8月起,他不斷地抨擊國會,要求審查議員資格,9月13日,張勳聯合倪嗣冲、姜桂題張作霖等共13名督軍,反對政府任命張耀曾司法總長,毫不諱言武人干政[29]。22日,張勳提出議案八條,與十多省代表在徐州會商,25日,他和倪嗣冲等數十人聯名電請北京政府,阻止唐紹儀出任外交總長

Remove ads

宣統復辟

1917年3月,北京段祺瑞政府決定與德國斷交,張勳表示反對[30]。5月,段祺瑞為向德國宣戰一事,再與大總統黎元洪爭執,黎元洪撤除段祺瑞總理職務,二人爭相拉攏張勳進京調停,張於是趁機聯合康有為保皇黨人,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立溥儀復辟,重建帝制,被溥儀任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史稱「張勳復辟」,「丁巳復辟」等。7月12日,皖系軍閥段祺瑞率「討逆軍」擊敗張勳。張勳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溥儀退位後,張勳被民國政府通緝,逃至天津德租界

1918年5月,張作霖李純陳光遠紛紛請求特赦張勳[31]。10月23日,張勳獲得新任大總統徐世昌赦免[32],他蟄居天津德租界6號(今河西區浦口道6號)寓所,專心經營實業。後徐世昌授予張勳「全國林墾督辦」的官銜,未就職。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病逝,終年68歲,葬在家鄉奉新縣赤田村[3],獲遜清小朝廷賜諡「忠武」,稱忠武親王。 。

Remove ads

末代親王

Thumb
大清帝國(溥儀復辟)國旗黃龍旗(1917年)

1917年7月1日成立復辟內閣溥儀封張勳為忠勇親王[2]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政務總長兼首席議政大臣)、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

授梁敦彥外務部尚書雷震春陸軍部尚書、朱家寶民政部尚書、張鎮芳度支部尚書、王士珍參謀部尚書。

徐世昌康有為弼德院正、副院長。

授張勳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馮國璋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陸榮廷兩廣總督,並以曹錕等為各省巡撫提督

評價

  • 1913年11月,張勳任中國孔教會名譽會長,康有為任總會會長,陳煥章為主任幹事。
  • 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34]
  • 江西護軍歐陽武:「戴髮效孤忠,無言不酬,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7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分類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