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峴港市
越南中部直轄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地名
峴港本名為沱㶞,可能源自隋代海陰郡(農州)多農縣之名。在越南漢文古籍和法屬以後的國語字資料中,峴港的正式名稱一直是沱㶞。法國人則將沱㶞的法文名稱改作「土倫港」(Tourane)。二戰結束後,香港媒體曾將峴港譯作「大南」,而越南華裔將沱㶞譯作「峴港」[1]和「蜆港」[2]。
峴港的另一個名字是「Cửa Hàn」,字面意為「瀚江河口」,俗名瀚口[3]。但根據歷史學家武文佚(Võ Văn Dật)的說法,「Hàn」是因海南籍華人將蜆港讀作「Hành Càng」或「Hàn Càng」得來的[4]。
一般認為,沱㶞(Đà Nẵng)是越南語對占語「da nak」一詞的音譯,意為「大河口」[5][6]。也有其他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占族學者印拉薩拉認為沱㶞是占語「daknan」的音譯,字面意思為「大水」;另一位占族學者薩卡雅(Sakaya)則認為可能來自孟高棉語族的「Dakdong」或「Da dong」,意為「河流」,又或者與拉格萊語中的「danang」一詞有關,意為「河流源頭」。[7]
Remove ads
地理
峴港市位於越南中部,陸地坐標範圍為北緯15°15'至16°40'、東經107°17'至108°20',東瀕南中國海,北接順化市,北距首都河內766公里,南距胡志明市961公里,沿1號國道北距古都順化市101公里。峴港亦爲三大世界遺產古都順化、會安古鎮、美山聖地的中點。峴港市為越南南北公路、鐵路、海路、航空交通樞紐,為越南西原地區、寮國、柬埔寨東北、泰國、緬甸出海門戶。峴港前往曼谷、吉隆坡、新加坡、馬尼拉、香港等區域主要經濟中心均為1,000-2,000公里。
峴港市陸地之四至點為:極北點蓮沼郡和協北坊,極西點和榮縣和北社,極南點和榮縣和姜社,極東點山茶郡壽光坊。陸地以外,峴港市之海域包括黃沙群島(與中國大陸、台灣存在領土主權爭議),位於北緯15°45'至17°15'、東經111°至113°,與廣治省、順化市的海域平行,距廣義省理山島120海里。
歷史
峴港市建於公元192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占婆王國。
在巔峰時期,占婆的勢力範圍從今順化市延伸到今頭頓市。占婆國的首都(約875年至約1000年)因陀羅補羅位於廣南省升平縣同陽村(距峴港約50公里)。
在峴港地區也有古老的占族城市Singhapura(意為「獅子之城」),該地點的位置已由考古確定,位於今茶嶠(越南語:Trà Kiệu)村和美山附近。在這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許多被毀的廟宇和塔樓。
10世紀後半葉,因陀羅補羅國王與定都華閭(在今河內附近)的大越發生衝突。[8]982年,大越前黎朝的開國皇帝黎桓派遣三位大使前往占婆,被拘留在因陀羅補羅。黎桓於是決定繼續進攻占婆,並攻陷了因陀羅補羅,並殺死了占族國王波羅密首羅跋摩一世(《大越史記全書》稱之為「篦眉稅」)。由於這場戰役中的失利,占婆最終在公元1000年左右放棄了因陀羅補羅。[9]
大越與占婆的衝突一直持續到11世紀後期,占婆被迫將其三個北部省份割讓給李朝。此後不久,越南農民開始遷進原屬占婆國的土地,將其開墾為稻田,並沿著狹窄的沿海平原不斷地南移。大越的向南擴張持續了幾個世紀,最終在15世紀末吞併了大部分占族地區。
「沱㶞」之名最早見於1555年的《烏州近錄》,在該書的第五卷記載:「松江祠:祠在思榮縣思客海門,並在廣南陀㶞海門。」
16世紀時,作為廣南阮主首都順化的外港會安,是一個小漁村,作為與周邊地區貿易的港口,曾與日本商人進行交易(南蠻貿易)。
1858年8月,法軍在拿破崙三世的命令下登陸並佔領,成為殖民地,並改名為「土倫港」(Tourane),但越南語漢字仍寫作「沱㶞」。
1888年10月,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以土倫港為總督直轄地,是越南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西貢市和河內市)。
1945年,越盟發動八月革命。為紀念反法人士蔡璠,曾一度改名「蔡璠市」,後恢復沱㶞之名。

在越南共和國時代,峴港市主城區屬於直轄市峴港市社,和榮縣和城郊屬於廣南省,越南戰爭期間,現在的峴港國際機場曾經是美國空軍及越南共和國空軍的主要基地,稱為峴港空軍基地,該基地在戰爭期間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空軍基地之一,每天平均有2,595架飛機的交通運營,超過當時世界上任何其他機場和空軍基地,該基地也駐紮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師,1973年,美軍撤離峴港。
1975年3月,北越對南越發動了順化-峴港戰役,峴港於3月30日落入共產黨軍隊手中。
1976年,越南南方共和國將廣南省、廣沱省和峴港市合併為廣南-峴港省,峴港市為該省的省轄市。
198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在西沙群島設立黃沙縣,劃歸廣南-峴港省管轄[10],但西沙群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黃沙縣相關機構設在峴港市。
1990年5月5日,峴港市被評定為二級城市。
1996年11月6日,廣南-峴港省分拆成廣南省和直轄峴港市;新設立的峴港直轄市包括原峴港市和和榮縣、黃沙縣1市2縣,並重新劃分為海洲郡、蓮沼郡、清溪郡、五行山郡、山茶郡、和榮縣和黃沙縣5郡2縣[11]。
1997年1月23日,劃定海洲郡、蓮沼郡、清溪郡、五行山郡、山茶郡和和榮縣邊界[12]。
2003年7月15日,峴港市被評定為一級城市[13]。
2024年10月24日,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自2025年1月1日起,蓮沼郡和明坊部分區域劃歸清溪郡清溪西坊管轄[15]。
行政區劃
峴港市曾管轄下轄錦荔郡、海洲郡、蓮沼郡、五行山郡、山茶郡、清溪郡6郡、和榮縣、黃沙縣2縣,2025年行政區劃改革後,縣級行政區劃被撤銷,峴港市現下轄23坊70社1特區,其中。黃沙特區為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爭議領土,無實際控制權[17]。
- 安海坊(Phường An Hải)
- 安溪坊(Phường An Khê)
- 安勝坊(Phường An Thắng)
- 磐石坊(Phường Bàn Thạch)
- 錦荔坊(Phường Cẩm Lệ)
- 奠磐坊(Phường Điện Bàn)
- 奠磐北坊(Phường Điện Bàn Bắc)
- 奠磐東坊(Phường Điện Bàn Đông)
- 海洲坊(Phường Hải Châu)
- 海雲坊(Phường Hải Vân)
- 和強坊(Phường Hòa Cường)
- 和慶坊(Phường Hòa Khánh)
- 和春坊(Phường Hòa Xuân)
- 會安坊(Phường Hội An)
- 會安東坊(Phường Hội An Đông)
- 會安西坊(Phường Hội An Tây)
- 香茶坊(Phường Hương Trà)
- 蓮沼坊(Phường Liên Chiểu)
- 五行山坊(Phường Ngũ Hành Sơn)
- 廣富坊(Phường Quảng Phú)
- 山茶坊(Phường Sơn Trà)
- 三岐坊(Phường Tam Kỳ)
- 清溪坊(Phường Thanh Khê)
Remove ads
- 阿王社(Xã A Vương)
- 巴那社(Xã Bà Nà)
- 𤅶扛社(Xã Bến Giằng)
- 𤅶軒社(Xã Bến Hiên)
- 栴檀社(Xã Chiên Đàn)
- 得博英社(Xã Đắc Pring)
- 大祿社(Xã Đại Lộc)
- 奠磐西社(Xã Điện Bàn Tây)
- 同陽社(Xã Đồng Dương)
- 東江社(Xã Đông Giang)
- 德富社(Xã Đức Phú)
- 濰義社(Xã Duy Nghĩa)
- 濰川社(Xã Duy Xuyên)
- 浮丘社(Xã Gò Nổi)
- 何芽社(Xã Hà Nha)
- 合德社(Xã Hiệp Đức)
- 和進社(Xã Hòa Tiến)
- 和榮社(Xã Hòa Vang)
- 雄山社(Xã Hùng Sơn)
- 欽德社(Xã Khâm Đức)
- 拉熱社(Xã La Dêê)
- 拉埃埃社(Xã La Êê)
- 嶺玉社(Xã Lãnh Ngọc)
- 南江社(Xã Nam Giang)
- 南福社(Xã Nam Phước)
- 南茶眉社(Xã Nam Trà My)
- 農山社(Xã Nông Sơn)
- 成山社(Xã Núi Thành)
- 富寧社(Xã Phú Ninh)
- 富順社(Xã Phú Thuận)
- 福政社(Xã Phước Chánh)
- 福合社(Xã Phước Hiệp)
- 福能社(Xã Phước Năng)
- 福城社(Xã Phước Thành)
- 福茶社(Xã Phước Trà)
- 桂福社(Xã Quế Phước)
- 桂山社(Xã Quế Sơn)
- 桂山中社(Xã Quế Sơn Trung)
- 山錦下社(Xã Sơn Cẩm Hà)
- 瀧崑社(Xã Sông Kôn)
- 瀧黃社(Xã Sông Vàng)
- 三英社(Xã Tam Anh)
- 三海社(Xã Tam Hải)
- 三美社(Xã Tam Mỹ)
- 三春社(Xã Tam Xuân)
- 新合社(Xã Tân Hiệp)
- 西江社(Xã Tây Giang)
- 西湖社(Xã Tây Hồ)
- 升安社(Xã Thăng An)
- 升平社(Xã Thăng Bình)
- 升田社(Xã Thăng Điền)
- 升富社(Xã Thăng Phú)
- 升上社(Xã Thăng Trường)
- 盛平社(Xã Thạnh Bình)
- 盛美社(Xã Thạnh Mỹ)
- 秋盆社(Xã Thu Bồn)
- 上德社(Xã Thượng Đức)
- 仙福社(Xã Tiên Phước)
- 茶督社(Xã Trà Đốc)
- 茶甲社(Xã Trà Giáp)
- 茶玲社(Xã Trà Leng)
- 茶蓮社(Xã Trà Liên)
- 茶靈社(Xã Trà Linh)
- 茶眉社(Xã Trà My)
- 茶新社(Xã Trà Tân)
- 茶集社(Xã Trà Tập)
- 茶雲社(Xã Trà Vân)
- 越安社(Xã Việt An)
- 汙耶社(Xã Vu Gia)
- 春富社(Xã Xuân Phú)
Remove ads
- 黃沙特區(Đặc khu Hoàng Sa)
文化遺蹟
氣候
Remove ads
教育
- 峴港大學
- 百科大學
- 經濟大學
- 師範大學
- 外語大學
- 工業大學
- 維新大學
- 峴港建築大學
經濟
峴港市以工業為主,出口海鮮、藤製家具、家用品、衣物等。近期往高科技產業發展,故設立峴港高科技園區。
交通
峴港位於東西經濟走廊的末端。
旅遊
峴港是越南中部重要交通樞紐,市內有峴港大教堂、美溪沙灘、婆那山、五行山、山茶半島、占婆雕刻博物館、漢江及龍橋等景點,半徑100平方公里之內範圍內可直達周邊城巿的占婆島、錦南島(Cẩm Nam)、會安古鎮、美山聖地、順化皇城、啟定陵等著名景點。
居民
1999年4月1日人口普查結果,峴港市共有684,846人,勞動年齡人口為413,460人,佔57.7%。至2019年4月1日,總人口為1,134,310人,位列越南全國省、直轄市中第39位,佔全國人口1.18%,人口密度為740人/平方公里,其中男性人口為558,982人,女性575,328人。城市居民人口為988,569人(87.2%),農村人口145,741人(12.4%)。
峴港市城市人口在五個直轄市中排名第三,位列胡志明市、河內市之後,全國63省市中排名第五,位列平陽省、同奈省、胡志明市、河內市之後。全市人口增長率略高於全國,2005-2011年間人口增長率為2.5%至3%,高於越南全國1%-1.2%,其中2010年更是高達3.6%,位列全國第三(僅次於平陽省、同奈省),2015年為1.1%。峴港亦有大量在此學習工作的外來人口,移民比例正在增加。至少從2009年起,移民為峴港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峴港市城市化比率87.2%,是越南中部、西原地區與全國最高的地區。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達77.4歲,男性為74.8歲。根據2009年人口普查,峴港嬰兒死亡率為9.9(每1,000位)。根據2019年人口普查,峴港每位婦女生育數為1.88人,低於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替代生育水準(2.1人)。
峴港市境內共有37個民族與外國人共同生活,其中京族人口最多為883,343人,華族2,974人,戈都族1,198人,其他人口較少的民族如岱依族224人、埃地族222人、芒族183人、嘉萊族154人,人口最少的民族遮羅族、哈尼族、西拉族、俄都族均為1人。
截至2019年4月1日,峴港市全市有187,029人信仰9個不同宗教,其中147,220人信仰佛教,42,690人信仰大公教會,其餘3,730人信仰新教,3,249人信仰高臺教,53人信仰明師道、34人信仰巴哈伊、25人信仰和好教、19人信仰伊斯蘭教,最少為9人婆羅門教。基督教宣道會於1911年在峴港成立越南首個新教教會。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