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政治军事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Remove ads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阿拉伯語:منظمة التحرير الفلسطينية羅馬化Munaẓẓamat at-Taḥrīr al-Filasṭīniyyah),簡稱巴解組織巴解,是巴勒斯坦政治軍事混合組織,由10支不同的世俗阿拉伯政黨派系所構成。目前,該組織內部最大的成員為世俗主義左翼政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通稱「法塔赫」),其領導人並長期位居組織領導核心,如亞西爾·阿拉法特馬哈茂德·阿巴斯即先後擔任該組織的領導人。

巴解組織早期採行武裝鬥爭路線,而近年來則更傾向通過與以色列談判的手段落實「兩國方案」,建立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巴勒斯坦國,這使得它與主張用武力全面消滅以色列的哈馬斯常有衝突。目前,巴解組織領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並被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以及至少157個聯合國會員國承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曾活躍於約旦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員

1964年1月,第一次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埃及首都開羅召開,會議決定組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4年5月28日,400多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代表在耶路撒冷舉行「巴勒斯坦國民大會」,宣布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首任主席為艾哈邁德·舒凱里。1968年,巴解組織與其他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協商通過了《巴勒斯坦國民憲章》,該《憲章》規定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各種力量的代表,

巴解組織在成立初期受到了約旦國王海珊·本·塔拉勒保護,並以之為基地攻擊以色列。不過,因前者試圖奪取約旦統治權,雙方關係日益惡化。1967年,巴解組織企圖刺殺約旦國王海珊·本·塔拉勒,但國王被保鏢用身體壓住而倖免於難;之後,約旦軍隊出動坦克,飛機圍剿只有輕武器的巴解組織,阿拉伯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第一次發生歷史性的戰爭。巴解組織力戰不敵,一年後被迫撤出約旦,轉戰黎巴嫩。1967年試圖刺殺約旦國王未遂,以及1970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去世等事件,使得泛阿拉伯主義情緒受到極大削弱,而阿拉伯國家對巴解組織支持亦一度大為減少。

1974年10月,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舉行的第七次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上,巴解組織被確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相當於流亡政府)。1974年11月2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邀請巴解組織以常駐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其他機構發起的所有國際會議[4]

巴解組織進入黎巴嫩後,受到黎巴嫩天主教馬龍派勢力的強烈排斥。1972年慕尼黑慘案爆發,以色列為了報復而入侵黎巴嫩,攻擊涉嫌的巴解組織領導人。黎巴嫩的巴解組織上街遊行,抗議以色列的清除行動,導致黎巴嫩天主教勢力的強烈不滿,黎巴嫩內戰隨後爆發,而該國首都、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貝魯特瞬間變成火炮下的煉獄。得到以色列武器支援的天主教民兵和得到敘利亞武器支援的巴解組織,一直作戰到1981年以色列總理艾里爾·夏隆武裝干涉黎巴嫩前,雙方共有4萬準軍事人員戰死,平民死傷則不計其數。黎巴嫩由昔日中東地區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一度變成1990年代滿目瘡痍的貧窮國家。

由於巴解組織內部各派別分別受不同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加上其他外部因素,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時任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領導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為首的多數派,更加明確地主張在堅持武裝鬥爭同時,應把重點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其他反對派仍堅持要消滅以色列,主張在巴勒斯坦地區全境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認為武裝鬥爭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而反對阿拉法特的政治和外交努力,並拒絕「里根方案」、「非斯方案」等各種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方案,於是導致組織分裂。1983年5月,部分法塔赫軍官脫離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運動」,形成法塔赫反對派。隨後,法塔赫反對派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人陣總部」)、人民解放戰爭先鋒隊—閃電突擊隊(「閃電」)、巴勒斯坦人民鬥爭陣線(「人鬥陣」)組成「民族聯盟」,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陣線(「民陣」)、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巴解陣」)和巴勒斯坦共產黨則組成「民主聯盟」。1985年3月,「人陣」、「人陣總部」、「閃電」、「人鬥陣」、「巴解陣」和法塔赫中的反對派又宣布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陣線」,綱領強調反對阿拉法特路線,但並不打算取代巴解組織本身。

Thumb
位於東耶路撒冷東方宮曾為巴解組織1993年至2001年間在耶路撒冷的辦事處址

經過與以色列政府的秘密談判,1993年8月20日,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挪威首都奧斯陸經過會晤後達成了一些共識。當年9月13日,雙方在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又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1994年5月12日,由巴解組織領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1994年到1995年,以色列國防軍撤出了加薩走廊69%和約旦河西岸90%以上地區[5]。但1995年拉賓遇刺身亡,以及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對以色列發動的恐怖襲擊,使得有關協議無限期推遲落實,雙方和平進程至今趨於停滯。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逝世後,馬哈茂德·阿巴斯接任巴解組織主席。2005年,以色列進一步從加薩走廊撤軍,但是依然控制其海岸線,以及該地與埃及之間的狹長緩衝區域。2007年6月,巴解組織在加沙之戰中被哈馬斯奪走了加薩走廊的控制權。

Remove ads

組織

歷任主席

成員

現成員

前成員

武裝

手槍

步槍

衝鋒鎗

機槍

手榴彈

  • RPG-43

反坦克

  • B-11無後坐力炮

大炮、火箭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