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塔哥盾龍屬
结龙节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塔哥盾龍(屬名:Patagopelta,意為「巴塔哥尼亞的盾甲」)是一屬已滅絕的甲龍類恐龍,生存於阿根廷晚白堊世(坎帕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早期)的艾倫組。屬下僅含單一物種覆嵴巴塔哥盾龍(P. cristata),所知於部分骨骼。儘管最初被描述為一種結節龍亞科,但後期研究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副甲龍類。巴塔哥盾龍是種非常小的甲龍類,長約2米(6.6英尺),體型與小型結節龍科鴕龍近似。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巴塔哥盾龍化石材料發現於阿根廷內格羅河省羅卡將軍市附近薩利特拉爾-莫雷諾地(Salitral Moreno locality)艾倫組的沉積物中。該區域的地質年齡可追溯到晚白堊世坎帕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早期。首批殘骸發現於1996年,並常以「阿根廷甲龍類」("Argentinian ankylosaur")之名在文獻中出現。[1][2]化石材料由多個皮內成骨、一顆牙齒、背椎和尾椎及腓骨組成。正模標本MPCA-SM-78則包含一個頸部的半環狀甲片。[3]
2022年發現新化石以後,法昆多·瑞圭提(Facundo Riguetti)、薩維爾·佩雷達-蘇博比奧拉(Xabier Pereda-Suberbiola)、丹尼斯·珀恩斯(Denis Ponce)、萊昂納多·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塞巴斯汀·阿佩斯特圭亞(Sebastián Apesteguía)、塞巴斯汀·羅札狄亞(Sebastián Rozadilla)和維多利亞·阿爾布爾(Victoria Arbour)正式將其描述為結節龍亞科新屬新種覆嵴巴塔哥盾龍(Patagopelta cristata)。屬名取自發現化石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及希臘語「盾牌」。種名在拉丁語中意為「有嵴的」,指頸部皮內成骨及腓骨上的大型嵴飾。[3]
Remove ads
分類

瑞圭提等人(2022年)在其系統發育分析中發現巴塔哥盾龍系結節龍亞科成員,處在一個完全由中白堊世北美結節龍科組成的演化支中,與以往發現其屬於胄甲龍族的分析相反。[4]但兩者皆顯示結節龍科是北美動物群向南美遷徙事件的一部分。分析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3]
結節龍科 Nodosauridae |
| |||||||||||||||||||||||||||||||||||||||||||||||||||||||||||||||||||||||||||||||||||||||||||||||||||||||||||||||||||||||||||||||||

阿格諾林等人202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重新檢視了壘丘組和巴塔哥尼亞類似層位發現的椎骨化石。作者還提及一些新發現,這些發現表明巴塔哥盾龍實際上可能代表一種類似南極甲龍之類的副甲龍類而非結節龍科。[5]索托·阿庫尼亞、瓦加斯與卡魯扎在2024年的南極甲龍重新描述中就此作出進一步闡述,解釋道由於發現了更多化石材料,故能在系統發育矩陣中對其特徵進行再評分。根據更新的數據,作者將本屬連同其它白堊紀岡瓦納甲龍類均歸入副甲龍類。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6]
甲龍亞目 Ankylosauria |
| |||||||||||||||||||||||||||||||||||||||
Remove ads
古生態學

巴塔哥盾龍發現於阿根廷內格羅河省晚白堊世艾倫組。已從該地層中命名了包括泰坦巨龍類(風神龍、深潭龍、泛美龍、柏利連尼龍和洛卡龍)、鴨嘴龍科(波拿巴龍、赤原龍和拉潘帕龍)、阿貝力龍科(迷霧龍和基爾梅龍)、馳龍科(南方盜龍)和阿瓦拉慈龍科(波氏爪龍)在內的大量其它恐龍。此外,還從該地層中描述了鳥類(拉馬克鳥和閾鳥)、翼龍目(風巨神翼龍)、喙頭目(拉馬克蜥)、蛇頸龍目(卡瓦泳龍)及磔齒獸超科和岡瓦那獸目的哺乳動物。[3][7][8]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