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布倫
巴勒斯坦西岸地区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希布倫[4](阿拉伯語:الخليل,al-Khalīl ⓘ或خَلِيل الرَّحْمَن,Khalīl al-Raḥmān;希伯來語:חֶבְרוֹן,Ḥevrōn ⓘ)又譯為哈利勒[4]、希伯崙,天主教思高聖經譯赫貝龍,是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地區城市,為希布倫省首府,也是猶太教中僅次於耶路撒冷的聖城[5],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其位於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海拔高度為930米,有166,000名巴勒斯坦人、以及700至800名猶太居民。
希布倫 | |
---|---|
A型市鎮(城市) | |
阿拉伯文轉寫 | |
• 阿拉伯文字 | الخليل |
• 拉丁字母 | Al-Khalīl(正式) Al-Ḫalīl(非正式) Ḥebron(ISO 259-3) |
希伯來文轉寫 | |
• 希伯來字母 | חברון |
希布倫市區 | |
綽號:列祖之城 | |
座標:31°31′43″N 35°05′49″E | |
巴勒斯坦網格 | 159/103 |
國家 | ![]() ![]() |
省 | 希布倫省 |
政府 | |
• 類型 | 城市 |
• 市長 | 泰西爾·阿布·塞內尼[1] |
面積[2] | |
• 總計 | 74,000 杜納畝s(74.102 平方公里 或 28.611 平方英里) |
人口(2017年)[3] | |
• 總計 | 201,063人 |
• 密度 | 2,713人/平方公里(7,027人/平方英里) |
網站 | www.hebron-city.ps |
官方名稱 | 希布倫/哈利勒古城 |
標準 | 文化:(ii)(iv)(vi) |
參考編碼 | 1565 |
登錄年份 | 2017年(第41屆會議) |
列為瀕危 | 2017年至今 |
面積 | 20.6公頃 |
緩衝區 | 152.2公頃 |
希布倫老城的特點是狹窄曲折的街道、平頂的石頭房屋和古老的市集。希布倫擁有希布倫大學和巴勒斯坦理工大學。希布倫最著名的歷史遺蹟是麥比拉洞,由於與亞伯拉罕有關,所有三種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將其視為聖地。根據《創世記》記載,亞伯拉罕購買了這個洞和周圍的田地,安葬妻子撒拉,隨後、亞伯拉罕、以撒、利百加、雅各和利亞都安葬於此(只有拉結安葬在伯利恆城外)。因此,猶太人稱該市為「列祖之城」,在猶太教四大聖城中排名第二位(另外三個是耶路撒冷、提比里亞和采法特)。[6][7]歷史上,在洞的上方和周圍已經建起了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和清真寺。以撒廳現在是伊布拉欣清真寺,而亞伯拉罕廳和雅各廳是猶太會堂。在中世紀基督教傳說中,希布倫是馬利亞的表姐以利沙伯(施洗約翰的母親、撒迦利亞的妻子)的家鄉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兩座是朱塔和艾因·卡里姆。[8]希布倫還以葡萄、石灰石、陶器作坊和玻璃工廠著稱,著名的乳製品製造商al-Juneidi也位於此處。
名稱
「希布倫」之名稱起源於該市的希伯來語原文「חבר」,意為「加入」、「結合」或「結盟」[9],天主教典籍則譯為赫貝龍。其阿拉伯語名稱哈利勒(إبراهيم الخليل)意為「朋友伊布拉欣」——根據伊斯蘭教教義,阿拉選擇伊布拉欣作為他的朋友[10]。
歷史
希布倫是中東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古代迦南人的一個都城,根據考古發現,該市可能建於前35世紀;它在聖經中首次提到,是亞伯拉罕從西臺人手中購買這裡的麥比拉洞(一些歷史學家評論為以色列定居點的「虔誠的史前史」[11]
以色列·芬克爾斯坦、尼爾·阿舍·西爾伯曼:《出土的聖經:古代以色列及其神聖經文的考古學新成果》,自由出版社,紐約)。來到希布倫的亞伯拉罕從事游牧,可能反映游牧部落Kenites對這座城市的長期占據,[12]而「Heber」正是一個Kenite部落的名稱[13]希布倫也又名「基列亞巴」,意為「四之城」,可能是指4座小鎮或4座小山的聯盟[14]
在被迦勒和以色列人(約書亞記 14:15)征服之後,希布倫成為猶大支派的主要中心之一,大衛王曾建都於此,直到奪取耶路撒冷,才將以色列王國的首都遷往那裡。1998年,在特爾魯梅達的一次考古挖掘中,發現帶有希伯來文字的圖章,測定年代為前700年,這是在希布倫發現的最古老的題字。[5][15]
前587年聖殿被毀以後,希布倫的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他處,希布倫被以東人占據。希律又環繞麥比拉洞修築城牆。6世紀,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麥比拉洞上方建立了一座基督教堂,後來在614年被薩珊王朝將軍沙赫爾巴拉茲摧毀,當時庫斯老二世軍隊圍困並奪取耶路撒冷。

638年,希布倫未經抵抗就臣服於伊斯蘭教政權的統治,亞伯拉罕墓的所在地麥比拉洞也由一座東正教堂改為清真寺。貿易大為擴展,特別是與內蓋夫沙漠的貝都因人和死海以東地區。穆斯林和基督徒文獻都記載奧馬爾允許猶太人建造一座猶太會堂及附近的公墓,而9世紀聖經派猶太教學者澤達卡·本·肖姆隆寫道,存在一個永久性的猶太區,一名猶太人擔任麥比拉洞管理人。阿拉伯地理學家穆卡達西在世紀轉折時記載這裡有一座猶太會堂,猶太人還建立了一個為不分貧富的所有朝聖者的中央廚房。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1517-1917年),有一批猶太人從西班牙被驅逐來此,巴勒斯坦其他地方的猶太人也來到這裡定居。希布倫這時成為猶太人的教育中心,1540年,拉比馬爾基爾·阿什肯納茲購買了一個院子,建起亞伯拉罕阿維努會堂。1807年,猶太社區購買了一塊5,000平方米的土地,就在今天的批發市場。
1834年,希布倫遭到埃及軍隊的洗劫,財產被摧毀和掠奪,大部分穆斯林得以逃生。洗劫目標對準該市的猶太人,其中5人遭到屠殺。[16]
1917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占領了希布倫。希布倫成為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的一部分,直到1948年。1929年發生了「希布倫大屠殺」,阿拉伯人殺死了67名猶太人,打傷60人。2年以後,35個猶太家庭回到猶太區的廢墟。但是1936-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後,英國政府決定遷走所有希布倫城外的猶太人,以「避免另一次屠殺」。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約旦占領了希布倫和西岸地區其他地方。這一時期,以色列人不被允許進入西岸地區,西岸地區的猶太區被摧毀,猶太人墓地遭到褻瀆。[17] 58座猶太會堂被摧毀[18]在亞伯拉罕阿維努會堂的廢墟上建起了牲畜圍欄。
1967年6月六日戰爭以後,以色列控制了包括希布倫在內的西岸地區。1968年,一群猶太定居者開始佔領該市。

1997年初《希布倫協定》簽訂後,該市被分為2個部分H1和H2。H1區擁有12萬巴勒斯坦人,按照希布倫草案的規定,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19]H2區居住著大約30,000巴勒斯坦人,[20]仍處於以色列軍事控制之下,以色列方面聲稱是為了保護住在市中心附近孤立的老猶太區的600-800名猶太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爆發後,由於以色列方面實行宵禁和行動限制,H2區的巴勒斯坦人大為減少。以色列國防軍表示為安全需要,要重新安置該區巴勒斯坦居民,包括關閉巴勒斯坦商店和某些地區。H2區的猶太定居者折磨他們的巴勒斯坦人鄰居,導致數十個巴勒斯坦家庭遠離鄰近的以色列人。[21][22][23][24][20]
地理
希布倫的近旁就是人口密集的猶太人定居點阿爾巴村,是一個獨立的自治市,但是距離希布倫的麥比拉洞只有步行5分鐘的路程。
年份 | 穆斯林 | 基督徒 | 猶太人 | 總數 | 注釋 |
---|---|---|---|---|---|
1538 | 749戶 | 7戶 | 20戶 | 776戶 | Cohen & Lewis |
1817 | 500 | [25] | |||
1838 | 700 | [25] | |||
1837 | 423 | Montefiore census | |||
1866 | 497 | Montefiore census | |||
1922 | 16,074 | 73 | 430 | 16,577 | British Mandate Census |
1929 | 700 | [25] | |||
1930 | 0 | [25] | |||
1931 | 17,275 | 112 | 135 | 17,522 | British Mandate Census |
1944 | 24,400 | 150 | 0 | 24,550 | Estimate |
1967 | 38,203 | 106 | 0 | 38,309 | 人口普查 |
1997 | 130,000 | 3 | 530 | 130,533 | [25] |
1967年六日戰爭以後,在同年7月12日,以色列前總理戴維·本-古里安在接受BBC採訪時宣布,出於和平原因,以色列對於征服的領土應該一無所取,但是希布倫例外,那裡的猶太人比耶路撒冷還多。據倫道夫·邱吉爾則寫道「3000年前,耶路撒冷在大衛王時代成為猶太城市,但是希布倫是在4000年前在亞伯拉罕時代就成為猶太城市,那裡有許多在以色列宣布建國前2天剛剛被毀的許多定居點」[26]。
1968年,一群猶太人在拉比莫舍·萊文杰帶領下租下了希布倫的主要旅館,並且從此拒絕離開。
友好城市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