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帕沙·查特吉
印度学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帕沙·查特吉(英語:Partha Chatterjee,1947年11月5日—),印度學者,政治學者,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劇作家[2]。
加爾各答人。1997年至2007年,任加爾各答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和南亞研究名譽教授[3]。其同時也是教授和屬下研究集體的成員[2]。
Remove ads
教育背景
查特吉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下屬的管轄區大學,並在1967年和1970年分別取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此後於1972年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其父Santosh Chatterjee曾是加爾各答大學的政治學教授。
主要理論
查特吉對民族主義政治宣傳持批判態度,尤其是他稱為「民族偶像」的概念,因為國家利用了這些歷史象徵來達成灌輸大眾的目的。例如本來對民族主義持批判態度,但卻反之成為印度民族象徵的泰戈爾,以及國家的象徵性建築泰姬陵和德里紅堡。除了以上人或物以外,也包括印度大眾文化,包括寶萊塢,影星沙魯·可汗,和板球明星沙欽·騰都卡[4]。
查特吉最為人知的研究是「庶民研究」,提出了「政治社會」這一新的理念,他稱之為「非資本管理的空間」,由農民、農民工、手工業者、城市攤販等「弱勢群體」組成。查特吉認為,這個群體在國家架構中被忽視,甚至被認為是「非法」的存在,但他們在城市化過程中有很重要的經濟功能,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廉價、低水平但不可或缺的服務[4]。
2009年,查特吉獲得了第20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
著作
- The Black Hole of Empire (2012) ;中文題《帝國的黑洞》
- 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 (2011)
-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2004)
- A Princely Impostor? The Strange and Universal History of the Kumar of Bhawal (2002)
-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1993);中文題《民族國家及其碎片》
-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 (1986)[2]
- Ramnidhi (1985)
- Ajker Hajabarala (1995)[5]
- Chokher Bali (Sand in My Eye) (2016)
軼事
拓展閱讀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