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帕特里斯·盧蒙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帕特里斯·埃梅里·盧蒙巴(法語:Patrice Émery Lumumba;1925年7月2日—1961年1月17日),原名埃利亞斯·奧基特阿松博(Élias Okit'Asombo),非洲泰特拉族政治人物,與約瑟夫·卡薩武布並列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盧蒙巴生於1925年7月2日開賽省桑庫魯縣,並於1960年出任其首名總理。但剛果於獨立後不久後旋即爆發內戰,其終於戰亂中失勢被俘,並於1961年1月17日在加丹加被處決。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他被視為國家獨立後的第一位「民族英雄」。
Remove ads
早年
帕特里斯·埃梅里·盧蒙巴出生於比屬剛果桑庫魯省卡塔科-孔貝奧納呂阿的一個泰特拉族家庭。他先是在天主教傳教士開辦的學校就讀,後來因後來因成績優異,又進入由瑞典人辦的新教學校。直到1954年(即建立世俗教育體系和創辦第一所大學的那一年)之前,比利時殖民當局幾乎沒有發展教育系統,全部交由宗教傳教團體管理。學校提供的只是基礎教育,目的更多是培養工人而非文職人員,但盧蒙巴憑藉自學精神,潛心研讀歷史書籍。
中學畢業後,他先在南基伍省的一家礦業公司擔任辦事員,直到1945年。此後,他在利奧波德維爾和斯坦利維爾擔任郵政二級職員,並在此期間為多家報紙撰稿。
1954年9月,他獲得了比利時殖民當局頒發的「登記證」,這是一種只授予少數本地精英的特殊身份證明(到1958年,全剛果1300萬人中僅有217人獲此資格[4])。
在礦業公司工作期間,盧蒙巴逐漸認識到本國的原材料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關鍵地位,但同時也發現,那些跨國公司從未讓剛果人參與這些財富的管理。於是,他開始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剛果,這使他有別於那些以族群為基礎、傾向聯邦制的獨立運動領袖。[5]剛果歷史學家伊西多爾·恩代韋爾·恩·恩齊姆指出:「由於盧蒙巴是泰特拉人,他的『天然選民』分散在全國各地,這迫使他必須走一條全國統一的民族主義道路。」[6]
他並不主張立即獨立,尤其是在意識到比屬剛果以及鄰近的法屬、英屬和葡屬殖民地的邊界都是由殖民列強隨意劃定之後。他明白,這些人為的界線終有一天會引發獨立後的非洲國家之間如何分配資源的問題。1955年,他創立了「殖民地本地雇員協會」(APIC),並在比利時國王博杜安訪問剛果期間,與其就剛果人的社會處境進行了交談。
當時負責殖民政策的比利時部長奧古斯特·比塞雷希望推動剛果的發展,尤其是建立公共教育體系。盧蒙巴因此加入了這位部長所屬的自由黨,並吸引了一批剛果社會名流參與其中。1956年,他以斯坦利維爾「進步者協會」主席的身份,向協會成員散發了一封通告信,在信中他寫道:「所有關心我們利益的比利時人都應得到我們的感激……我們沒有權利去破壞利奧波德二世那項偉大事業的繼承者們的努力。」[7]不久之後,他與幾位剛果知名人士應比利時首相之邀前往比利時訪問。
就在這一時期,帕特里斯·盧蒙巴撰寫了一本書,題為《剛果——未來之地,是否受到威脅?》。在書中,他主張比屬殖民體系應通過和平方式逐步演進,他本人仍然支持這種體系。然而,由於獨立進程迅速推進,盧蒙巴沒有來得及出版這本書(該書在他去世後於布魯塞爾出版)。[8]
Remove ads
剛果獨立運動
1958年,盧蒙巴協助創建了剛果第一個全國性政黨-剛果民族運動黨(Mouvement National Congolais)。盧蒙巴致力於不同族群的團結,使得剛果民族運動的聲勢日漸壯大。
1959年,盧蒙巴成為剛果民族運動黨的領導人。同年末,當選為全非人民大會常設委員會委員。1959年11月,殖民當局鎮壓斯坦利維爾群眾運動時,以唆使騷亂罪逮捕了盧蒙巴,但迫於輿論壓力,不久即釋放。1960年1月,盧蒙巴出席了關於剛果獨立的布魯塞爾圓桌會議,會上,他堅決反對分裂剛果,堅持建立獨立、統一、民主國家的原則。5月,剛果舉行首次議會選舉,剛果民族運動黨選舉聯盟於下議院的137席取得41席成為最大黨。6月23日,盧蒙巴當選為總理,組織首屆政府。6月30日,剛果共和國成立。
內戰
但隨後重要的礦產出產地、南方的加丹加省發生叛亂,叛軍首領莫伊茲·沖伯邀請比利時軍隊重新進駐剛果,新生的共和國面臨危機。7月間比利時軍隊攻擊首相官邸,占領利奧波德維爾機場,盧蒙巴與比利時斷交,並要求聯合國予以支援。但美國控制的聯合國軍抵達後,拒絕與合法政府合作以恢復剛果統一。9月14日,剛果國民軍參謀長蒙博托·塞塞·塞科發動政變,聯合國軍以保護為名軟禁了盧蒙巴。
遇害及身後
11月27日,盧蒙巴潛離利奧波德維爾,前往東方省,想和政變後遷往斯坦利維爾的合法政府會合,但途中被蒙博托部隊綁架,並交予沖伯。沖伯不顧聯合國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等人的呼籲,於1961年1月17日至18日間聯同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比利時國家安全局、英國軍情六處組成的「白人傭兵」將盧蒙巴殘忍殺害,更肢解其遺體並以焚燒、強酸毀屍,最後僅留下一顆金牙作為證明其死亡的證據帶回布魯塞爾。
2020年6月30日,帕特里斯·盧蒙巴的女兒茱莉安娜·阿馬托·盧蒙巴(Juliana Lumumba)在一封公開信中呼籲比利時國王菲利普要求「將帕特里斯·埃默里·盧蒙巴的遺物歸還給他祖先的土地」,並稱她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墳墓的流浪英雄,為何沒有墳墓來令他能夠永恆安息?」[9][10] ,2020年9月10日,比利時法院裁定該國政府須將盧蒙巴僅存的遺骸—一顆金牙歸還剛果民主共和國。[11]然而與盧蒙巴謀殺有關的戰爭罪調查正在進行中。[12]
2021年5月,剛果總統菲利克斯·齊塞克迪宣布接返盧蒙巴的遺骸。他在首都金夏沙舉行的國會議會會議前發表這歷史性的宣言。[13][14]然而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移交儀式被推遲。[15]
2022年6月,菲利普國王首次訪問剛果民主共和國,並重申對其前殖民地剛果的殖民歷史表示遺憾之意,並將過去比利時的統治描述為「不平等關係的政權」[16][17],2022年6月22日,比利時政府正式將其唯一遺骸歸還給家屬[18]。儀式於6月21日至22日在布魯塞爾舉行。[19]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代表比利時政府就他的國家在處決獨立英雄中所扮演的角色道歉。
隨著他的遺體歸還,盧蒙巴將在首都金夏沙的一座特殊陵墓中安息。剛果民主共和國宣布全國哀悼三天。葬禮恰逢他著名的獨立日演講發表61週年。[20]
Remove ads
遺產
1961年2月位於蘇聯莫斯科的人民友誼大學被正式更名為盧蒙巴人民友誼大學;該校成立於1960年,專為第三世界國家培訓青年共產黨員。後於1992年再度更名為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
1961年3月,第三屆全非人民大會宣布他為非洲英雄。
1964年8月22日,盧蒙巴主義統一黨成立。
2000年,海地導演拉烏爾·佩克拍攝了一部電影《盧蒙巴》,由艾瑞克·艾伯納尼飾演盧蒙巴,描述盧蒙巴領導剛果獨立運動到遇害的過程,全片在莫三比克和辛巴威拍攝,2000年在坎城影展首映[21]。2002年,比利時政府正式為帕特里斯·盧蒙巴暗殺事件向家屬道歉。[22]
在剛果(金)國內,盧蒙巴被塑造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而在國外,他通常被視為泛非主義者和反殖民主義革命家。盧蒙巴的意識形態遺產被稱為盧蒙巴主義。與其說這是一套複雜的學說,不如說它是一組基本原則,通常包括:民族主義、泛非主義、不結盟和社會進步主義。蒙博托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這些原則基礎之上的。剛果的大學生——他們在獨立前對盧蒙巴並無太多敬意——在他去世後轉而接受了盧蒙巴主義[2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