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帝汶缺口條約

旨在於瓜分帝汶海油氣資源的不平等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帝汶缺口條約[b],為澳洲與印尼於1989年簽訂的一項邊界及資源開發條約,旨在商定澳洲、印尼兩國位於帝汶海的邊界及海上油氣開發安排[1]。該條約於1989年11月11日由澳洲外長埃文斯英語Gareth Evans及印尼外長阿里·阿拉塔斯簽訂[2],至1991年2月9日生效[3]

快速預覽 類型, 簽署日 ...

由於此條約是在印尼強佔東帝汶期間簽訂,其效力備受爭議[3][4]。因此,《帝汶缺口條約》已於2002年東帝汶正式獨立時,由名為《帝汶海條約》的平等新約取代[5]

背景

為開發帝汶海溝龐大的油氣資源[6],澳洲自1970年代起與印尼、葡屬帝汶[c]開始就帝汶海邊界進行磋商,並於1972年與印尼完成劃界[7] 。然而,直至1975年東帝汶獨立前,與當地政府的勘界談判仍未達成共識[3]

而在東帝汶短暫獨立後九天,印尼隨即於同年12月7日入侵當地[8],強行建立不受國際承認[9]東帝汶省(下稱「印佔區」)。澳洲政府最初對此亦不予承認,但自1979年起改為認許印佔區主權,並對上述未定海界再次展開談判[3]

歷史

訂立過程

在就帝汶海未定界談判時,澳、印之間出現分歧:澳洲方面援引《1958年大陸架公約》[3],指出因帝汶缺口為澳洲大陸架之邊緣,應以該處為兩國海界[10];而印尼則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指出應以印佔區海岸對出200浬為界[11]

為暫時解決海界爭議,雙方轉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3條達成臨時協議,並於1985年同意於帝汶缺口劃定「合作區」,以聯合開發當地油氣資源[3]。三年後,雙方外長於東帝汶印佔區上空巡視期間,正式簽訂《帝汶缺口條約》,作為上述的協定[12]。至1991年2月9日,條約正式生效。

修訂與廢止

在1999年,東帝汶通過公投脫離印尼獨立[13]。不久後,當地隨即爆發暴亂,因此東帝汶主權暫時轉移至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而在託管期間,過渡當局獲授權替代印尼政府,作為此條約的履行方[2] ,並與澳洲政府於2001年7月5日簽訂備忘錄,在帝汶缺口建立「聯合石油開發區」[14];同時,澳洲亦通過《2000年帝汶缺口條約(過渡安排)法》,以作出相應修訂[2]

直到2002年5月20日,隨著東帝汶再次取得獨立,新政府再與澳洲簽訂《帝汶海條約[15]。至此,澳印間的《帝汶缺口條約》正式被取代[16],由生效到廢止僅有11年。

內容

Thumb
《帝汶缺口條約》中劃定的海域分區,C、A及B區分別以橙、粉紅及黃色表示

此條約雖然未劃定當時澳、印兩國位於帝汶缺口的永久海界,但對油氣資源開發作出以下安排[2]

  • 帝汶缺口劃分為A、B及C區,當中A區水域為共同開發區,另分別位於南、北部的B及C區分別由澳洲及印尼管轄;
  • 三個區域的開發年限均為40年;
  • B及C區管轄方須從油氣開發收入中,各自對分10%[17]
  • 雙方得建立聯合管理機構及屬下的部長會議,以管理共同開發水域[3]

爭議

在條約1991年生效時,作為東帝汶原宗主國的葡萄牙隨即入稟國際法院[4],要求裁定澳洲在此條約上侵犯東帝汶人民自決權,且同時侵犯葡國主權[3]。然而,由於印尼亦為締約國之一,而法庭須先考慮該國入侵東帝汶是否合法,才能作出判決,國際法院於四年後裁定葡國敗訴[4]

註解

  1. 當時雖為印尼實控地區,但國際普遍仍視之為葡萄牙屬土。
  2. 全稱:《澳洲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東帝汶省與澳洲北部間區域合作條約》 (英語:Treaty between Australia and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on the zone of cooperation in an area between the Indonesian province of East Timor and Northern Australia)
  3. 即後來的東帝汶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