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東神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廣東神社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大日本帝國於中華民國廣東省廣州市建立的一座神社,由鳥居和軍神屋組成[1],用於祭祀天照大神、明治天皇和靖國神社分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殖民地廣闊,因此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地區建立了不少海外神社,這些海外神社在戰爭結束後有的被拆除,有的被保留,有的被改造成其他建築,而廣東神社在戰後則是被部分拆除和改造,現已不復存在。2003年6月,廣州市南越王宮署遺址挖掘出土了一批廣東神社的遺蹟遺物,現保存於南越王宮博物館中[2]。
歷史
由於史料較為欠缺且個別史料有矛盾,廣東神社建立的具體時間有多種說法。南越王宮博物館的專家鍾劍峰在查閱史料時發現,當時日本外務省及文部省認可的華南地區唯一的日本在外指定學校──廣東日本人小學校的1934年(昭和九年)的學校事務檔案中記載了全校師生於1934年11月3日參加廣東神社建成典禮的事件,而日本歷史學家中村孝也在其著作《支那之行》(日語:『支那を行く』)中提到,廣東神社的歷史要追溯到1934年11月3日沙面英國租界的日本人小學校全校師生參加廣東神社建成慶典,且以後每年的11月3日都固定舉行慶典[3]。因為這兩份史料正好相互印證,所以鍾劍峰認為廣東神社應該是建立於1934年11月3日。而其他的史料則有不同的記載,如日本外務省東亞局年度執務報告中記錄的廣東神社於建立時間是1934年9月[4]。而楊萬翔、蘇信和柯銘鑄這三位本土廣州人在向在羊城晚報旗下的金羊網上的投稿中提到廣東神社的建立時間是在1938年10月21日以後,即廣州戰役中中國戰敗廣州淪陷以後建立的[5][6][7]。
而廣東神社的建立地點,則是位於沙面島英國租界,占地面積較小,僅有50平方米左右。1939年10月廣東神社搬遷至原惠愛東路的永漢公園,又稱漢民公園[8],即今廣州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宮博物館位置,占地面積擴大到2562平方米,即占用了整個公園的面積作為神社用地[9]。
Remove ads
抗日戰爭結束後,神社成為了日軍的遺留建築,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祭祀作用。於是廣州市民將鳥居部分拆除砸爛,而神社的本體軍神屋則繼續遺留在漢民公園內。1947年,廣州市政府考慮到其地理位置位於人流量大的地方,保留著侵華時期的日式建築物不妥,故對神社內部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閱覽室,對其進行利用,使其轉型服務廣州市民[9]。
1951年,廣州市政協委員李沛認為日軍遺留的建築是國恥,建議徹底拆除廣東神社,並在原地建立紀念廣州解放的廣州解放紀念亭。廣州市政府接到建議後決定清除神社中戰時所遺留的國民黨和日軍的標誌性痕跡,如國民黨黨徽等。但對於對神社的本體軍神屋進行拆除,政府沒有立刻做決定,因為考慮到神社已經被改造成服務市民的閱覽室,要拆除會影響到市民,同時由於神社堅固的建築特點,拆除需要耗費較多的財力和人力,且神社內沒有遺留特別明顯的日軍的標誌,於是經過廣州市文教局、廣州市建設局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等多方長期的研討,基於經濟成本和歷史政治方面的權衡,政府最終沒有對神社進行拆除[9]。
抗日戰爭結束後,雖然廣東神社沒有立刻被完全拆除,但是當時日本神道的神職人員在撤離廣州時曾將當時的神道器具埋入土中以免受到廣州本地居民的破壞。而加上後來對神社的局部拆除和改造,使得廣東神社失去原本的樣子。而在2003年6月,南越王宮署遺址挖掘出土了一批廣東神社的文物,如石燈籠柱和一些神道祭祀器物等。通過這些出土的遺物,可以進一步還原廣東神社的原狀,從而進一步了解廣東神社,但廣東神社的詳細資料仍然較為欠缺[9]。
職能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建立的廣東神社的職能在於祭祀。祭祀對象有神道的最高神祇天照大神,以及日本明治時期的天皇明治天皇,還有代表戰死日軍士兵的靖國神社分靈[2]。這和日本大多數神社的職能類似,即祭祀日本神道教傳說中的神和被視為天照大神後裔的現實中的日本天皇。而戰爭時期的廣東神社和日本的一般神社比起來,還增加了祭祀戰亡士兵的靖國神社職能,目的是為了在精神上鼓舞士氣,為日本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服務,促進戰爭的繼續擴張。戰時日本在中國乃至其他海外殖民地建立的神社均有此類為戰爭服務的附加職能[10]。而廣東神社雖然建在廣州,但也不僅是對駐穗日軍有作用,其作用其實是擴展到日本本土乃至全世界的,因為通過在廣州建立廣東神社,可以通過神道教使侵略戰爭正當化,以蒙蔽日本普通民眾的思想,讓日本普通民眾覺得侵占廣州乃至侵華是神道庇護下的正當行為[11]。
廣東神社作為宗教場所,也自然成為了舉辦大型政治軍事活動的好場所。1941年,日軍官兵在廣東神社舉行了大日本帝國海軍成立69周年的慶典,1942年,日本侵占新加坡,日軍官兵和漢奸也在廣東神社舉辦的慶典並進行參拜[12]。
除了對日本人方面的職能外,戰時的廣東神社還起到了對當地廣州市民的思想和文化的同化作用。因為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特徵性建築物,就如同寺院之於佛教,清真寺之於伊斯蘭教,道觀之於道教一樣,是宗教精神在現實中的表現。戰時日軍侵占廣州,要更好地殖民廣州,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同化廣州人的思想,推行皇民化運動,例如強迫當地人學日語等,而神社作為宗教建築,自然是也是很好的一個途徑。也就是說,日軍希望通過廣東神社來使廣州人逐漸喪失自己原有的中華文化,從而實現大東亞共榮,以達到更好地殖民效果,便於統治[10]。
日本戰敗投降後,廣東神社就失去了原有的政治職能和宗教職能。後來廣東神社被改造為閱覽室,起到了服務市民的作用[9]。
Remove ads
影響
戰時的廣東神社由於履行政治宗教職能,所以日軍也會強迫廣州人去參拜廣東神社,也要求廣州人經過廣東神社時要對廣東神社行禮,否則會遭到日軍的毆打[5]。
戰爭結束後,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廣東神社的拆除和改造,廣東神社逐漸失去原本的樣貌,所以後來人對廣州神社的了解並不多。2015年,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廣東南方衛視的時事評論節目今日最新聞的記者對廣州本土市民進行採訪,詢問是否了解過廣東神社。採訪的對象為中年人,但大多數表示沒有聽說過,只有一位中年大叔則表示小時候曾聽長輩說過是放日軍戰死者牌位的地方[13]。
出土展品
-
鐵印章
-
銅鈴
-
白瓷狐狸
-
陶面具
-
銅鏡
-
綠釉面具
-
紅釉面具
參見
註解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