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環路 (廣州)
广州市区一条城市快速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內環路(英語:Inner Ring Road),是位於中國廣州市中心的一條環形快速路,A線為為逆時針行車,B線為順時針行車。全長26.7公里,其中高架道路20.26公里,大部分路段是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總投資62.88億元。全線共設有74個出入口[1],並有7條放射線與環城高速相連接。由於其環繞廣州市交通擁擠、人口密集、商業活動繁榮的城市中心區域,是廣州極其重要的交通幹線。
興建歷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經濟持續快速地增長,交通壓力不斷加劇,嚴重影響了廣州的城市發展。為此,加快城市交通的發展,就成了迫切需要。1993年,廣州市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並在1994年6月發布了最終報告,確立了交通發展的策略。其後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所與英國MVA公司、柏誠公司、森蘭郭斯公司以及英國交通與道路研究所的交通專家共同完成了《廣州市中心區交通改善實施方案》,提出「建設連續性、高通行能力的內環快速路」的建議[2]。
工程於1997年12月25日動工,總投資62.88億元,其中包括世界銀行的2億美元貸款[3] 。共清拆建築66萬平方公尺,搬遷1.2萬居民[4]。最後於2000年1月9日建成通車[5]:119。
2010年,內環路進行全線大修工程,包括重鋪橋面瀝青、更換橋面伸縮縫、改善排水設施以及指示路牌[6]。
路線走向

內環路西起環市路,經過恆福路到永福路,轉梅東路與中山一路相接後向西,跨越東山口,然後分兩條路線分別經過江灣大橋和海印大橋,然後匯合,經南田路轉入工業大道,過人民橋與六二三路閉合成環。
出口分布及連接道路
A線有17個出口(A5出口尚未開通),B線有19個出口,其分布如下:[1]
未來發展
內環路還剩下1個出口尚未建成,是A5出口,其出口連接未來將規劃建設的如意坊隧道,可以前往芳村地區,該隧道於2018年7月18日動工,預計2025年完工通車。[9][10][11]
現實影響
內環路建成後,承擔了中心城區約20%的交通流量,極大舒緩了廣州的交通壓力。作為一條快速路,它替代了過往主幹道所承擔的長距離跨區的作用,使例如環市路 、東風路幾條主幹道的交通壓力減低。[12]
內環路的興建使到大量的居民搬遷到芳村、同德圍等郊區居住,促進了新區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沿線交通便利的因素也有利於房地產、商業。金融業的發展。[12]
中國內地的道路行車方向為右側,正常情況下內環路的出口處於道路的右側,但由於內環路下方道路的限制,某些出入口設置在左側,容易造成碰撞事故。此外,內環路的彎道、上下坡非常多,轉彎半徑也很小。[13]
2008年6月廣州交警發布限速令,規定內環路的最高時速確定為60公里,轉彎和出入口位置限定時速為30至40公里。部分廣州市民認為限速標準過低,降低了內環路的通行效率。廣州警方則回應稱內環路並非快速路,因其設計標準與住建部發布的《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中主幹路的定義吻合而採取60公里/小時的限速標準,此言論又引發當地市民對快速路定位模糊的爭議[14][15][16]。南方日報亦曾撰寫報道,援引濟南道路限速的標準催促有關部門提高限速[17]。
警方雖然在內環路上安裝了數對電子眼,但長期以來並未對車輛的超速行為進行開罰[18][19]。因此內環路實際車速常超過時速60公里的限制,更不時有違法飆車的行為發生(特別是深夜,例如2024年10月的深夜飆車事件[20])。
Remove ads
內環路離居民住宅最近處僅數米,沿線居民受到極大的噪音滋擾,有居民說:「高架橋如果離家再近一點點,我每天下班就可以從橋上直接爬回家了!」[21]。據有關部門統計,廣州受高架道路噪音污染的居民高達數萬戶[12]。汽車行駛帶來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源使沿線道路的空氣質素比興建之前大幅下降。
內環路下面的道路長期沒有陽光照射,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道路的壓抑感也大大增加。[12]
內環路經過的六二三路,沿街的騎樓被全部拆除,並且對路面進行大幅拓寬,令清末以來因沙基涌兩岸分屬華界與租界而形成的華洋建築對景從此消失[22]。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