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廉租屋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廉租屋邨是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的公共房屋,共有十个,由1958年至1975年期间落成。
1953年石硖尾房区大火后,政府兴建徙置大厦安置火灾灾民, 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入住资格
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屋邨的入住资格,除了要自行申请外,申请人的入息也有上限同下限。初期规定,申请人的每月入息须为400至900港元,及后放宽至400至1,250港元。
到了1970年代,作为公务员房屋资助的一部份,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的15%单位会拨予基层公务员入住[1]。在1973年以后,房委会亦继承此资助制度,并一直实行至今。
楼宇设计
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的廉租屋邨,一概由该会内部的楼宇设计部或聘请私人公司负责。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政府工务司署忙于应付徙置大厦的建设工作,而无暇为屋建会设计楼宇。该会兴建的十个屋邨,只得北角邨设有梗房(固定房间)间格。及后因北角邨造价偏高,令租金成本高昂,违反“廉租”的原则,故此自第二个屋邨西环邨开始,所有兴建的屋邨单位都不设梗房间隔。虽然单位内部间隔各有不同,但屋建会所有屋邨的单位皆设独立厨厕,而高座楼宇更设有升降机直达大部分楼层,设施较早期的徙置大厦或政府廉租屋先进。
基本上,初期该会的各个屋邨是不同设计的,这和当时差不多一样的徙置大厦和政府廉租屋相比,的确是较有特色。不过由马头围邨开始,由于该会成立楼宇设计部,屋建会屋邨大厦的设计风格逐渐一致。
由于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廉租屋邨的所有单位皆设有独立厨房、浴室和露台,实用性和居住环境较政府廉租屋邨和徙置大厦理想。因此香港房屋委员会在1973年4月1日成立后,大部份在1970-1980年代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规划及落成的公共屋邨依照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设计改良而成。
Remove ads
资料简介
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的廉租屋邨共有十个,按落成次序排列如下:
现况
大部份仍然存在,并且因为其楼宇结构并未如26座问题公屋丑闻中的其他公屋楼宇严峻,所以并没有在整体重建计划中重建,然而首个落成的北角邨,则在整体重建计划进行期间的2002年拆卸。
随着香港房屋供应紧张,愈来愈多廉租屋邨纳入重建计划。其中苏屋邨已于2019年完成重建,而华富邨在2014年已提出重建计划;至于西环邨及马头围邨的重建计划于2021年提出,而彩虹邨的重建计划亦已于2022年提出。
参见
参考文献与备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