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廟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廟會,又稱為廟市或節場[1],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酬神、競技和表演等的活動,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節日慶典。現代廟會主要在神明聖誕期間舉行。


以進香為主的有時稱為香會,以表演為特色的有時稱為賽會、過會、出會[2]。
歷史
廟會是東亞傳統的節日形式之一,反映著民眾的心理和習慣。從名稱即可得知廟會這一風俗與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3]
最初的廟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為了求得祖先及神靈的保佑,先民們選擇了在宮殿或房舍中通過供奉與祭祀的方式,與之進行對話。每逢祭祀之日,為渲染氣氛,人們還會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戲,也稱廟會戲,廟會便由此形成[4][5]。
與其它民俗一樣,廟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能夠體現出時代的色彩。在秦代時期,廟會的內容仍然單一而穩定,即祭祀祖先與神靈。在西漢時期,道教開始初步形成。廟會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內容開始出現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種習俗也開始初步形成。如《西京雜記》一書中,描述了當時的祠廟祭祀習俗:「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法」。書中京師是指長安一地,從中可以管窺中原地區廟會文化的基本內容。
兩晉時期,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較為興盛的儒教開始衰落。飽經戰亂和欺壓的百姓,與政治遭受壓抑的名士紛紛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傳經[6],隨著理論的相關深化,佛道二教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並開始系統化。在南北朝時各自都已站穩腳根。
六朝以後,佛教寺院,道教宮觀日漸增多,於是附於佛寺、道觀的廟會也就逐漸興盛了起來。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邑後,每年釋迦牟尼佛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夕,洛陽城內各寺院都將千餘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寶蓋幡幢,音樂百戲,諸般雜耍,非常熱鬧[7]。
到唐宋時期,兩教均達到了全盛時期,對社會產生了空前的影響[8]。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出現了,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其後在宗教儀式上慢慢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吸引了信眾,更讓其他非信徒願意參觀。
佛教文化出現空前的大影響,甚至成為統治階級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佛教廟寺林立,石窟大興,佛事盛行,崇佛成為民間信仰的主流,佛事滲入廟會,使廟會文化呈現出更大的宗教特徵。
明代時期,許多廟會已經開始向市集的性質上轉變。《帝京景物略》說北京都城隍廟的廟會,六成的人是游賞、觀光,三成的人是購物,真正到城隍廟朝拜的人只有一成[10]。
到了清代,廟會已經分為所謂的「多內涵型廟會」與「迎神賽會」。前者在宗教、娛神的同時有遊樂等活動,而後者則是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是沒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廟會,如北京妙峰山廟會。同時也有部分地方無廟有市而也稱廟會,如北京著名的廠甸廟會,這些也統稱之為廟會[7]。
演變
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而後來原屬於民間信仰的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兩宗教互相結合,使廟會成為重大的宗教節日活動。但同時,在各地方不同的廟會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財、求醫祛病、卜問吉兇等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會有商人販賣民間玩具和小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因此廟會又稱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後來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活動,如雙簧及高蹺等。自此逛廟會成了人們過年不可缺少的活動。[11]
現狀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華人社區在春節期間均有大型活動,以文藝遊行為主,廟市為輔。文藝表演主要為鑼鼓腰鼓、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古裝遊行等。由於遠離故土,春節這一古老而鼎盛的節日能帶來歸依感,唐人街廟會上的節日氣氛相比大中華顯得更為濃烈。
臺灣的廟會非常之盛,大小廟宇逢神明誕辰、成道日,一年到頭都有不同規模的繞境、進香、刈香等祈福活動。廟會遶境的區域以及地方勢力為祭典所搭設的紅壇多寡,往往能呈現出該廟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範圍大小,而庄廟回人群廟或分靈廟前往祖廟謁祖,則代表不同廟宇的互動關係。
在廟會活動中、除各廟宇神轎外,會有報馬仔、神將、什家將、八家將、官將首、舞龍、舞獅、藝閣,常綿延數公里之長。各藝閣、陣頭除職業表演團體外,仍有相當數量由各地方民眾組織而成。目前亦有各陣頭資深藝師前往國中、國小、大學或社區傳授宋江陣、官將首、什家將、八家將等傳統民俗陣頭。
在南臺灣盛行王爺信仰,廟會常結合王船醮儀舉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南鯤鯓代天府逢王爺誕辰則有連月的進香熱潮。中臺灣則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最為著名,北臺灣則以三峽祖師廟清水祖師誕辰(三峽大拜拜)、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成道(淡水大拜拜)、艋舺青山宮青山王誕辰(艋舺大拜拜)、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誕辰(新莊大拜拜)、三重先嗇宮五穀先帝誕辰(三重大拜拜)、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大溪大拜拜)、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城隍爺誕辰等廟會,最為著名。
Remove ads
在中國大陸,廟會主要在春節期間舉行,主要內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種小商品和遊樂項目。廟會在中國北方保留的較為完好,在南方1949年後曾一度逐漸消逝,但近年來卻在許多城市得以復興。以北京為例,廟會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娛樂主要有糖葫蘆、爆肚、風車、兔爺和套圈圈、射擊等。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廟會。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歡迎。表演則為旱船、秧歌、舞龍舞獅。部分廟會還有與其相關的表演,如北京地壇廟會上會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觀園廟會會有元春省親的表演。每逢春節,遊園人數極多,乃至一天有數十萬人[12]。至於廟會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項目,主辦者似乎並不特別在意。當然,也有一些廟會著手進行改革與創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風情為主[13]。如今在晉語區的許多縣市,傳統的廟會也仍舊在延續。
香港著名的大角咀廟會,以供奉中國南方海神的古廟洪聖廟為中心推出的一個具有香港特色的大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特色攤位和廟會巡遊等娛樂以外,還涵蓋街頭時裝表演每屆吸引數萬人前來觀賞。
在泰國曼谷,有由華社舉行的隆重盛大的鬧新春活動。各種節慶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擁而來。泰國國家電視台甚至進行電視直播,連泰國的王室也會出席這一慶祝活動。詩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賀新年[14]。
法國巴黎市13區、3區及4區和19區等唐人街均有由華團組織的文藝遊行。表演包含鑼鼓腰鼓、舞龍舞獅隊、秧歌旱船、跑驢龍舟等[15]。 英國的倫敦、愛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節廟會,其中以倫敦規模最為龐大。舉辦地從最初的唐人街擴大到娛樂中心萊斯特廣場,2002年起更是進入大型活動中心特拉法加廣場舉辦。2008年參與人數約30萬,涵蓋藝術表演及群眾演出、特色工藝品小商品、各種小吃等[16]。
每逢新春,美國紐約的三大華人區(包括曼哈頓中國城、皇后區法拉盛和布魯克林區第八大道)都會舉行活動,但主要為花車遊行。其中法拉盛的韓裔因同賀春節亦會加入到活動中來。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和洛杉磯除遊行以外有廟會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藝品[15]。 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節日期間也有廟會。
在澳大利亞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盡情慶祝自己的節日,中國的春節也是必不可少的。雪梨、坎培拉、昆士蘭以及達爾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規模的面積唐人街。每逢春節,這些地區將舉行大型的廟會,其中包括表演京劇民歌、舞龍舞獅、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龍舟賽等,歡慶新年的到來。深受亞洲文化影響的達爾文則確實存在著中國寺廟,華人在新年到來之時會去那裡祈福許願。春節時期,在南半球實際是夏季,所以別有一番情致[17]。
紐西蘭在春節期間會有新春花市。
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有春節廟會。1990年代之前的華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納了當地習俗,對華人傳統的春節不怎麼重視。而近年來的慶祝活動,則是由於南非華僑的不斷增多和影響增大才變得愈發熱鬧[15]。
朝鮮半島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廟會這一節日活動。在其廟會的發展歷程中融入朝鮮自身的文化,成為較為與眾不同的朝鮮廟會。韓國人在春節時主要是拜年送禮,沒有廟會。但其他節日會有廟會,韓國人稱之為亂場(난장),比如端午節和上元節。
日本原來也是同中國一樣慶祝農曆春節並舉辦廟會,日語把廟會中的攤販稱為「的屋」。日本明治維新五年後的1873年棄用農曆,改用格里曆,元日隨之改為格里曆1月1日。雖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變外,日本仍然依照傳統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節日的慶祝活動稱之為「祭」。每逢節日,均有各種廟會。但日本的廟會相對於中國的傳統廟會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較大的廟會有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因最初均為神道教節日,所以舉辦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較為隆重,規模龐大。人們著舊時裝束,有巡遊、騎馬、舞蹈等表演。
越南各地街頭、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在新春期間都會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演出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等,還有盪鞦韆、下人棋、鬥雞、斗鳥等民間活動。
慶祝時間
廟會的慶祝時間最初是在舉行各種宗教節日(佛道二教為主)慶典時,後來發展為某些固定日期[18],現代舉辦時間則多為神明聖誕等節日。
地點
主要分布在古時的各個寺廟周圍,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19]和白雲觀[20],京都的賀茂御祖神社,臺灣的大龍峒保安宮、大甲鎮瀾宮、艋舺青山宮、南鯤鯓代天府等。也有無廟而會的地方,如臺灣的六房媽祖巡遊。北京的龍潭湖[21]、廠甸[22]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狀況都是如此。
經費
古代時,除由平時的香油錢收入做為支出,地方上還會依每戶男丁數認捐,俗稱收丁錢,由爐主或頭家挨家挨戶收取。在中國大陸,現代的廟會由於已發展成為一種集市,所以會有專門的管理者來組織和管理各個經營者及其商鋪,並收取一定的費用。春節前的攤位招商,據報道有的攤位拍賣經營權賣到數萬元[23]。在唐人街,各種廟會是由當地華團組織。
參見
- 香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