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延安五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延安五老,或稱中共五老,是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對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吳玉章徐特立五位中共高級幹部的統稱,因年齡較大、在黨內資歷頗深而得名。

來歷

關於「延安五老」名稱的由來,普遍流行的觀點是「五老」一詞源自朱德1942年7月的詩作《游南泥灣》,其中有一句「輕車出延安,共載有五老」[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朱德傳》也採用了這一說法。但朱德在該詩的序文中明確提到「與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續範亭四老同游南泥灣」,可見此處「五老」並非「延安五老」。也有說法提出是毛澤東提出了「延安五老」的概念,原因是1940年中共中央為吳玉章補辦六十大壽慶祝會時,毛澤東發言稱:「現在世界是變了,青年人歡喜老年人,就像我們的吳老、林老、徐老、董老、謝老,都是很受青年們歡迎的。」但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並不認同,而且當時毛澤東也沒有明確提到「延安五老」這一詞語[2]

事實上,一同參與了上文所述南泥灣之行的續範亭在《湊成五老圖》明確提到「五老」為「徐吳謝林董必武」,自己與朱德只是「湊成趣」,而且續範亭在1942年春天就寫過一首題為《延安五老》的長詩,詩中所記載之「五老」也是「徐吳謝林董」五人。續範亭的詩作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明確提到「延安五老」概念的文字[2]

另外,早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共便有了「五老」的提法,當時的「五老」指的是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和董必武。紅軍長征後,何叔衡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1935年陣亡;其餘「四老」則隨長征部隊到達陝北[3]。之所以稱「五老」,不僅是五人資歷年齡都高於中共大多數幹部,還在於中共當時習慣稱德高望重之人為「某老」。延安五老之中,儘管董必武因擔任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而長期不在延安,但仍與在延安的其餘「四老」保持密切書信往來[2][4]

Remove ads

人物一覽

此處依出生時間先後排序。

更多資訊 姓名, 照片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