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薩克森國王)
第一任薩克森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德語:Friedrich August I,1750年12月23日—1827年5月5日),全名腓特烈·奧古斯特·約瑟夫·馬里亞·安東·約翰·內波穆克·阿洛伊斯·克薩韋爾(Friedrich August Joseph Maria Anton Johann Nepomuk Aloys Xaver),綽號:「公正者」(der Gerechte),第一任薩克森國王,1806年12月11日至1827年5月5日在位,1763年至1806年任薩克森選侯,稱腓特烈·奧古斯特三世。1807年至1813年間兼任華沙大公,稱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一世(波蘭語:Fryderyk August I)。
Remove ads
生平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是薩克森選侯腓特烈·克里斯蒂安和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東妮亞的次子,也是活到成年的最長的兒子,1750年12月23日生於薩克森選侯國首府德勒斯登。1763年父親去世,腓特烈·奧古斯特繼承薩克森選侯之位。由於只有繼位時只有12歲,母親瑪麗亞·安東尼婭·瓦爾普吉斯攝政,叔父法蘭茲·薩維爾作為首相。
1765年,弗朗茨·克薩威爾親王代表未成年的選侯將波蘭王位放棄給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然而根據波蘭議會下院(眾議院)在1791年通過的波蘭五三憲法,腓特烈·奧古斯特成為斯坦尼斯瓦夫的繼承人,薩克森的韋廷王朝被確立為波蘭的世襲王朝。但是腓特烈·奧古斯特因害怕捲入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對波蘭領土的爭端拒絕接受波蘭王位。之前三國已經在1772年進行過第一次瓜分波蘭。最終在斯坦尼斯瓦夫逝世前的1795年,三國第三次瓜分波蘭,將波蘭滅亡。

在1778-1779年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當中,腓特烈·奧古斯特接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聯盟建議,與其他北德地區的諸侯締結同盟,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的約瑟夫二世。當時約瑟夫二世計畫用他部分的南尼德蘭領土,和當時即將繼承巴伐利亞的卡爾·泰奧多爾交換下巴伐利亞(使其領土相連而擴大國力)。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增強,必然會威脅緊鄰的薩克森與普魯士,因此,兩國捐棄七年戰爭時的敵對立場與成見,聯合起來反對奧地利的霸權。戰爭一直陷於僵持狀態,後來因為俄國女沙皇凱薩琳二世反對奧地利的擴張,才使約瑟夫二世結束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並放棄交換的計畫。之後在1785年,約瑟夫二世又打算再次實行交換計畫,但仍然在薩克森、普魯士與俄國等的反對下失敗。
1791年8月27日,腓特烈·奧古斯特在薩克森小鎮皮爾尼茨約見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弟弟阿圖瓦伯爵夏爾,通過了一份反對法國革命,支持法國君主制的皮爾尼茨宣言。這份宣言被看作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宣戰書。腓特烈·奧古斯特沒有簽署這份宣言。1792年,法國向奧地利宣戰,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
薩克森在與普、奧的反法同盟中沒有做出任何行動。1793年3月,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宣布薩克森有義務加入反法同盟。然而普魯士為了維護在波蘭的利益,1795年4月與法國簽定巴塞爾和約,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次年,薩克森亦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此時的腓特烈·奧古斯特仍忠於神聖羅馬帝國傳統憲法的原則。在1799年的拉施塔特和會上和1803年的《帝國代表重要決議》中,薩克森均沒有參與領土的分割,而普魯士、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Remove ads
腓特烈·奧古斯特並沒有參與導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的萊茵聯邦的建立,他對於普魯士建立北德意志帝國並將薩克森升為王國的想法也有所保留。1806年9月,拿破崙進軍圖林根,以回應柏林要求法軍撤出萊茵河左岸的最後通牒。薩克森與普魯士結成同盟,向法國宣戰。10月14日,普薩聯軍在耶拿和奧爾施塔特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806年12月11日,法國和薩克森的代表在波茲南簽訂和約,薩克森加入萊茵聯邦,並將部分圖林根的領土割讓給威斯伐倫王國,但得到了科特布斯及附近的領地作為補償。同時薩克森與巴伐利亞、符騰堡一同升為王國。

1806年12月20日,選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三世正式稱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薩克森王國成立。
1807年7月,法俄普簽訂提爾西特條約,宣布成立華沙公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被提名為華沙公爵。已於1795年拒絕波蘭議會下院給予的波蘭王位繼承權的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沒有再次放棄這個稱號,他兼任華沙公爵,稱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一世(波蘭文:Fryderyk August I )。
1807年7月22日,拿破崙在德勒斯登簽署了華沙公國憲法,憲法規定薩克森的韋廷王朝為華沙公國的世襲王朝。華沙公國由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的普魯士占領區組成;格但斯克成為自由市,由法國和薩克森軍隊控制;其東部比亞韋斯托克讓給俄羅斯。華沙公國面積10.4萬平方公里,居民260萬。
1809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結成第五次反法同盟。隨著奧軍在瓦格拉姆戰役的失利,奧法簽訂申布倫和約,奧地利將新加利西亞、扎莫希奇和克拉科夫割讓給華沙公國;華沙公國面積擴大到15.1萬平方公里,人口433萬。
1812年,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批准了波蘭議會復辟波蘭王國的決議,這遭到拿破崙的抗議。
Remove ads
1813年的德意志解放戰爭中,薩克森發現自己處於比其他參戰國更窘迫的情況,該國仍緊緊地被拿破崙控制著,而且戰爭就發生在她的國土上;這年秋天,萊比錫戰役開戰之前,薩克森王國有200萬臣民,而境內的各國士兵就有100萬人。拿破崙威脅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如果不與他站在同一邊,就要把薩克森視為敵國,並採取相應行動;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迴旋的餘地被極大的限制了,他不想草率地決定祖國的福祉,1806年被普魯士拋棄的記憶仍歷歷在目。
在這種情況下,1813年起,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在不公開反對拿破崙,不向其宣戰的前提下嘗試著與反法同盟建立聯盟。這年春天,普魯士與俄羅斯軍隊進入薩克森,奧古斯特一世向南轉移,以避免直接接觸,並秘密地在雷根斯堡與奧地利建立了同盟;薩奧和約於4月20日締結,同時,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向普俄發出了薩克森已與奧地利聯手的暗示。5月2日,拿破崙在呂岑戰役打敗普俄聯軍後,在薩克森緊急召見了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由於沒有得到奧地利的幫助,以及普俄的戰敗,後者決定履行最後通牒。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的決定使薩克森失去了一切援助,拿破崙對他最近的背叛非常惱火,正在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對抗反法聯軍,要求薩克森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資源。由於戰場就在薩克森的國土上,近百萬各國士兵在此行軍、宿營,薩克森深受戰爭之苦。8月底,反法聯軍再次在德勒斯登戰役戰敗,德勒斯登成為法軍大本營;萊比錫戰役中,薩克森和波蘭軍隊站在法國一方,然而隨著法軍的大敗,薩克森軍隊於10月18日投降,並加入反法同盟,而波蘭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Remove ads
困難的地理位置、變換的戰局、等待奧地利的援助、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猶豫不決的態度,使薩克森王國遭受厄運。早在1813年初,普俄簽訂同盟條約時,雙方便約定:華沙公國大部分併入俄羅斯;普魯士得到提爾西特條約後放棄的波蘭領土,併吞並薩克森王國;普魯士的目的是實現腓特烈大王企圖吞併薩克森選侯國,卻在七年戰爭結束後破滅的舊夢。萊比錫戰役後,普俄沒有與薩克森結盟的意圖,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被普俄聯軍關押在柏林附近。
維也納會議上,薩克森被拒絕參加;會上,普俄代表希望普魯士吞併薩克森王國,他們認為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沒有及時參加反拿破崙的聯盟,且是最後一個捨棄法國的國家,因此他的王國不配繼續存在。但是奧地利、法國和英國反對這個計劃,並警告在必要的情況下聯合作戰來防止普俄計劃的成功;俄國和普魯士被這個威脅嚇倒,收回此建議。最後薩克森問題以普魯士獲得薩克森王國60%的領土,剩下的地區依然交給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統治來作結。
Remove ads
1815年2月,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在同意他的祖國被分割的條件下被普魯士釋放。5月18日,他別無選擇地同意與普魯士、俄羅斯簽訂和約;5月21日,和約正式簽訂,57%的薩克森領土和42%的薩克森人口從此歸普魯士所有。
許多百年來一直屬於薩克森的地區如今已成為外國的領土,比如:路德城維滕貝格——薩克森選侯國的舊都,當年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蘭希通宗教改革的基地,托爾高——薩克森選侯「智者」腓特烈的出生地,都成立普魯士王國新成立的薩克森省的一部分;下勞西茨被併入布蘭登堡省而不復存在;上勞西茨被瓜分,中心區域包括格爾利茨被併入西里西亞省,只有包岑還留在薩克森王國。
1815年5月22日,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正式放棄華沙公爵的稱號。華沙公國被再次瓜分,公國西部的波茲南省和比得哥什省合併為波森大公國,加上但澤和托倫併入普魯士;奧地利得到塔爾諾波爾和維利奇卡鹽礦;克拉科夫及附近地區成為克拉科夫自由市,由俄普奧三國共同保護;華沙公國剩下的大部分土地建立波蘭王國,國王由俄羅斯沙皇兼任。
1815年6月,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回到祖國薩克森,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被占領的土地上的薩克森人也對國王表達了他們的忠誠,他們對新的統治者非常冷淡,不久他們被「強制普魯士化」。1815年4月,駐紮在列日的薩克森軍團爆發了反抗普魯士的譁變。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統治的最後12年平靜的度過了;國王性格保守,在拿破崙肆虐歐洲後變得更加固執。憲法和行政改革收效甚微,直到國王去世的1827年,薩克森王國仍沒有走向憲政的道路,除了確保舊貴族的權利外什麼都沒做。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於1827年5月5日在德勒斯登去世,終年76歲,葬於德勒斯登宮廷教堂;他得到了「公正者」這個綽號。由於沒有兒子,王位由弟弟安東繼承,繼承王位時的安東已是個70多歲的老人。
萊比錫奧古斯特廣場便是以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的名字命名的。
婚姻與子女

1769年1月29日,腓特烈·奧古斯特在德勒斯登與茨魏布呂肯-比肯費爾德的阿瑪莉埃結婚。腓特烈·奧古斯特與阿瑪莉埃有四個孩子,但只有一個女兒活到成年:
- 瑪麗亞·奧古斯塔(Maria Augusta,1782年6月21日-1863年3月14日),終生未婚。
祖輩
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的祖輩詳見下表:
薩克森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 父親:![]() |
祖父:![]() |
祖父之父:![]() |
祖父之母:![]() | |||
祖母:![]() |
祖母之父:![]() | ||
祖母之母:![]() | |||
母親: 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東尼婭·瓦爾普吉斯 |
外祖父: |
外祖父之父:![]() | |
外祖父之母:![]() | |||
外祖母:![]() |
外祖母之父: 同祖母之父 | ||
外祖母之母: 同祖母之母 |
參考資料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 呂中元、胡瑩. 话说拿破仑战争史.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4年. ISBN 7-5068-1159-6.
- 劉祖熙. 波兰通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ISBN 7-100-04490-1.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