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弟子規

清代典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一本清朝出現的文學作品,以韻文寫成[1]。它從孔門四教之首的德行教育[2]來入門,具體而微地闡述了求學之人應循的生活軌範與修學方法,即先紮德行根本,再求豐富學識,以為推動仁德事業之基礎。一般認為作者是滿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改稱《弟子規》[3]

內容

《弟子規》是依據《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言語,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撰而成;在《總敘》為綱目下,分成《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七大求學方向,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與學文(游於藝[2])。


《弟子規》〈總敘〉與《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幾乎完全相同,以此為全書之主旨,將全書分成七個段落,訓誡弟子於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循之規範[4][5]

更多資訊 弟子規, 論語.學而 ...

《禮記·曲禮》內文中以三字一句且協韻的形式,可能也影響了《弟子規》的編排[4]

更多資訊 弟子規, 曲禮 ...

《弟子規》與古代思想家朱熹的《童蒙須知》文意也相當類似[4]

更多資訊 弟子規, 童蒙須知 ...

民國以後的《常禮舉要》,其內容也和《弟子規》有相當多雷同之處[4]

更多資訊 弟子規, 常禮舉要 ...
Remove ads

作者與成書年代

關於《弟子規》的成書年代及作者方面,有幾種看法。

  • 無可考或年代不詳[6]
  • 作者為李毓秀,成書為清嘉慶道光[7][8]
  • 作者為李毓秀,原名《訓蒙文》,經賈存仁修改之後,改名《弟子規》[9][10][11]。此為最廣泛同意的觀點。
  • 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12],後來又經過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13][14][15]

影響

清朝

據稱,歷代用韻語編成,傳授倫理道德的蒙學讀物中,以《弟子規》的影響最為廣大。自清代開始傳授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蒙學讀物比它更為風行,即便是自宋代以來就長期風行的《三字經》,也幾乎因《弟子規》的傳授而廢棄。在清代,許多地方政府都曾飭令所屬州縣,將《弟子規》列為私塾或義學的童蒙必讀書籍[16]。《弟子規》是清中期以來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蒙學教材[17]

但是,江南大學副教授黃曉丹指《弟子規》誕生於清代,而做清代文獻研究的黃接觸了大量清代的詩文集、傳記和家譜,卻從來沒看到過有提到《弟子規》。黃問及研究民國文獻的朋友、讀過大量現代學者的回憶錄和傳記的朋友,發現他們也都從未見過《弟子規》[18]。並指「《弟子規》編成後,因其通俗易懂,易於背誦,甚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還將其定為私塾、義學的必讀教材,甚至作為『勸善』書籍,在祠堂、茶館、書館中進行宣講,使其廣為流傳。」的說法來自於文革時期的《天津師院學報》1974年01期文章《<弟子規>宣揚了什麼?》[19]。根據台灣師大劉雅苓與東北師大周明傑的考證,《弟子規》在鴉片戰爭之後才出現,作者過世後一百年之內並沒有廣泛出版。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裡,檢索《弟子規》,只找到兩條文獻。「廣為流傳」的說法有誇大和臆測的嫌疑。檢出的一條文獻說:「勞乃宣,字玉初,浙江桐鄉人。同治十年進士,……任吳橋,創里塾,農事畢,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規、小學內篇、聖諭廣訓諸書,歲盡始罷」(《清史稿·勞乃宣傳》)。說明《弟子規》最初的使用環境是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人,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李白杜甫沒有讀過它、清代的知識階層也不讀它。勞乃宣教授《弟子規》的本來目的是原先教育不識字的成年農民識字,並使其不違法;是用於向那些被剝奪了更高發展要求的農民勸善的行為規範。《弟子規》本來也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它的流行是二十一世紀開始的[18]

Remove ads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黃曉丹指,九十年代,台灣迎來了解嚴後的教育自由化時代,1991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停止《四書》為中學唯一文化基本教材,台灣民間開始自行組織讀經。台灣學者王財貴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王財貴的讀經書目在二十年間不斷窄化,最初他的讀經書目包括中西經典,但後來為了「便利、普及、實效、實證」的目的多次修訂,真正普遍得到實施的,讀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規》。而同時台灣各種宗教團體也希望藉著讀經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在1993-2000年之間,台灣天帝教一貫道佛教的各種組織都捐印了大量讀經手冊和書籍。而這些宗教團體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的《弟子規》。《弟子規》由此在台灣得到普及[18]

  • 台灣有大量民間《弟子規》學習班,多數為佛教寺廟與團體組織[20]
  •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網站將《弟子規》列為數位僑教系列教材之一[21],並將其製作成為安卓以及iPhone/iPod的app[22]
  • 台灣升恆昌免稅商店董事長江松樺稱要求7000多名員工必讀《弟子規》[23]
  • 2013年8月,台中監獄舉辦「弟子規」背誦決賽,要在3分鐘內背完是基本要求,還得拚速度、比清晰和台風,個人組第1名可得2萬元新台幣獎金[24]
  • 2019年3月,部分學校因推行弟子規背誦產生爭議,引發網友的討論。[25][26]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期刊網上以「弟子規」和「三字經」分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的結果,從1956-2000年之間幾乎沒有提到弟子規,從2004年開始,「弟子規」飛速上漲,到2008年曝光率超過「三字經」。2004年之後的十年間,「三字經」的使用率膨脹了2.4倍,而「弟子規」的使用率膨脹了70倍,顯示2004年後《弟子規》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出現戲劇性增長。黃曉丹對此的解釋是,大陸受到了在台灣的王財貴等民間讀經運動推廣者的影響,還有淨空法師安徽廬江縣湯池鎮創辦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影響[18][27]

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期間,於2009年5月13日講話號召「領導幹部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28]2009年7月20日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發表中央黨校教授任登第的文章,將習的講話解讀為「領導幹部不妨讀讀《弟子規》」[29]。以《弟子規》為代表的「國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流行度急劇升高。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認為,《弟子規》的流行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支持[30]葉劍英之女凌孜在2013年4月20日香港《群書治要》論壇開幕式上講話稱習近平稱讚《弟子規》是好書[31]。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4年5月31日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時,親自聽學生背誦《弟子規》[3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很多政府機關、廠礦、學校、私人企業、監獄、看守所組織成員學習《弟子規》。

  • 2008年3月24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第一線》欄目報道海南省監獄推行弟子規[33]
  • 2010年7月8日開始,中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開始播出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主講的22集講座《解讀〈弟子規〉》。
  • 2011年,中共湖南省懷化學院委員會黨校將《弟子規》作為培訓教材[34]
  • 2013年,中共大連市委黨校組織全體教職工進行《弟子規》培訓[35]
  • 2012年2月24日,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規定:「幼兒園要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唐詩》等,在老師的指引下初步學會感受語言韻律美,初步欣賞經典音樂、美術;小學一年級要全本誦讀《弟子規》、《三字經》」[36][37]
  • 2013年8月,廣東省中山大學要求新生開學交《弟子規》讀後感。據《南方日報》調查,32%的新生支持中大的做法;17%的新生明確反對;而51%的新生持中立態度。持支持態度的學生大多認為,《弟子規》作為傳統的經典著作,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閱讀並踐行的,對於學生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孝敬長輩有著積極作用;反對的人則認為《弟子規》已經過時了,裡面很多封建的思想不符合時代要求,對當代大學生的發展不利[38]
  • 2014年,中共湖北省仙桃市紀委宣傳部投資拍攝廉政微電影《弟子規》[39]
  • 2014年,海南省監獄局號召以《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感化監犯[40]
  • 2015年,遼寧省鐵嶺監獄在監管區建立《弟子規書簡》碑[41]
Remove ads

評價

內容

  • 《弟子規》本身與儒家經典裡的論述存在矛盾,甚至有自相矛盾。
    • 《弟子規·入則孝》: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 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弟子規·入則孝》: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按:如順父母好惡,為何需諫?)
  •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認為,《弟子規》就是一部教導五倫大道規範的書,學習、轉化、落實《弟子規》,對個人、對家庭、對單位、對國家、對社會,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全民都應該讀讀《弟子規》[11]
  • 江南大學副教授黃曉丹認為,《弟子規》不是過去傳統文化資源的如實繼承;不能滿足當下物質和精神需求;不具有未來發展潛能。《弟子規》這樣的文本會給現代人帶來的心靈衝突。它以強烈的訓導口吻和死板規定提出種種要求,導致生命體驗的虛假化。無論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能在現代社會實現兒童個人的潛能的最大發展」,還是「如何能傳承傳統文化中優雅和高貴的內容」都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在千千萬萬的文本中選擇《弟子規》[18]

傳播

權威性

  • 相當多的學者指出《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沒有中舉,也沒有其他學術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
  • 黃曉丹指,《弟子規》出現在鴉片戰爭後,流行起來更要到二十一世紀,它並不是中國「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歷史上的賢人君子、創作成果,與從小讀《弟子規》毫無關係。 《弟子規》在最初的使用環境是晚清的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農民,用途是教農民識字、不違法。 李白杜甫沒有讀過它,清代的知識階層也不讀它,質疑它在今天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18]
  •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也指與《論語》、《莊子》、《老子》相比,《弟子規》是無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廟堂之中的經典之作。哪怕跟《三字經》相比,《弟子規》從歷史悠久的角度也沒得比[11]

負面評價

  •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寫文章中暗示,新中國成立以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深研究的學者不會承認《弟子規》是經典。並指其毫無操作性,稱把300多年前五六歲小孩念的課本吹捧為經典,要今日大學生誠惶誠恐去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大笑話[42]
  • 吉林省長春市偽滿皇宮博物院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中展出,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博物館巡展的《勿忘9.18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展覽》中,《弟子規》被作為展品展出,其說明為「偽滿宣揚『孝為先』的讀本」[4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期間,出現多篇對《弟子規》的批判文章,稱其是一本浸透孔孟毒素的「啟蒙教科書」,把反動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具體化、通俗化,用以培養地主階級的接班人,毒害廣大青少年和勞動人民[44];是宣揚孔孟之道、毒害青少年的「黑規」「黑書」[45];是封建統治階級強制小學生必須遵守的規矩和準則,作者李毓秀是一個「守師說不敢變」的腐儒[19]
  • 廬江縣部分民眾認為淨空法師主導的「廬江文化教育中心」進行的《弟子規》教育不利於年輕人參與社會競爭[27]

洗腦

  • 一些學者認為弟子規的內容毫無價值,它只有讓人下跪的規則。弟子規是中國歷代專制政權愚民洗腦的工具,就是讓人無條件的服從權威,使人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更有甚者,認為《弟子規》的內容和普世價值完全對立,弟子規的內容完全和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相牴觸。[46]
  • 2017年前後,由於撫順傳統文化學校開設的女德班這種洗腦機構的興起,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弟子規》。一些學員認為在該學校的學習生活就是完全的洗腦。而在事發之後,該學校刪除了招生信息[47]
  • 還有人認為《弟子規》是奴化教育的罪魁禍首,由於「國學熱」的興起,弟子規也成為了極具爭議性的話題[48],一些學者認為國學熱只不過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些早就扔進了歷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撿回來而已[49]
  • 基督教會、人權組織反對《弟子規》。[來源請求]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