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一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一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5年2月2日) |

生平
清同治六年(1867年),張一麐生於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光緒四年(1878年),12歲,中秀才。光緒十一年(1885年),19歲,中舉人。1895年,甲午戰爭前清戰敗之際,繼康梁公車上書,興國民問政之風,在蘇州創設蘇學會,宣揚維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一麐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二名,發往直隸以知縣補用,入晚清重臣直隸總督袁世凱幕府,兼任《法政學報》主筆。宣統即位,袁氏被逐,張氏去職。
反對帝制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立。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大總統。張一麐歷任大總統府秘書長,政事堂機要局局長。因反對袁氏稱帝,1915年10月5日,改任第一次徐世昌內閣教育總長[1]。1916年4月,在總統府會議中怒責帝制鼓動者,憤而辭職[2]。 先生事袁多年,北洋風雲,無役不從,然遇事不因個人禍福避趨,秉直獨立。
1917年8月,張一麐任馮國璋大總統府秘書長。馮去位,張回鄉。
造福桑梓
張一麐身居蘇州,為百姓福祉奔走,呼籲消弭軍閥內戰。1921年,倡議召開上海南北和平會議,當選和平期成會副會長,又任江蘇省議會議員。同張謇組織蘇社,同李根源組織吳縣善人橋農村改進社,同吳蔭培創辦吳中保墓會,並擔綱《吳縣誌》總纂。[3]
張一麐熱心公益事業,重視平民教育。帶頭捐建公共圖書館(被日侵略軍炸毀),現姑蘇區蘇州公園、體育場均出於其籌劃。創辦平民學校,設立盲聾啞人士專門學校, 組建中國紅十字會吳縣分會等,不勝枚舉。
抗日鬥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一麐創辦《鬥報週刊》,號召國人救亡圖存。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支援抗戰。1936年,攜蘇州士紳參與營救七君子。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組織抗敵後援會,並和李根源號召組織「老子軍」。老子軍事雖未成,卻「壯氣磅礴,足以振勵國人」。[4]
淞滬會戰後,張一麐和李根源收殮抗日英烈的遺骸於蘇州善人橋,設英雄冢。[5]
1937年10月,蘇州淪陷,張一麐嚴拒偽職,決與國家共存亡。先生割須剃髮,更換僧服,改號大圜,輾轉於城外穹窿山,洞庭東、西諸山及諸寺廟間,投身抗日游擊鬥爭。1938年春,經上海、香港至武漢,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隨遷重慶。1943年10月,病逝重慶。
1948年1月16日,張一麐由兒孫安葬於蘇州穹窿山白馬嶺白馬寺山頭。
Remove ads
著作
- 《心太平室集》
- 《現代兵事集》
- 《古紅梅閣筆記》
- 《直皖秘史》[6]
家族
先祖 張載(1020年-1077年),橫渠先生。
父 張是彝,正定知縣。母吳氏。兄張一夔(殤)、張一鳳(早殤)。弟張一鵬。姊張氏,適夏孫桐,翰林院編修。妹張氏,適潘誦燕。
子 張為資(又名爲杭), 服務於中華民國外交部。[7]
子 張爲鼎, 服務於中央信託局, 其子張萬安編有《張一麐年譜》。[8]
子 張爲壁, 由寄父武進趙椿年撫養留學,並承嗣改名趙璧孫, 其後人延姓趙, 居北京。
女 張爲珂、張爲璇。
侄 張爲章、張爲屏、張爲復、張爲儒。
侄 張爲襄,原名 張為寶,又名 張贊中,服務於國民革命軍,輾轉江西、甘肅,保衛國家。 [9]
誕辰150週年紀念
2018年,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名人館、蘇州美術館)隆重舉辦《吳中耆宿 張一麐文獻展》[10] 以彰顯先生柱危扶傾、澤被桑梓之卓越貢獻。[1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