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馮國璋
中華民國大總統(代理) 曾任副總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甫,直隸省河間府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人,中國軍事、政治人物,民國北京政府軍 上將軍(直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1],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Remove ads
生平

1890年,馮國璋畢業於位於天津的北洋武備學堂。1896年投奔袁世凱,任新建陸軍督練營務處總辦。1901年底,袁世凱在保定設軍政司,馮國璋任教練處總辦。1903年中央練兵處在順天府成立後,任軍學司司長。1906年,署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1907年至1911年,任軍諮使。[1]
1911年武昌起義後,馮國璋任第一軍總督,率領北洋軍赴湖北鎮壓革命。[1]11月27日,馮國璋指揮北洋軍攻占漢陽,因此功績而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2]11月30日,清軍在漢口敗退時,馮國璋下令火燒漢口街市,大火延燒四天四夜,使得漢口舊市區受到嚴重破壞[3]。接著在12月中旬,馮接替載濤擔任禁衛軍統領。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馮國璋任總統府軍事處處長。同年9月,馮國璋改任直隸都督兼民政長。[1]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馮國璋奉袁世凱之命率軍鎮壓,9月,攻克南京。12月16日,署任江蘇都督[4],坐鎮東南。1914年6月30日,裁撤各省都督,獲授將軍府宣武上將軍,督理江蘇軍務[5]。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袁世凱之所以任命馮國璋為江蘇督軍,一方面是論功行賞,另外一方面他和張勳、宗社黨交往過密引起袁世凱警覺,因此袁世凱故意勸告任職僅僅一個月的張勳辭去江蘇督軍,由馮國璋繼任,企圖製造二者衝突,然而兩人不但沒有發生衝突,反而令馮國璋從張勳處得知袁世凱囑其代為監視,同時袁世凱還將自己的家庭教師、三姨太太乾女兒周砥嫁與馮國璋藉以監視,馮國璋在江蘇站穩腳跟後,袁世凱繼續壓縮軍費,分割江蘇省職權與鄭汝成、張勳等人,又羅織罪名彈劾馮國璋下屬,馮國璋因此極為不滿。1915年3月,馮國璋幕僚及宗社黨人上海秘密集會討論借二十一條聲勢討袁復辟,馮國璋對於袁世凱的忤逆之心日益彰顯。稍後恢復帝制的傳聞四起,袁世凱在馮國璋面前竭力否認[6],直到8月籌安會成立後邀請馮國璋加入,馮國璋這才意識到受到矇騙。9月馮國璋和張勳等人聯電聲明審慎更改國體,袁世凱頗為不滿,派內史監阮忠樞遊說馮國璋,使其允諾不明面反對帝制,後來又派多人疏通,然而馮國璋一面聲明自己沒有圖謀總統大位的心思,一面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馮國璋在帝制活動中態度消極。[7]。12月,袁世凱籌備登基稱帝,21日,馮國璋被封為一等公[8],袁世凱又任命他為參謀總長。
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3月,袁世凱意欲任命馮國璋為征滇總司令,但馮國璋稱病不出[9][10],且又營造輿論,以南京政商兩界聯名挽留為由拒絕就任[11][12][1],輿論認為袁世凱意圖調虎離山,撤離其在江蘇的軍政實權。19日,馮國璋聯絡長江巡閱使張勳、江西將軍李純、山東將軍靳雲鵬、浙江將軍朱瑞,聯名發出致各省將軍的密電(史稱「五將軍密電」),徵求各省對撤銷帝制的意見。[13]3月20日,袁世凱發現五將軍密電。[14]該密電對袁世凱影響很大。[13]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23日,馮國璋被免去參謀總長一職[15]。4月18日,他與齊耀琳提出和平辦法八條,請求未宣告獨立各省支持,有意當調停人[16],卻於25日發電勸袁世凱退位,他先抱怨說:
特以耿直性成,未能隨時俯仰,他人肆其讒搆,不免浸潤日深,遂致因閒生疎,因疑生忌,倚若心腹,而密勿不盡以聞,責以事功,而舉動復多掣肘,減其軍費,削其實權,全省兵力四分,統系不一,滬上一隅,復與中央直接,使急難之頃,舍國璋向日舊部外,無一可用之兵!
然後懇請袁因時度勢,早作決斷:
若察時度理,見爲無術挽回,無寗敝蓗尊榮,亟籌自全之策,庶幾令聞可復,危險無虞,苟長此遷延,棼絲不斷,漸流橫潰,防禦終窮,各省牽率動搖,寖至交通斷絕,必羣陷於獨立,欲振拔而末由,國璋縱具有天良,不忘舊誼,獨以擁護中央相號召,亦恐應者無人,則大總統孤立寡援,來日殊不堪設想![17]
5月6日,馮國璋與張勳、倪嗣冲商量後,三人邀請未獨立各省派代表於是月15日到南京會議[18]。從17日至22日,17省代表在南京閉門會議,沒有任何確實成果,便草草收場[19],會議後,馮國璋與張、倪二人向護國軍領袖拍發了一通不痛不癢的電文[20]。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張勳、倪嗣冲與北方各省督軍密籌同盟,馮國璋卻無意參加,8月中旬,他多次要求張倪二人回安徽駐紮,不可留在徐州[21],10月30日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當選為副總統,兼領江蘇督軍,在南京辦公[22]。此後,隨著北洋集團的分裂為皖系、直系,馮國璋成為直系首領。1917年5月,國務總理段祺瑞正急於向德國宣戰,與國會中反對宣戰的議員兩不相讓,馮國璋託病,留在南京勸和[23]。6月14日,張勳入北京,卻於7月1日擁宣統帝復辟,總統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館,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總統[24]。後來張勳被段祺瑞所鎮壓,但黎元洪拒絕復任,馮國璋便於7月31日赴北京執政[25](任至1918年10月10日期滿[26]),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1]

因為段祺瑞拒絕恢復被黎元洪解散的國會,引發了護法運動,粵桂滇黔四省與北京政府在湖南、四川開戰,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全國,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馮國璋聯合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和江蘇督軍李純,對抗段祺瑞的皖系勢力,再起府院之爭。1918年8月12日,新國會開幕,馮國璋於當天聲明不參加大總統競選[27]。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新任大總統。10月7日,馮國璋於卸任前向全國發一電,自責無能,無法解決南北糾紛,卻又暗指段祺瑞、孫文眾人擾亂和平。
查兵禍之如何醞釀,實起於國璋攝職以前,而兵事之不能結束,則在國璋攝職以後,其中曲折情形,雖有不得已之苦衷,要皆國璋無德無能之所致。兵連禍結,於斯已極……國璋固不能無罪於蒼生,而南北諸大要人,皆以意見爭持,亦難逃世之公論。吾輩爭持意見,國民實受其殃……雙方如不及早囘頭,推誠讓步,恐以後爭無可爭。[28]
10月10日,徐世昌正式就任大總統,與馮國璋行交替禮。同日,徐世昌發布第一道命令,「內閣總理段祺瑞辭職照准,派內務總長錢能訓暫代。」由此,馮國璋和段祺瑞同時下野。[29][30]
Remove ads

下野後,馮國璋於1919年春返回家鄉河間縣經營家業,投資開灤煤礦、中華匯業銀行等[1]。同年10月,馮國璋回到京兆地方[31]。
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病逝於京兆地方(今北京市)家中(今東城區帽兒胡同13號),享年62歲。臨終前,他曾召張一麐口授遺言給徐世昌:「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希望總統一力主持,早日完成。」此外,他還遺電全國各省長官:「願內外同心,化除軫域,和平統一,務底於成。」[32][33]

馮國璋逝世後,北洋政府通令全國下半旗三天致哀[34][35]。徐世昌和段祺瑞分別親赴馮宅弔喪。段祺瑞兩次赴馮宅登門弔唁,在馮靈前放聲大哭[36]。徐世昌則於12月31日親赴馮宅祭奠。不久,由國務院咨請眾議院同意,為馮國璋舉行國葬禮。國務會議議決花京鈔五萬八千元為馮國璋治喪。國葬期間,在北京公祭一個月,1920年2月2日,移靈出京兆地方,歸葬河間縣詩經村原籍,各政府機關都在路上搭篷設祭。和馮國璋頗有私交的軍政要人王克敏、馮耿光、師景雲、張聯棻等數十人伴靈柩回河間原籍。3月20日,靈柩大殯入土。其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遭破壞[37][38]。
Remove ads
家庭



馮國璋的元配為吳鳳,二次革命後馮任江蘇督軍期間去世;續弦為周砥(周道如),蘇州人,曾是袁世凱的家庭老師。[39]此時馮國璋有一妻四妾——正妻周砥(周道如)去世後,第一房姨太太彭金梅被扶正,成為第三任正妻。馮國璋有五子四女:吳鳳育有長子馮家遂、次子馮家迪、三子馮家遇、長女馮家遜;周砥(周道如)無子女;彭金梅育有四子馮家邁、二女馮家禎、三女馮家賢;二姨太韓氏,無子女;三姨太何藝花,育有四女馮家蝶;四姨太程氏,育有五子馮家周;五姨太胡氏,無子女。[40]
- 長子,馮家遂,字伯祟,考入北洋大學,畢業後報捐縣丞,捐省江蘇,後經上司奏保為候補知縣。民國後被選為議員,但大半時間遵其父命在河間故里管理家務。[41]
- 長孫:馮海岱,家遂長子
- 三孫:馮海喦(1895-1975),名著唐,家遂次子,曾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沒有兒女。中華民國初年,在詹天佑身邊擔任翻譯、文員工作。[41]
- 四孫:馮海𡷥,家遂三子
- 曾孫:馮猶禁
- 曾孫:馮滌禁
- 玄孫女:馮開路(馮越),滌禁長女
- 曾孫女:馮蘭禁
- 曾孫女:馮麗禁
- 曾孫女:馮菁禁
- 孫女:馮海銘
- 孫女:馮海錦,家遂女兒,嫁谷鍾秀之子谷小波
- 孫女:馮海蓮
- 五孫:馮海島
- 曾孫:馮溪禁
- 玄孫女:馮淑娟
- 玄孫女:馮麗娟
- 玄孫:馮開道
- 曾孫:馮溪禁
- 十孫:馮海密
- 曾孫:馮欽禁
- 曾孫女:馮憶慈
- 玄外孫子:李柏叡
- 曾孫女:馮憶慧
- 玄外孫子:林柏宏
- 玄外孫女:林菀婷
- 玄外孫子:林煒翔
- 曾孫女:馮憶辛
- 玄外孫子:余哲皜
- 玄外孫女:余哲溦
- 玄外孫子:余哲寬
- 次子,馮家迪,字仲吉,邑庫生,宣統元年奉旨賞給三品蔭生,因體弱早亡。[41]育有三女
- 次孫:馮海嵊,家迪長子
- 曾孫:馮宣禁,1945年北京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 孫女:馮海岐
- 孫女:馮海嵐,又名五鸞,家迪小女,嫁曹錕之孫曹郁文。
- 孫女:馮海嶙
- 次孫:馮海嵊,家迪長子
- 長女,馮家遜,1883年生,夫陳之驥(1882-1964),系清末直隸總督陳夔龍之子。[41]
- 外孫:陳海辰,1915年生於北京
- 曾外孫:陳泉
- 曾外孫女:陳禹
- 外孫:陳海𡽄
- 外孫:陳海辰,1915年生於北京
- 三子,馮家遇,1888年生,字叔安,先入保定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後選送練兵處,考取留學生赴德國,入柏林工學院,專攻化學冶金專業,回國後任直隸省兵工廠幫辦。[41]
- 孫女:馮海曦,家遇長女,1915年生
- 六孫:馮海崙,家遇長子,1916年生
- 曾孫:馮勇,海崙長子,1945年生於天津
- 曾孫女:馮筠,海崙長女
- 曾孫:馮毅,海崙次子,1949年生於天津
- 曾孫女:馮茹,海崙次女
- 孫女:馮海昭,1917年生
- 孫女:馮海音,1917年生
- 外曾孫:趙炳儉
- 七孫:馮海巍,家遇次子,1919年生
- 曾孫女:馮固,海巍獨女,1955年生於天津
- 孫女:馮海昀
- 八孫:馮海崗,家遇第三子,1920年1月生,北平輔仁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中國國民黨北平市黨部第八區黨部執行委員。[41]妻劉益素
- 九孫:馮海嶷,家遇四子,1923年生
- 曾孫女:馮眾書,海嶷小女
- 孫女:馮維,1926年生
- 孫女:馮紳,1927年生
- 十一孫:馮海崑,家遇五子,1930年生
- 十二孫:馮海峨,家遇第七子,1992年去世
- 孫女:馮綬,1933年生
- 二女,馮家禎
- 三女,馮家賢
- 四女,馮家蝶
- 四子,馮家邁,1910年生,字季遠,先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後赴法國留學,學習農業。[41]
- 孫女:馮容,家邁長女兒,1933年2月生
- 孫女:馮友,家邁二女兒,1933年生
- 孫女:馮賓,家邁三女兒,1934年生於北京
- 十三孫:馮海山,家邁長子,1943年生於北京
- 十四孫:馮海岳,家邁次子,1944年生於北京
- 孫女:馮寰,1945年生於北京
- 十五孫:馮海峒,家邁三子,1946年11月生於北京
- 孫女:馮玖,1951年12月生於北京
- 十六孫:馮海嶺,家邁四子
- 五子,馮家週,1919年1月生,畢業於輔仁大學經濟系[41]
- 孫女:馮智慧,家週長女,1947年11月生於天津
- 孫女:馮智潔,家週次女,1949年7月生於天津
- 十七孫:馮海崇,家週長子,1950年生於天津,1974年身亡。
- 十八孫:馮海豈,家週次子,1954年10月生於天津
- 曾孫:馮正軒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