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天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張天虛出生於呈貢龍街(今昆明市呈貢區龍城街道龍街社區),1928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今昆明一中),在校期間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省立第一師範的聶耳相識,結成好友。1928年,張天虛考入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與聶耳等一同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互濟會」。1930年,雲南中共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張天虛離開雲南來到上海,之後創作了小說《鐵輪》,並經何家槐介紹,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流亡日本。1935年,聶耳於日本藤澤罹難,張天虛與鄭子平負責料理後事,次年護送聶耳骨灰回國。西安事變後,張天虛來到延安,參加抗戰工作,在西北戰地服務團任通訊股長,期間創作了多部文集和報告文學作品。1938年,張天虛受中國共產黨指派赴滇軍60軍184師開展宣傳工作。1939年,因黨派矛盾激化,張天虛被迫離軍回到昆明。在昆明,張天虛曾在省立昆華師範(今昆明學院)任教,並擔任《雲南日報》、緬甸仰光華僑報刊《中國新報》編輯。[1]1941年8月10日因病逝世於昆明惠滇醫院。死後葬於昆明西山聶耳墓旁,郭沫若為其題寫墓志銘贊「西南二士,聶耳天虛」。[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