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雲南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雲南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雲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朝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6省之一,其主張範圍比現今的雲南省略大。簡稱為「」。

快速預覽 雲南省, 國家 ...
Remove ads

省名由來

得名於元代的雲南行省,因古代楚國大將莊蹻曾在此建立滇國,簡稱「滇」。

管轄範圍

Thumb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雲南省地圖
Thumb
亞新地學社1943年雲南省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初年繼承了清朝的雲南省,在此期間和大英帝國中國—緬甸邊界走向存在爭議,國民政府於1930年代開始對整個江心坡提出領土主張,其中野人山二戰期間被中國遠征軍短暫控制數年,後國軍殘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退居緬甸北部並控制該地數年。按照其主張範圍,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420,465平方公里,轄境包括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全域,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小部分,及未有實際管轄過、備受爭議的緬甸克欽邦實皆省北部山區一帶(即江心坡)。周圍鄰省分別為西康省四川省貴州省廣西省,鄰國為印度(1947年之後)、緬甸(1948年之後)、寮國越南(1948年法屬印度支那解體後)。

人口

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雲南省共有805.3萬人。民國時期,雲南人口突破了1000萬人,民國26年(1937年)達到了近1300萬人,此後呈上升趨勢,至民國38年(1949年)上升到1595萬人[註1]。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參1]

更多資訊 調查年代, 戶數 ...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雲南省的人數為3萬5707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1.32%[參2]

歷史沿革

宣統三年九月初九(1911年10月30日),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民國4年(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年-1945年)等統治雲南,形成「以一隅而為天下先」的聲勢。民國8年(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共產主義開始在雲南傳播。民國14年(1925年)3月16日,大理市發生7.0級地震,5000人死亡,大理市損毀嚴重,76000座房屋被地震晃動或隨後的火災摧毀。民國15年(1926年)11月7日,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民國17年(1928年)1月,龍雲投靠蔣中正,在雲南實行「清黨」,中共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黨員相繼被補殺害;同年,蔣中正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參3]

抗日戰爭時期,雲南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後方,是安置內遷企業和發展戰時工業的基地。民國27年(1938年),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諸多師生和各方愛國人士聚集昆明,雲南抗日救亡運動更加彭勃開展。抗戰初期,僅1000多萬人口的雲南,先後派遣20多萬軍隊奔赴前線,出動民工10萬餘人,以付出極大代價修築了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繫唯一的交通線。民國31年(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國軍對峙2年。抗戰期間,以蔣中正為首的國府中央勢力一步步涉入雲南政局,並逐漸加緊對地方的控制,打破龍雲獨佔的局面,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龍雲為對抗中央,乃廣結中共、民盟等反蔣力量,標舉「民主自由」;蔣中正雖對龍雲不滿,但以大敵當前,只好隱忍不發。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21日盧漢率第一方面軍赴越南受降,雲南空虛,蔣中正乘機欲行削藩之舉,解決雲南問題;9月30日,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趁滇軍主力赴越南受降,昆明兵力空虛之際,部署第五軍(軍長邱清泉)發動兵變,並拉攏盧漢等滇軍重要將領;10月2日昆明城內滇軍繳械;3日改組雲南省政府下令免去龍雲本兼各職,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空銜),龍雲被迫接受命令並前往就任,挾持至重慶、南京,是為「驅龍事件[參4]

抗日勝利後,國民政府由於政策錯誤加上軍事失利,以致失去大陸地區。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四川、西康、雲南等西南一帶。在出走香港的龍雲積極拉攏下,同年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率部投共李彌離昆後,與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湯堯商議,將部隊撒到滇南的開遠,蒙自一帶,企圖卷土重來。1950年1月,李彌奉召前去臺灣。不久,李彌所指揮的第八、第二十六軍除了撤往緬甸、寮國、泰國交界地的少部分以外,大部被殲滅於雲南境內。

同年9月,蔣中正派李彌等人到緬甸北部,以猛撒為基地,糾集殘部組成「反共抗俄救國軍滇南邊區第一縱隊」。12月,李彌擔任「雲南省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及「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51年5至7月,在緬國軍在臺灣和美國的支援下,向雲南反攻,並攻下滄源耿馬瀾滄雙江四縣,並設置西南行署治理。由於兵力懸殊,隨後即遭解放軍迎頭痛擊,7月撤出雲南境內。10月26日,原本代行省政府職能的雲南靖綏公署亦撤銷,自此僅存「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

1953年1月,在緬國軍殘部改稱「雲南反共救國軍游擊總部」。孤軍為求生存,私底下與克倫族赫蒙族合作,緬甸政府基於主權完整的理由,對李彌殘部進行軍事圍剿,以致爆發為期一月的中緬大戰,並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孤軍侵占緬甸國土。由美國、中華民國、泰國及緬甸在曼谷召開的四國會議會商,國民政府必須撤回孤軍。同年底至1954年,李彌殘部陸續撤往台灣。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道制

清代時設置有迤東、迤西、迤南、臨開廣等4道。辛亥革命以後廢除迤東道,而迤西、迤南、臨開廣3道仍然保留[參5]。民國2年(1913年)2月25日,迤西、迤南、臨開廣更名為滇西、滇南、臨開廣,並在舊迤東道地區復置滇中道。

民國4年(191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發布《劃一令》,在滇水道、蒙自道、普洱道、騰越道各地設置觀察使。民國16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進駐後,道制才正式廢止。

滇中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轄昆明、富民、宜良、呈貢、羅次、祿豐、易門、嵩明、晉寧、安寧、昆陽、武定、元謀、祿勸、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馬龍、陸良、羅平、尋甸、巧家、東川、昭通、永善、綏江、魯甸、馬關、澂江、新興、路南、江川、鎮雄、彝良、楚雄、廣通、摩芻、牟定、鹽興、大姚、鎮南、姚安、鹽豐44縣。民國3年(1914年)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昆明縣(今昆明市區)。同年大姚、鎮南、姚安、鹽豐4縣改屬騰越道。民國16年(1927年)廢。
蒙自道
民國3年(1914年)6月臨開廣道改名蒙自道。道尹為邊缺,二等。駐蒙自縣(今蒙自市文瀾街道)。轄建水、蒙自、通海、河西、峋峨、石屏、阿迷、黎縣、箇舊、文山、馬關、廣南、富州、廣西、彌勒、師宗、邱北17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普洱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滇南道,觀察使駐普洱縣(今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寧洱鎮)。轄普洱、思茅、他郎、威遠、元江、新平、鎮邊、鎮沅、景東9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駐思茅縣(今思茅市駐地思茅鎮),增轄緬寧縣。民國15年(1926年),遷回寧洱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騰越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滇西道,觀察使駐大理縣(今大理市駐地下關鎮北大理)。轄大理、雲南、洱源、趙縣、鄧川、賓川、雲龍、彌渡、麗江、蘭坪、鶴慶、劍川、維西、中甸、永昌、永平、永康、騰衝、龍陵、蒙化、漾濞、永北、華坪、順寧、雲縣、緬寧26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邊缺,二等。駐騰衝縣(今騰衝縣駐地城關鎮),緬寧縣往屬普洱道,滇中道大姚、鎮南、姚安、鹽豐4縣來屬,轄縣增為29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Remove ads

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通令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鑑於雲南省西南邊境地區各縣界連越南寮國緬甸三國,涉外事務繁多,國防邊地關係密切,廢道後,雲南省特在騰衝設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在普洱設雲南省第二殖邊督辦公署,處理涉外事務,同時兼辦行政要務。民國27年(1938年)撤銷兩公署:

  • 第一殖邊督辦公署,民國18年(1929年)11月設置。駐騰衝縣(今雲南省騰衝縣),轄滕衝、中甸、龍陵、維西、蘭坪、鎮康、麗江、劍川、雲龍、保山、永平、順寧12縣及阿墩子(德欽)、菖蒲桶(貢山)、康樂(福貢)、知子羅(碧江)、瀘水、干崖(盈江)、蓮山、隴川、芒遮板(潞西)、猛卯(瑞麗)10行政區(設治局)。
  • 第二殖邊督辦公署,民國18年(1929年)11月設置。駐寧洱縣(今雲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轄寧洱、思茅、景東、景谷、鎮遠、六順、江城、瀾滄、緬寧、雙江、車里、佛海、南橋13縣及臨江(寧江)、滄源2行政區(設治局)。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區

雲南省政府廢道後,由於省區面積遼闊,交通不便。省政府為保証政令暢通,民國21年(1932年)劃分全省為12個政察視察區,並選派要員定期分赴各地進行政務視察。民國23年(1934年)增加為16個政務視察區,明年(1935年)減少為6個。民國27年(1938年)改為15個視察區[參6]

民國29年(1940年)5月,以原普思邊區轄境置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寧洱縣,領寧洱、思茅、景東、景谷、鎮遠、六順、瀾滄、緬寧、雙江、車里、佛海、南橋12縣及寧江、滄源2設治局。

民國31年(1942年)3月,為適應戰時需要,將雲南沿邊各縣局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管轄全部沿邊縣局,其餘各縣統由省直轄。如下:

更多資訊 區別, 駐地 ...

抗戰勝利後,全省劃為十三區:

更多資訊 區別, 駐地 ...

民國38年(1949年),第十三區併入第十區,第十一區併入第八區,第十二區改稱第十一區,如下:

更多資訊 區別, 駐地 ...

解放軍進入雲南後由昆明市武定專區昭通曲靖宜良楚雄玉溪蒙自文山寧洱大理保山麗江各專區取代。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清代雲南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14府、5直隸廳、4直隸州,下轄13廳、29州、41縣[註2]。民國元年(1912年)地方政權仍沿清制。民國2年(1913年)4月,廢除府、州、廳制,一律改縣[參7]。民國13年(1924年)時,雲南省共分114縣、2設治局、13行政委員區、4土司、3土把總司、1土便委、2督辦、10汛長。民國16年(1927年)以後,邊疆各土司地區逐漸實行改土歸流,以後逐步在這些地區設立設治局。民國38年(1949年)時,雲南省劃分為11行政督察區,下轄1市、113縣、15設治局[註3]。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2005年10月停用[參8]。雲南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更多資訊 雲南省, 行政督察區 ...

李彌於民國40年(1951年)5月時一度攻下有蒼源縣鎮康縣猛定縣猛漣縣耿馬縣緬寧縣雙江縣瀾滄縣龍陵縣南嶠縣佛海縣車里縣猛龍縣銀恩縣屏邊縣思茅縣六順縣等16縣,並設置西南行署治理。然而實際上僅控有鎮康縣雙江縣耿馬縣孟定縣滄源縣瀾滄縣寧江縣南嶠縣等8縣,其餘如猛龍縣銀恩縣猛定縣猛漣縣等縣皆為李彌自行設立[參60]

Remove ads

行政區劃年表

更多資訊 西元, 民國紀元 ...
Remove ads

政府體制

省會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省省會定於昆明縣,民國24年(1935年)分昆明縣置昆明市,雲南省省會改置於此。民國39年(1950年)以後,雲南省政府由昆明流亡至泰國曼谷。

省行政機構

辛亥革命後,滇軍於宣統三年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起義,十一日(西曆11月1日)全城光復,清廷官吏總督以下全部散去。十三日(西曆11月3日),雲南大漢軍政府成立,各軍官兵公推革命軍總司令蔡鍔為軍政府都督,下設軍政、軍務、參謀、參議等院。在此前的九月六日(西曆10月27日),張文光發動騰越起義,建立滇西都督府,後廢。民國2年(1913年),根據北洋政府3個《劃一令》,以民政長為省行政長官,下設民政、財政、教育等司。民國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長為巡按使,下設政務、財政等廳。4年(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宣佈雲南獨立,撤銷巡按使署,改稱民政廳,隸屬於都督府,後復舊。5年(1916年)7月6日,改設省長公署設政務、財政等廳。民國16年(1927年)3月9日,成立雲南省政務委員會,按受廣州國民政府領導。此後按受南京國府領導。民國39年(1950年)以後,雲南省政府遷治泰國曼谷,於民國40年(1951年)撤銷。

歷任雲南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 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都督
    • 蔡鍔:1911年11月1日-1916年45月59日
  • 唐繼堯:1913年9月28日-1914年6月30日
  • 雲南將軍
    • 唐繼堯:1914年6月30日-1916年7月6日(1915年12月29日發動護國戰爭
  • 雲南督軍
    • 唐繼堯:1916年7月6日-1920年6月1日(1920年6月1日宣布脫離北京政府)
  • 中華民國軍政府總司令
    • 唐繼堯:1920年6月1日-1921年2月7日(三省聯合總司令,1921年2月7日被顧品珍驅逐)
    • 顧品珍:1921年2月7日-1922年3月25日(滇軍總司令,1922年3月25日戰死)
    • 唐繼堯:1922年4月8日-1927年2月6日(滇黔聯合總司令,1927年2月6日因兵諫而交出權力)
  • 雲南省政務委員會主席
    • 胡若愚:1927年3月8日-6月14日(1927年6月14日開始雲南省內戰)
  • 雲南省政府主席
    • 龍雲:1928年1月17日-1945年10月2日
      • 胡瑛:1929年(代理)
      • 李宗黃:1945年10月2日-12月1日(代理)
    • 盧漢:1945年12月1日-1949年12月9日(1949年12月9日投共)
      • 楊文清:1949年12月-1950年9月(代理)
    • 李彌:1950年9月-1954年(廢止)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