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美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美瑤
Remove ads

張美瑤(1941年1月1日—2012年4月1日),原名張富枝,生於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166號[2],臺灣女演員,有「寶島玉女」美銜。張美瑤以主演台語電影出道,後轉拍港台國語電影和日本東寶電影,活躍於東亞影壇。1970年榮獲亞太影展最有前途新星,翌年息影。2002年復出拍攝多部電視劇,2008年榮獲金馬獎騎士勳章,2012年逝世後獲追頒第47屆金鐘獎的特別貢獻獎。

快速預覽 張美瑤, 女演員 ...
Remove ads

生平

1942年4月15日生於南投埔里,有一弟一妹。1957年,埔里中學初中部畢業後,在家附近的洋裁店幫忙,因緣際會得到玉峰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講師賴耀培賞識,通過面試加入訓練班。玉峰負責人林摶秋將其藝名取為與其女兒們相似的「張美瑤」。接受為期兩年的訓練後,張美瑤在其玉峰處女作,林摶秋執導的《阿三哥出馬》(1959)中客串小角色,隨後出演《嘆煙花》(1959)上、下集,《錯戀》(又名:《丈夫的秘密》、《一馬雙鞍》,1959)共三部臺語片。

未幾,台語片衰落,玉峰學員紛紛離開。張美瑤回埔里學習洋裁,一個多月後,經賴耀培介紹至臺北國華廣告公司,任台語播音員兼廣告模特兒,其廣告月曆被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發掘,因而進入台製,出演台灣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國語片《吳鳳》(1962年)中的山地姑娘薩坦蘭,一夕爆紅。[3]

1960年代,張美瑤是台製廠頭牌女星,也是少數能與香港國語片明星匹敵的台灣影星,銀幕形象溫柔端莊,被譽「台製之寶」、「寶島玉女」。[4]除拍攝台製廠劇情片《雷堡風雲》、《梨山春曉》、《小鎮春回》、《歌聲魅影》等,1963年還外借至香港電懋公司拍攝《諜海四壯士》、《西太后與珍妃》、《生死關頭》,並應日本東寶公司之邀,演出《香港白薔薇》(香港の白い薔薇)、《戰場上的歌》(戦場にながれる歌)和《曼谷之夜》(バンコックの夜)三部片。

1963年6月中旬,徵信新聞社邀請張美瑤連載了半個多月的《香港與我》,共15篇,分享她在香港參與電影演出的所見所聞,與曾身處過的臺灣電影環境相比之下臺灣電影的缺失之處。1964年,張美瑤開拍李翰祥與台製合作的《風塵三俠》,飾演紅拂女,後因神岡空難,台製廠長龍芳、國際公司夏維堂、香港電懋公司陸運濤、王植波等罹難,《風塵三俠》被擱淺。[5]

1964年年底,徵信新聞社主辦第一屆中國十大影星票選,張美瑤榮獲第3名,僅居凌波與樂蒂之後,她應邀回到故鄉埔里,為「台灣地理中心碑」剪綵並出席南投縣埔里鎮扶輪社成立大會,獲數萬鄉親夾道歡迎[6]。1965年《中華日報》十九週年社慶活動時,出版張美瑤所著的《電影與我》,敘述她與電影的點滴,並安排了張美瑤新書簽名會,開明星出書與簽書會風潮。[4]

1965年由日本返台後,張美瑤因拍攝電影《橋》(1966)與柯俊雄相識,在拍攝《梨山春曉》(1967)期間與之相戀,後再合作《落花時節》(1968)、《再見阿郎》(1970),被譽為是她的兩部巔峰之作。1970年張美瑤不顧家人反對,於當紅之際嫁給柯俊雄。同年獲頒「亞太影展最有前途新星」,唯隔年演出《母與女》後息影,專心投入家庭,並育有二女柯懿珊、柯品吟。1978年,她在柯俊雄主演的《黃埔軍魂》中客串演出。

柯俊雄婚後緋聞不斷。1973年他因出演《心蘭的故事》和苗可秀相戀,1990年起與服裝設計師蔡青樺維持婚外情14年,期間蔡生下1子1女,並接柯母同住。2004年,競選國民黨立委的柯俊雄以離婚為條件,要求張美瑤為自己站台,兩人在南投埔里戶政事務所辦妥離婚手續,才驅車前往新竹造勢。[7]隔年柯俊雄與蔡青樺結婚,因贍養費糾紛與張美瑤對簿公堂,最後和解但斷絕往來。[8]

2002年,在李岳峰導演邀請下,張美瑤接演公視電視劇《後山日先照》復出,首次提名金鐘獎女主角獎。離婚後為賺取生活費,她接演多部公視大愛台連續劇,憑《家》、《赴宴》及《歡喜有緣-後山土地公》共四度提名金鐘獎。2008年出演最後一部作品,電影《停車》(2009),同年獲頒第四十五屆金馬獎「騎士勳章」。

張美瑤晚年罹患心臟病。2012年4月1日,心肺衰竭離世,享壽71歲。[9]臨終前囑咐二女隱瞞死訊,不通知柯俊雄。直到4月11日遺體火化,安葬故鄉南投之後,二女才發布聲明。[10]柯俊雄事後曾落淚懺悔,「這段婚姻她沒錯,錯在我。」[11]

Remove ads

演出電影

  • 1959 《錯戀》(又名:丈夫的秘密,一馬雙鞍,台語片)  
  • 1959 《阿三哥出馬》 (台語片)
  • 1959 《嘆煙花》 (台語片) 
  • 1962 《吳鳳》  
  • 1963 《諜海四壯士》 Four Brave Ones
  • 1964 《西太后與珍妃》 The Imperial Lady
  • 1964 《生死關頭》 The Crisis
  • 1964 《敵後壯士血》 The Blood of Post-War Heroes
  • 1965 《雷堡風雲》 An Unseen Trigger-Man
  • 1966 《橋》  
  • 1967 《壯志淩雲》  
  • 1967 《梨山春曉》  
  • 1967 《香港白薔薇》 The White Rose of Hong Kong
  • 1968 《落花時節》 Fallen Petals
  • 1968 《黑沙村大決鬥》 Duel at Black Dunes
  • 1968 《大遊俠》 A Sword for a Killer
  • 1968 《青龍鎮》
  • 1969 《揚子江風雲》 Storm over the Yangtze River
  • 1969 《情人的眼淚》 Melody of Love
  • 1970 《喜怒哀樂》 Four Moods
  • 1970 《再見阿郎》 Goodbye Darling
  • 1971 《五對佳偶》 Five Plus Five
  • 1971 《往事只能回味》 When We Were Young
  • 1971 《母與女》 Life with Mother
  • 1978 《黃埔軍魂》 A Teacher of Great Soldiers
  • 2009 《停車》 Parking
Remove ads

演出戲劇

入圍

  • 2002年入圍金鐘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後山日先照)
  • 2003年入圍金鐘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家)
  • 2004年入圍金鐘獎戲劇類最佳女配角(赴宴)
  • 2007年入圍金鐘獎戲劇類最佳女配角(後山土地公)

獲獎紀錄

  • 1970年榮獲亞太影展最有前途新星
  • 2008年榮獲金馬獎騎士勳章
  • 2012年追頒第47屆金鐘獎特別獎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