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林貝格
研究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安德烈亞斯·格林貝格(德語:Peter Andreas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1]),德國物理學家,主要研究固態物理學,因發現巨磁阻效應與阿爾貝·費爾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
生平
格林貝格生於蘇台德地區比爾森,1946年和他的父母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後,生活在德國黑森邦的勞特巴赫。1959年格林貝格從當地的亞歷山大·馮·洪堡中學(Alexander-von-Humboldt-Gymnasium)畢業,1962年起相繼就讀於法蘭克福大學和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他在達姆施塔特度過了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1966年至1969年他在達姆施塔特攻讀博士,他的導師是斯特凡·許夫納教授,1969年以《Spektroskopische Untersuchungen an einigen Selten-Erd-Granaten》(稀有地球石榴石的分譜學研究)的論文獲得博士頭銜。此後他在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度過了3年,1972年回到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工作,他在薄膜及多層磁性領域中成為領先的研究員,直到他於2004年退休。他還在科隆獲得大學任教資格,同時他從1984年起在科隆大學擔任講師,1992年起擔任教授。2004年退休以後,格林貝格一直掛職在於利希研究中心固體物理研究所的電子特性部門。
影響

格林貝格是最早研究「薄層」磁效應的科學家之一,這門被稱為自旋電子學的科研分支,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未來將實現新型的微型電路。
1986年格林貝格發現了鐵-鉻-鐵層內的反鐵磁耦合。
1987年至1988年間,格林貝格幾乎與艾爾伯·費爾同時發現了巨磁阻效應,使得在1990年代末提高了硬碟的存儲容量,如今幾乎所有硬碟讀寫磁頭的讀取功能是基於巨磁阻效應的。於利希研究中心為此在1988年申報了專利「用鐵磁薄層實現的磁場傳感器」[3],此專利的授權許可為於利希研究中心帶來了數千萬歐元的受益。
獲獎和榮譽
1998年德國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克頒發給格林貝格德國未來獎(Deutscher Zukunftspreis),表彰他發現了巨磁阻效應。2002年他因「格林貝格原理」獲得波鴻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4]。2003年獲得蘇台德地區頒發的科學和研究的最高獎項「格斯特納騎士勳章」(Ritter-von-Gerstner-Medaille)。2006年被歐洲理事會和歐洲專利局主管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部門評選為「年度歐洲發明家獎」[5]。2007年獲得德國物理學會的「施特恩-格拉赫獎章」(Stern-Gerlach-Medaille),以及以色列國會頒發的「沃爾夫獎」。
2007年4月19日,格林貝格在日本的東京國家劇院,與巴黎第十一大學的阿爾貝·費爾一同接受「日本國際獎」,以表彰這兩位固體物理學家發現巨磁阻效應,獎額高達35萬歐元[6]
2007年10月9日諾貝爾基金會宣布,格林貝格和阿爾貝·費爾因各自獨立發現巨磁阻效應,而共同獲得2007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2007年12月10日在斯特哥爾摩頒獎。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