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微型飛彈突擊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微型飛彈突擊艇(英語:Micro-class missile assault boat)為中華民國海軍曾計畫研製之飛彈快艇,為中華民國國軍整體防衛構想(ODC)搭配之戰具。原定將以新臺幣316億3844萬元建造60艘[1],在推動者離任後,該計畫在2020年底終止,2021年撤案取消[2]

快速預覽 微型飛彈突擊艇 Micro-class missile assault boat, 概況 ...
Remove ads

提案

微型飛彈突擊艇為參謀總長海軍上將李喜明推動之建案,依國軍「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作戰構想,平時可隱身在全國各大小港口內,戰時則可機動出港作戰,並可在臺灣本島數十海浬的距離海域攻擊敵艦[3][4][5][6][7]。排水量近50噸的海鷗級飛彈快艇可在第一類漁港操作,海軍希望微型飛彈艇也可在全台數量過百個的第二類漁港操作,達到分散部署的效果。

原擬性能

微型飛彈突擊艇的排水量預計在45至50噸,船體結構上可能採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鋁合金兩種,船體外型具雷達匿蹤(RCS)造型設計,全長約31.4公尺,全寬約5.4公尺,吃水2.4公尺,船速滿載時最高航速35以上,續航力則以最高時速35節計算,至少達100海浬。武裝將搭載兩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耐波性英語seakeeping蒲氏5級強風,可以正常執行戰鬥任務;在蒲氏7級風,艇身結構穩度性可以安全航行[8]

取消

最初建案計畫微型飛彈突擊艇將在2019年開工,2020年完成建造首批4艘測試,2022年前完成作戰測評[9],但是李喜明在2019年6月退役後,全案即告停擺,2020年預算僅編列新台幣104萬作業費,計畫實質已被凍結。2020年11月18日,立法院審查2021年國防部預算時,海軍參謀長敖以智表示此案經初步評估「不符合作戰需求」,並將預算全數減列[10]

外界猜測,微型飛彈突擊艇與美國在2020年宣布對台軍售陸基魚叉反艦飛彈功能類似,且外購武器造成預算排擠,是讓海軍放棄此案的原因之一[11]。另一方面,海軍內部也有質疑聲音,主因是微型飛彈艇太小及實戰效能存疑,因為微型飛彈艇的航速要求達到35節,不太可能以常規船型達成,即使停泊在漁港內,也不可能裝作是一般漁船,經常在漁港內與一般民船近距離接觸,將會過早暴露行蹤。微型飛彈艇無可避免要壓縮乘員的起居空間,不利於持續作戰,雖然設想可停泊於第二類漁港,達致分散部署的效果,但第二類漁港普遍缺乏基礎支援設施,當中有不少第二類漁港的道路路況欠佳,如要在漁港內補充燃料及吊裝飛彈,便要預先在多個漁港設置支援設施,否則難以長時間在第二類漁港部署,不但一般的維護工作,就連補充糧食及燃料也要轉移至第一類漁港或基地進行。

因為微型飛彈艇只具備短距離的偵搜裝備,缺乏自行搜索遠距離目標的能力,本身無法發揮雄風二型飛彈可攻擊100公里外目標的戰力,必須依靠通信網絡獲取目標的情資,雖然陸上機動發射車也有此限制,但微型飛彈艇獲取支援的便利性卻不及後者。每輛雄二或魚叉飛彈發射車可運載四枚反艦飛彈,微型飛彈艇則只有兩枚,如要達成相同的飛彈攜帶量,不但微型飛彈艇在數量上要多一倍,更反映人力需求最少多一倍,然而海上操艦人員的訓練期難以壓縮,海軍在人力上不易滿足需求。微型飛彈艇的最大排水量僅有50噸,根據海軍操作海鷗級飛彈快艇的經驗,在風浪頗大的台灣周邊海域,這種小型飛彈艇適航性不足,遇到熱帶氣旋接近或強烈季風時,連出海也有困難,在大風浪下也跑不出測試的航速和航程。微型飛彈艇與海鷗級的大小相若,卻要安裝兩枚比雄風一型更重更大的雄風二型飛彈,航行性能恐還不及海鷗級,在應用上將受到頗多限制[1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