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
Remove ads

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是一項在二戰中由納粹德國秘密領導的核武器研製計畫,德國稱其為「鈾工程」(德語:Uranprojekt)。

計畫始於1939年發現核分裂後的數月,但在數月後因準備入侵波蘭而中止,部分科學家被編入德國國防軍。但是,由於德國軍隊中管理上的調整,該計畫又在二戰開始那天(1939年9月)重新啟動。此計畫最終發展為三個部分:核反應爐重水生產,以及鈾同位素分離。但最後因德國當局經過有關部分評估認為,核分裂對結束戰爭沒有太大的貢獻,因此在1942年,德國國防軍把該計畫轉移至帝國研究委員會,並同時繼續提供贊助。從此被九個研究機構所分攤,造成進展放緩。另外,部分研究應用核分裂的科學家離開這個計畫,轉而去研究更為戰爭需要的其他項目。

納粹德國核武開發計畫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Kurt Diebner、Abraham Esau、瓦爾特·格拉赫和Erich Schumann。量子力學創立者、諾貝爾獎獲得者維爾納·海森堡也是計劃的參與者之一,儘管其本人聲稱一直在延緩計劃[1][2]

納粹執政期間,反猶狂潮亦同時席捲並重創德國學術界,大量猶太裔工程師和科學家在1933年納粹掌權時就聞風逃亡海外(最著名亦最諷刺的例子是最後促成美國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或被驅逐出境,沒有離境的也被很快地趕出了德國的研究機構。大學的政治化加上德國軍隊的兵源需求(儘管身懷有用的科學技能,很多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強徵入伍)幾乎消滅了一整代的德國科學家。[3]

戰爭的最後,盟軍各國競相掠奪倖存下來的核子產業(包括人員、設施和材料),就好像他們搶奪V-2火箭計劃一樣。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