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忠義救國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忠義救國軍,是一支由戴笠所創辦的的戰鬥武力;歷經幾次的整編改制,從一支諜報特務隊伍變成全美式裝備的正規軍,參與了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另外,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從東北[1]海南島[2]都有地方武裝命名為忠義救國軍。

快速預覽 忠義救國軍, 存在時期 ...

歷史

1937年的淞滬戰役爆發後,蔣中正於9月4日電令在上海成立「蘇浙行動委員會」,由戴笠宋子文張治中吳鐵城(廣東省政府主席)、俞鴻鈞(上海市長)、杜月笙楊虎(淞滬警備司令)、錢永銘劉志陸(桂系、幫會)、貝祖詒吉章簡(上海警界)、蔡勁軍(上海軍界)、俞作柏等人任委員,其中戴笠、杜月笙、劉志陸三人為常務委員,杜月笙俞鴻鈞出任主任委員,戴笠為書記長主持日常工作,陳昶新/郭履洲任參謀長兼參謀處長,余樂醒任總務處長兼技術室主任,張冠夫任經理處長兼交通組長,汪祖華任政訓處長,謝力東任情報處長,周偉龍兼任書記長辦公室書記代戴笠主持工作,後文強接替周偉龍任書記兼人事科長主持日常工作。9月7日,蔣介石限令戴笠和杜月笙「在一個月內,組建萬人的別動隊游擊武裝,配合正規軍對日作戰,在敵前敵後襲擾牽制日軍,肅清奸諜」。戴笠於1937年9月底成立「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働隊」(簡稱「別働隊」),轄五個支隊和一個特務大隊,總兵力1.1萬人:[3]

  • 總指揮劉志陸
  • 參謀長楊振華(原87師參謀長)
  • 第一支隊:由向松坡動員洪門弟兄參加。支隊長何行健(何天風,黃埔二期,1939年2月8日率部投日被鎮壓)。轄第1、2、3大隊。
  • 第二支隊:為海員支隊,支隊長陸京士。轄第4、5、6大隊。
  • 第三支隊:為郵政支隊,支隊長朱學范。上海淪陷後支隊殘部退入租界。轄第7、8、9大隊。
  • 第四支隊:軍統人員為主,成分包括工人、農民、學生、失業青年等各方面人。支隊長張鄴(黃埔三期)。
  • 第五支隊:受訓的公民聯隊裡的店員、學生、青工。支隊長陶一珊(黃埔六期)。轄5個大隊。
  • 直屬特務大隊:大隊長王兆槐(黃埔四期)/趙理君
  • 北方支隊:總指揮王天木,副總指揮陳恭澍。年底在河北寶坻附近遭日軍合圍覆沒。
  • 軍事委員會蘇浙行動委員會青浦特種技術訓練班:余樂醒任該班副主任兼教育長。9月27日開始在青浦縣西溪小學報到集中,招學員408人。10月4日開學典禮。為軍統抗戰時期第一個訓練班。
  • 松江特訓班:謝力公任班副主任兼教育長
  • 佘山教導團

淞滬會戰陣亡超過2700人,負傷5000多人。

1937年12月,蘇浙行動委員會軍事組長俞作柏率別動隊餘部1700餘人撤至安徽省祁門縣歷口鎮。1938年1月,第一支隊餘部由何行健率領經奉化撤至遂安,與軍統毛森在浙江江山開辦的游擊幹部訓練班在東陽合編為別動隊浙東支隊。隨後,戴笠將安徽和浙江兩地的別動隊餘部統一整編為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教導團,其中在安徽的部隊整編為教導第1團,在浙江的部隊整編為教導第2團,戴笠兼任總團長,俞作伯任副總團長,負實際指揮責任。

1938年3月徐州會戰正酣,日軍在江南守備薄弱。蔣介石命令戴笠「收容整編流散浦東及滬杭沿線的國軍,加強敵後游擊工作」。戴笠在武漢成立別動隊總指揮部(代號「平定」)並任總指揮。至4月底發展到萬餘人:

  • 教導第1團(又稱第一支隊):1937年12月,蘇浙行動委員會軍事組長俞作柏率別動隊餘部1700餘人撤至安徽省祁門縣歷口鎮後改編。團長俞作柏兼/湯毅生
  • 教導第2團(又稱第二支隊):1938年1月,何行健率原第一支隊餘部撤至遂安,在東陽毛森開辦的軍統局江山(縣)游擊幹部訓練班合編為浙東支隊。隨後改編。團長王春暉
  • 第三支隊
  • 第四支隊:支隊長許雷生
  • 第五支隊:江陰東鄉部隊收編。支隊長朱松壽/袁亞承
  • 第六支隊:沙洲縣東部武裝被收編。支隊長楊行方。
  • 第七支隊
  • 第八支隊:後成立。支隊長丁錫山
  • 第九支隊:後成立。支隊長
  • 第十支隊:後成立。支隊長周振綱
  • 江北獨立支隊:後成立。支隊長陳文
  • 直屬大隊
  • 淞滬區指揮部:1939年3月1日成立。總指揮何行健,副總指揮楊蔚,參謀長徐志道,參謀處長郭履洲(黃埔六期)。
  • 南京行動總隊:1938年2月別動隊南京情報組管容德成立南京行動總隊,發展到5個支隊共300人。[4]
  • 上海行動總隊:總隊長亢祖周/楊蔚

1938年5月,別働隊改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忠義救國軍,總團長戴笠兼/1938.9俞作柏/1940.1周偉龍/1942.6阮清源代理/1943.5馬志超,副總團長俞作伯實際指揮/1939楊蔚/1942.4阮清源/1944王春暉,參謀長徐光英/尚望/郭墨濤(1943.5-10代理總指揮)/1943.10郭履洲,政治部主任文強。忠義救國軍最初的成員超過兩千人,來自上海工運與杜月笙青幫幫派勢力,戴笠推舉杜月笙為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主任委員,編成兩個教導團,後來擴展到超過10萬人。於1938年夏季與秋季對於在長江三角洲的日軍進行了有效的游擊戰,多次襲擊用船或卡車活動的小股日軍,美軍觀察員報告說它的游擊戰造成許多日軍傷亡。[5]

1940年3月,周偉龍正式就任忠義救國軍總指揮,並把忠義救國軍總部進駐浙江孝豐,忠義救國軍部隊全部集中到孝豐整編為3個團和4個直屬總隊共1.5萬人並進行整訓:[6]

  • 第一團:團長王春暉,副團長汪浩然王力忠
  • 第二團:團長羅國熙,副團長薛滌愁李驤
  • 第三團:團長阮清源,副團長亢祖周李風
  • 第四團:團長文德回湖南組建該團。
  • 第五團:1941年夏編成。團長黃龍
  • 第六團:1941年夏編成。團長黃天存
  • 淞滬行動總隊:總隊長阮清源
  • 南京行動總隊:總隊長管容德
  • 蘇常行動總隊:總隊長梅卓夫
  • 浙東行動總隊:總隊長相強偉
  • 浙西行動總隊:
  • 幹部訓練班:主任周偉龍兼,副主任兼教育長周有為,總教官孫為雨
    • 第一隊(軍官隊):隊長薛滌愁
    • 第二隊(政工隊):隊長汪瑞文
    • 第三隊(技術隊):隊長言中培
    • 第四隊(軍士隊):隊長鍾祥禎
    • 幹部教導隊:隊長周偉龍兼,副隊長劉偉

然後總部移駐皖南廣德,直屬於第三戰區指揮。

皖南事變後,整訓完畢的忠義救國軍兵分四路(蘇嘉滬區、澄錫虞區、錫武宜區、京丹溧區)重回京滬杭淪陷區開展敵後游擊戰,擴大為3個教導總隊、3個行動總隊(淞滬、南京、蘇常)、3個教導團、16個支隊、1個大隊,官兵達5萬餘人。但不久就受到日軍的攔截和攻擊,又與新四軍第六師發生摩擦。1941年5月,全軍整編為四個縱隊、兩個行動總隊、一個特務大隊、一個軍官訓練隊,總共下轄26個大隊和2個直屬隊,總人數近3萬,活躍在長江以南以京滬杭三角為重點的蘇浙滬皖敵後地區。[7]

  • 第一路蘇嘉滬區挺進縱隊:以原來第三支隊阮清源部及淞滬行動總隊為基幹。隊長阮清源
  • 第二路澄錫虞區挺進縱隊:以第一支隊郭墨濤部為基幹。隊長梅卓夫
  • 第三路錫武宜區挺進縱隊:以第二支隊文德部為基幹。隊長劉偉(1941年夏初陣亡)
  • 第四路京丹溧區挺進縱隊:以南京行動總隊為基幹。

由於中英軍事合作,為此1942年1月成立了軍事委員會別動軍司令部,1942年3月將忠義救國軍改稱「軍事委員會別動忠義救國軍」。1942年4月中英軍事合作無果而終,開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1942年夏阮清源代理總指揮。由於蘇南清鄉,被迫退回天目山整訓。忠義救國軍擴大到七個縱隊,總兵力達到了約5萬人。

1943年忠義救國軍和別動軍一起接受中美合作所的訓練,受訓後忠義救國軍由4個縱隊縮編為3個縱隊(原忠救軍第三、四縱隊加上別動軍第七縱隊合編為忠救軍第三縱隊),換發美式裝備,接受中美聯合指揮,繼續在蘇浙皖敵後堅持游擊戰。

1944年春,在浙西於潛方元鋪成立忠義救國軍前進指揮所,由忠義救國軍總指揮馬志超負責,下轄忠救軍3個縱隊、5個行動總隊、共64個支隊或地方行動隊,總兵力3.1萬餘。其下轄3個地區指揮部:

  • 溫台指揮部,在浙東沿海地區和沿海島嶼,以及浦東、崇明等地區作戰;
  • 淞滬指揮部,在淞滬附近地區作戰;
  • 鄞杭指揮部,在富春江和杭州灣一帶作戰。

1945年春序列:

  • 忠義救國軍前進指揮所,在浙江於潛縣,由總指揮馬志超親自坐鎮
  • 淞滬區指揮部:在浙江分水縣。總指揮阮清源兼,副總指揮顧偉
    • 淞滬行動總隊:總隊長顧偉
    • 太湖行動總隊:總隊長殷丹田/1944趙安民
    • 獨二支隊:支隊長朱超平
    • 新一團:團長安我華
    • 新二團
    • 第一縱隊:司令李驤
      • 第一團:團長王力忠
      • 第二團:團長薛滌愁
      • 第三團:團長艾慶章
    • 第二縱隊:司令汪浩然/余萬選
      • 第一團:團長文德
      • 第二團:團長亢祖周
      • 第三團:團長黃天存
    • 第三縱隊:司令鮑步超
    • 護航縱隊:司令黃八妹
    • 修械所:所長王忠,指導員蘇紹槐
    • 野戰重傷醫院:院長汪春瑞
  • 溫台區指揮部:駐瑞安玉壺。總指揮郭履洲。轄中美班的三個教導營(教導總隊第10、第11營),一個特務大隊,一個獨立支隊,一個水上大隊
    • 浦東行動總隊:總隊長張為邦
  • 鄞杭區指揮部:在浙江桐廬縣,總指揮鮑步超
  • 教導總隊:總隊長翁養正

根據國防部情報局所載,抗戰期間執行制裁敵偽首要的暗殺行動有248件。

忠義救國軍總部(1944年以後代號「平定」)最初位於浙江孝豐;後移駐安徽廣德縣王嶺;再移駐浙江昌化河橋。戴笠最初兼任總指揮,其後由俞作柏周偉龍阮清源接任總指揮。[8][9]

1944年9月,戴笠曾經呈請蔣中正准免於裁汰忠義救國軍,該手令細數忠義救國軍之貢獻。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該組織曾就近協助京滬杭地區的受降與復原工作。

中美合作所曾負責訓練忠義救國軍,美軍並且曾與其共同作戰。1945年6月14日,忠義救國軍第十營攻下浙江省瑞安縣(今瑞安市),18日攻下永嘉縣(今溫州市城區),6月22日第十一營攻下樂清(今紹興市越城區)。到七月中旬,救國軍已經向北追擊日軍到浙江省的海門地區(今台州市椒江區)。在此一個多月間,兩營擊斃敵軍539人,忠義救國軍陣亡48人。[10]

1946年1月21日,改編為交通警察部隊[11]:95-96[12]

Remove ads

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1947年3月8日,二二八事件中,保密局鄭介民派遣劉戈青抵台,同台灣負責人陳達元,協助長官公署工作,並赴新竹井上溫泉確認張學良安危後,返回台北召集角頭、組織忠義救國軍別動隊多組,進行清鄉行動。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李翼中指出:「別動隊於各地嚴密搜索參與事變之徒,即名流碩望、青年學生亦不能倖免,繫獄或逃匿者不勝算。中等以上學生,以曾參與維持治安,皆畏罪逃竄遍山谷,家人問生死、覓屍首,奔走駭汗、啜泣閭巷」;保密局檔案中也出現各地諜報組人員對地方人士的各種監視情報、指控罪名,並出現大批的黑名單;國民黨營《國是日報》記錄:「陳儀福建帶來的一批軍統局特警東南訓練班出身的警備部特工人員,卻奉令祕密處決各地參與反政府活動的士紳人民」。[13][14]

參考文獻

相關書目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