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懷安窯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怀安窑址map
Remove ads

懷安窯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淮安村的石ㄐㄧㄜˊ山上,是南朝唐朝時期的陶瓷窯址,亦是目前發現的福建地區最早的外銷陶瓷的窯址,對福建瓷器的分期斷代研究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1]。1986年12月,懷安窯址入選第一批福州市郊區文物保護單位[2],1991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懷安窯址公布為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3][4]

快速預覽 懷安窯址,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懷安窯出土的瓷器中,有一件明確紀年為南朝梁時期的器件,上刻寫著「大同三年(537年)四月廿日,長男劉滿新造」,而唐代器件中紀年最晚的器件上刻有「貞元」(唐德宗在785年—805年間使用的年號)字樣,說明懷安窯的燒造歷史至少持續了200多年。[2]

懷安窯中的瓷器在燒造時有一部分出口到了今日本福岡縣一帶的地區。1930年代,日本的大宰府遺址、北九州地區日語北九州地区博多遺址日語博多遺跡以及福岡市鴻臚館遺址等都出土了一些形似浙江越窯產品、但胎質中含有的石英明顯高于越窯且其他成分也不盡相同的唐代瓷器,由於當時不清楚產地,日本學者在當時把這些瓷器命名為「越窯系粗製品」。除日本外,泰國汶萊越南等國及這些國家的海域中都出土過類似的器件。[5]

1953年,福州市在修建閩江防洪堤時發現了石岊山上的部分遺存瓷器,由於當時的大規模取土,遺址的一部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1]。1959年,福建省文物部門在考古時發現了懷安窯址[5],並在1962年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了南朝時期的窯址遺存[6]。1982年7月,福建省博物館(今福建博物院)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懷安窯址進行了聯合搶救性發掘,發掘了74平方米的窯址後確認了窯址中擁有南朝、唐朝兩個堆積層,並出土15784件文物,這也是迄今文物部門對窯址最後一次較大規模的發掘。1986年12月,福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將窯址列入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1991年4月17日,懷安窯址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

1992年,日本學者山崎一雄日語山崎一雄森本朝子田中克子等人來福建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展陳的懷安窯址於1982年發掘時出土器件與日本出土的越窯系粗製品高度相似,後經中日兩國學者的共同考證,認定大部分「越窯系粗製品」為懷安窯出土器件。自1993年起,福州市考古隊對懷安窯址及周邊進行了多次文物調查,確定了懷安窯的整體分布範圍。由於懷安窯周邊還有五帝廟、相公廟、臨水宮和懷安衙署舊址懷安縣時期的文化遺蹟,福州有關部門規劃將這些遺蹟串聯起來,建設為遺址公園。[1][5]

Remove ads

遺址

Thumb
福建博物院展陳出的懷安窯址出土窯具
Thumb
福建博物院展陳出的懷安窯址出土的陶器

懷安窯址有後門山、翁墓山、石岊山—頂坪嶺三個堆積區,主要分布在石岊山的南麓,有部分遺址在1953年取土過程中已毀壞[1]。根據1993年的調查,懷安窯址總面積大約為80000平方米。其中於1982年揭露的面積為74平方米,主要有南朝、唐朝兩個堆積層,厚約1—3米,另亦有約1.2米厚的時期蛤蜊殼堆積層,出土有一些飾以印紋的幾何陶片等。在1982年出土的15000餘件南朝、唐朝文物中,有約10000件為窯具,約5000件為器件。[2][3]

屬於南朝文化層的有13000多件文物,其中的瓷器均為灰白胎施青,器形上大部分為窯具,在其他文物中多數的器形為生活用具,如和短流注子等,亦有多足等文具和鐎斗、火盆等為死者燒制的明器,這些器件有部分還能找到燒制者刻的字,記載了所有者、燒制者的姓名,燒制的年份,以及一些信息不全的隻字片語等。在發掘出的文物中唯一刻有完整紀年的是一件墊柱,上刻有的「大同三年四月廿日,長男劉滿新造」的字樣。[1][2][6]

在南朝堆積層南側約5米處為唐代堆積層,出土了約2000多件文物,其中有一部分器件繼承了南朝時期的器形遺制,另一部分則有一定的創新發展,新出現了長流注子、瓜楞形注子、陶俑、獅子、五穀小罐等,碗的形制相比南朝文物也有了相當大的差異。此外,唐代堆積層中還發現了一枚「開元通寶」的銅錢,一座長8.5米、寬2.4米、殘高0.1—0.15米的龍窯窯床遺址等。[1][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