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總兵衙門 (青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36°03′36.5″N 120°19′29.2″E 總兵衙門,又稱膠澳鎮守衙門[1]、鎮台衙門[2],俗稱「老衙門」[3] ,原址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9號,建於1890年代,最初為登州鎮總兵章高元駐防青島時的官衙所在,後曾為德國占領軍及膠澳總督府所使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時因建造青島市人民會堂而陸續拆除。[4]
歷史

1891年6月,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山東巡撫張曜乘軍艦視察膠澳後,奏請光緒帝在膠澳設防,並於6月14日獲批准[4][5]。1892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淮軍四營自登州府府治蓬萊移防膠澳,並在青島建設了兵營、棧橋等設施,在青島口天后宮東側建設了總兵衙門和左營,作為青島地區的軍政中心[4][5]。由於史料缺乏,總兵衙門的具體建造年份與設計者均無從得知[註 1][6]。
1897年11月14日,德國海軍少將棣德利率軍占領青島後,棣德利及其後任的駐青德軍指揮官將辦公地點設於原總兵衙門,緊鄰的左營[註 2]也被德國軍政機關所使用[3][5]。1898年4月膠澳總督府成立後[7],總兵衙門成為總督的辦公地點,直至1906年膠澳總督府辦公樓投入使用[3][4][5]。膠澳皇家法院等部分機構直至1914年仍在衙門及左營辦公[4][6]。
1914年11月日英聯軍占領青島後,總兵衙門曾先後成為日軍臨時兵營及《青島新報》職員宿舍[5]。1930年代,青島市政府曾計劃在此開闢青島歷史博物館,但因抗戰爆發而擱淺。1940年,後來成為汪精衛政權官員的李仲剛將其創辦的東文書院遷至此處,東文書院以教授日文為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解散[5][6][8],總兵衙門改為私立抗建中學[註 3]校舍,後改名為私立嶗山中學[9][10]。1949年青島解放後,嶗山中學併入青島二中,總兵衙門改為青島二中分院[2][3][5]。1958年,中共青島市委決定興建人民會堂並選址於總兵衙門,自1959年5月人民會堂開工始,至約1960年,總兵衙門各部分建築被陸續拆除。[4]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總兵衙門位於今太平路大學路路口北側,正門面向西南方,門前為道路及一條平行的河溝[註 4],該道路及河溝即今大學路的位置。按照清代官衙營建制度,總兵衙門的等級與規格遠遠高於管理青島地區民政事務的即墨縣衙,此種現象在古代官衙建築中不多見。[4][5]
總兵衙門平面分前後兩個院落,大門五開間,前院總兵大堂、後堂各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後院正廳五開間,廂房各兩間。房屋均為磚木梁架結構,屋頂覆蓋中式灰瓦,圍牆以花崗岩砌築,以青磚包飾。房屋外檐下建有木製迴廊,院中設花壇,種植松柏花竹等,大門內外兩側外牆有壁畫。大門外建有一座寬約15米的照壁,繪有神獸壁畫,外側豎立木製旗杆。[4][5]
左營緊靠衙門東北側,平面矩形,設夯土圍牆,後改為磚牆。衙門於德占時期也有所增建。[5]
圖集
-
德軍在衙門門前舉行禮拜
-
約1900年代初的總兵衙門及後方的主城區,衙門大門已被擴建
-
1946年的太平路大學路路口一帶,自市立女中教學樓向北拍攝,照片中央樹木後方隱約可見老衙門正門
-
人民會堂基本建成時尚未拆除的老衙門部分房屋,青島日報攝影師張秉山攝,約1960年代初
注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