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情感標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情感標示英語:Affect labeling)是一種內隱的情緒調整策略,可被簡單的定義為「將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述」。更準確地說,這個理念認為將個人的某些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賦予明確的標籤可以減少由這種情緒狀態所衍生出的意識體驗、生理反應和其它行為。[1]例如,以日記的方式記錄負面經歷有助於緩解個人的情緒。[2] 其它與情感標示相關的行為還包括心理諮詢,向朋友抱怨自己的負面經歷,或將其發表於社交媒體[3]或僅僅是認識到當前處境的可怕之處。

歷史

很久之前,人們就意識到了談論和記錄自身感受的好處,許多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4]而談話也是心理治療最初的方法。過去數十年來,許多實驗都證明了將個人情感轉化為文字的益處。[5][6] 最近幾年,有關情感標示的研究大多專注於證明它在情緒調節方面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旨在發現它背後的行為與神經機制。[7][8]這個領域的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

影響

情緒體驗

當人們參與情感標示時,相比日常,他們報告了更低水平的情感狀態。這種差異不僅體驗於受試者對自身情感的評估,[9]還包括那些由外部刺激,例如圖像所喚起的情感。[10][11][12][13]

自主反應

在執行情感標示後,個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反應也會減弱。例如,在使用評級量表評估自身的憤怒程度後,受試者的心率心輸出量水平有了下降。[14] 研究結果還顯示出,在對厭惡刺激英語Aversives執行情感標示後,受試者在將來的類似刺激中會表現出更低的皮膚電導率英語Electrodermal activity,這或許表明情感標示能對自主神經系統造成長期影響。

神經科學研究

研究者發現,相比其它情緒刺激行為,情感標示可以帶來更多的腹外側前額葉皮層英語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vIPFC)活動,並降低杏仁核的活動。[8][1][15]對腦損傷患者的研究也證明了 vIPFC 在情感標示時的活動變化。右側vIPFC損傷的患者更難以識別電影中人物的情緒狀態。這或許表明情感標示就發生在大腦中的 vIPFC 區域。[16] 另外,一項元分析也顯示出在情緒刺激時,杏仁核的活動增強,但當受試者被要求鑑別分析情緒,而非僅僅被動的觀察刺激時,杏仁核的活動強度降低了。[17]

一個結合了上述觀察的理論認為,情感標示時腹外側前額葉皮層英語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活動通過某種方式降低了杏仁核的活動強度。這個理論受到了一些研究結果的支持,這些研究發現當進行情感標示時,大腦兩個區域之間存在負連接(當一處活動增強,另一處活動降低)。[18][19][1][20][21]另外,研究者使用確定性因果模型英語Dynamic causal modeling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 vIPFC 活動的增強會帶來杏仁核活動的降低。[7]

Remove ads

與情緒重估的比較

情緒重估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它為情緒刺激重新作出一個新的,通常是更加積極的闡釋,藉此來減少這個刺激為個體帶來的影響。例如,有些人會將考試成績不理想闡釋為一種學習的過程,認為自己可以從這個結果中獲得某些有用的東西,而非一直沉湎於消極情緒之中。由於情感標籤與情緒重估一樣,都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所以有些研究者會從有關情緒重估的文獻中汲取見解。[22]

情感標籤與情緒重估最顯著的不同在於主體的認識,情感標籤通常是無意識發生的,這與有意作出的情緒重估相反。研究顯示,當個體期望藉助情緒重估來降低自身心理壓力時,他往往會產生對情感標籤的相反意見,他會認為說出或記錄這些情緒會增加自己的壓抑感。事實上,儘管情緒重估可以更有效率的降低負面情緒,但兩種策略都是減少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23]

受情緒重估影響較大的個體也更容易受到情感標籤的影響,這或許表明兩者背後是相同的機制。[23]

在神經特徵層面,情緒重估與情感標籤也有類似的表現。與情感標籤一樣,情緒重估也造成了腹外側前額葉皮層英語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活動的增強,並且抑制了杏仁核的活動強度。但是,與情感標籤不同之處在於,研究者發現情緒重估同時也增加了前扣帶皮層運動輔助區背外側前額葉英語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活動。[24][25][26][27][28]

Remove ads

可能機制

情緒轉移

自我反思

不確定性的減少

符號轉換

應用

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例如推特)上發布自己的情緒感受屬於一種情感標示行為。[29]一項研究分析了 74,487 條包含情感狀態(以「我感覺...」開頭)的推文,研究者以情感標示的發生時間將這些推文分為「情感標示前」與「情感標示後」兩個類別。[3]研究人員發現,在情感標示前,推文的情緒狀態處於上升的趨勢,這種趨勢在接近情感標示時達到最高。[29]而在情感標示之後,後續推文的情緒狀態迅速回落,重新恢復到基準水平以下。[3]這個研究結果支持了情感標示在現實生活情緒方面的調節作用,並表明社交媒體使用者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一直在進行情感標示。[29]

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工作者已經將情感標示作為一種臨床治療的手段,它與暴露療法一起被用於治療恐懼症焦慮症和其它一些心理障礙。[30]

一項研究發現,有公眾演講焦慮英語Glossophobia的受試者可以藉助事先準備好的心理描述詞語,將這些詞語與演講前的自身感受相匹配,從而顯著的減少焦慮,焦慮的程度是由受試者的一些生理指標(例如心率)所量化的。這些結果表明,情感標示與暴露療法的結合要優於僅僅使用暴露療法。值得注意的是,受試者報告的主觀焦慮程度並未受情感標示的影響,但他們的生理指標顯示出了焦慮程度的降低。[31]

另一項針對蜘蛛恐懼症的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結果。研究者將捕鳥蛛置於實驗參與者身邊持續兩天,同時監測受試者的情緒狀態。相比於重估、注意轉移、條件控制等方法,研究發現情感標示方法下的受試者顯示出更低的皮電活動英語Electrodermal activity,儘管受試者的主觀恐懼報告並無差異。

儘管這些初步的證據都表明了情感標示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價值,但研究人員也承認,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實驗,以探索情感標示與其它療法的結合,然後才能將其更安全的應用於臨床實踐。[30]

限制

另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