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義大利國王級鐵甲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義大利國王級鐵甲艦(義大利語:Classe Re d'Italia)[b]是19世紀6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批鐵甲艦。本艦級包括兩艘艦隻,「義大利國王」號[c]和「葡萄牙國王」號[d]。本級兩艘艦都是在美國建造的,以法國鐵甲艦「光榮」號[e]為藍本,都裝備有38門砲構成的砲組,並以120公釐(4.7英寸)厚熟鐵裝甲包覆防護。
在1866年7月20日利薩海戰前,「義大利國王」號一直是義大利艦隊的旗艦。然而就在海戰爆發前不久,義大利艦隊指揮官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f]海軍上將撤掉了該艦的艦隊旗艦職務,並匆忙轉移到另一艘艦艇上。在隨後的混戰中,「義大利國王」號被撞沉,「葡萄牙國王」號也遭到撞擊,但沒有受到嚴重損傷,因此倖免於難。「葡萄牙國王」號一直服役到1871年後被改裝成為一艘訓練船。然而這一狀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用於建造艦體的生材[g]已經嚴重腐化,所以該艦在1875年被拆解出售。
Remove ads
設計
1861年義大利統一之後,新成立的義大利皇家海軍開始了一項造艦計劃,準備打造一支能夠擊敗奧地利海軍的鐵甲艦隊。因奧地利控制著包括威尼斯在內的大量義大利人聚居區,而被義大利視作主要的競爭對手。新生的義大利造船廠沒有能力滿足政府的需求,因此義大利第一批鐵甲艦大多是由國外造船商建造的。1861年,時任義大利海軍部長費德里科·路易吉將軍授意下從威廉·H·韋伯[h]擁有的美國造船廠訂購了兩艘義大利國王級鐵甲艦[6]。該艦級設計主要基於當時法國的「光榮」號鐵甲艦[i],然而卻沒有達到義大利方面的預期[7]。
義大利國王級的艦體垂標間距為83.82公尺(275英尺),全長99.61米(326英尺10英寸),舷寬16.76米(55英尺)。通常負載情況下,兩艦的排水量為5,610長噸(5,700公噸),滿載情況下「義大利國王」號達到5,610長噸(5,700公噸),而「葡萄牙國王」號則到了6,082長噸(6,180公噸)。滿載情況下「義大利國王」號吃水6.17米(20英尺3英寸),「葡萄牙國王」號吃水為7.18米(23英尺7英寸)。兩艦的艦體都是用未經過乾燥處理的生材進行建造,且沒有裝設水密隔艙。「義大利國王」號設計配備565名艦員,而「葡萄牙國王」號則配備552名。[8][9]
本艦級的推進系統由一台單脹船用蒸汽機[j]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由四個燃煤的矩形火管鍋爐[k]提供,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煙囪中排出。在使用引擎驅動時,兩艦輸出功率在1,812至1,845匹指示馬力(1,351至1,376千瓦特),提供時速10.6至10.8節(19.6至20.0公里每小時;12.2至12.4英里每小時)。兩艦都是以單舵操控,艦體機動性很一般。為了進行長途航行,兩艦裝備了三根桅杆的巴克帆裝[l],總帆面積21,317平方英尺(1,980.4平方公尺)。[7][8][9]
Remove ads
義大利國王級是船旁列砲鐵甲艦[m],其中「義大利國王」號裝備有6門72磅203公釐(8英寸)砲和32門164公釐(6.5英寸)來福線前膛砲[n],而「葡萄牙國王」號裝備有2門254公釐(10英寸)砲和26門164公釐砲。本級艦的艦首安裝了一個馬刺形的撞角。1870年,「葡萄牙國王」號重新裝備了6門203公釐和12門164公釐砲,保留了2門10公釐砲。翌年,該艦被改裝為擁有20門203公釐砲、2門120公釐(4.7英寸)和8門80公釐(3.1英寸)砲兵訓練艦。艦體吃水線以上位置以120公釐厚的熟鐵裝甲包覆,然而方向舵和螺旋槳卻沒有裝甲保護。[7][8]
艦隻
服役歷史

1866年中期,第三次義大利獨立戰爭開始時,這兩艘義大利國王級鐵甲艦組成了義大利鐵甲艦隊的核心。「義大利國王」號和「葡萄牙國王」號分別被編入第二和第三總隊,前者也是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海軍上將麾下艦隊的旗艦[16]。戰爭最終於1866年6月爆發,與普魯士結盟的義大利試圖利用普奧戰爭奪取由奧地利控制的威尼斯[17]。
在最初的港口對峙後,佩爾薩諾率領的義大利艦隊於7月中旬對利薩島發動了攻擊,奧地利海軍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o]出動進行反擊,最終於7月20日爆發了利薩海戰。在行動開始前不久,佩爾薩諾離開了他的旗艦「義大利國王」號,轉移到「鉛錘」號[p],然而在其他艦上的指揮官都不知道這一變化,使得義大利艦隊失去了有效的領導。之後,義大利艦隊的艦隻開始各自作戰[20]。在隨後的混戰中,「義大利國王」號被奧地利艦隊旗艦「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q]撞沉並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24][25]。「葡萄牙國王」號也被「皇帝」號[r]木質風帆戰艦撞擊,但僅受輕傷。[29]
「葡萄牙國王」號在戰鬥後被修復,並於1870年重新進行了改裝並在次年成為一艘砲兵訓練艦[7]。1875年義大利海軍發現建造艦體所用的生材已經開始嚴重腐爛[8]。此外,海軍方面也試圖在新建卡約·杜里奧級[s]和義大利級[t]時儘量減少財務方面的影響。因此海軍將該艦報廢出售[32]。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