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義大利防護巡洋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意大利防护巡洋舰列表
Remove ads

義大利防護巡洋艦列表收錄所有在義大利皇家海軍旗下服役過的防護巡洋艦。這其中包括由英國建造的「喬萬尼·包桑」號以及該艦的改進款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a]四艦:「埃特納」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na[b]「斯特龍博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Stromboli[c]「維蘇威」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esuvio[d]「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tore Fieramosca[e]。之後是原先為希臘海軍所訂購的「多加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Dogali[f]和在該艦的基礎上進行升級的「皮埃蒙特」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iemonte[g]。而「翁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Umbria[h]「倫巴底」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ombardia[i]「伊特魯利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truria[j]「利古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guria[k]「厄爾巴」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Elba[l]「普利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uglia[m]「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n]則是義大利自行設計建造的首批防護巡洋艦。意土戰爭爆發後,義大利海軍接收了原本由土耳其訂購的一艘巡洋艦,並將其最終建成為「利比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bia[o]。自「瓜爾多」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Quarto[p]起義大利的防護巡洋艦設計風格發生了轉變,包括尼諾·比克肖級兩艦「尼諾·比克肖」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Nino Bixio[q]「馬爾薩拉」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Marsala[r]被設計強化於艦隊偵察。然而坎帕尼亞級英語Campania-class cruiser[s]「坎帕尼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mpania[t]「巴西利卡塔」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Basilicata[u]則是以「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為基礎,偏重於海外殖民地防務。

Thumb
「埃特納」號在1909年訪問美國期間
Remove ads

歷史

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10年代,義大利皇家海軍或購買或建造了20艘防護巡洋艦。這些艦隻中的早期者是由英國設計或建造的,而後期的艦隻則是在義大利設計並建造。這些巡洋艦中有幾艘是開拓性的軍艦。「多加利」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Dogali是第一艘裝備了三脹蒸汽機的大型軍艦,而「皮埃蒙特」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iemonte是第一艘完全裝備了速射砲的軍艦[3]。而最早設計建造的兩款巡洋艦「喬萬尼·包桑」號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配備了大口徑火砲。這些艦隻在19世紀80年代接受了義大利海軍對「綠水學派」思想進行了短暫的嘗試。這代表著其造艦方針從昂貴的大型戰艦轉向更廉價的小型軍艦。理論上這種快速的小型軍艦可以輕易摧毀戰艦級別的軍艦。然而不久,義大利海軍戰略家就拋棄了這一思想,回到以戰艦艦隊為中心的更傳統的海軍戰備戰略。因此,後來建造的巡洋艦重新使用中等口徑砲台

最初的幾個設計意在補充艦隊中的各種角色,包括艦隊偵察艦以及殖民巡洋艦。但是從完全是為了殖民任務而設計建造的「卡拉布里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Calabria開始,義大利皇家海軍便開始建造更加專業化的船隻。「瓜爾多」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Quarto「尼諾·比克肖」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Nino Bixio「馬爾薩拉」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Marsala被設計成主艦隊的高速偵察巡洋艦。而後期設計的坎帕尼亞級英語Campania-class cruiser,則是針對殖民地使用場景下航速較慢的一批艦隻。其中的一艘「利比亞」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Libia是義大利設計偏好的例外。該艦最初是由鄂圖曼帝國海軍訂購,但因鄂圖曼帝國沒有支付造艦費用而一直沒有完工。直到1911年在意土戰爭中,該艦被義大利接收,並由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完工。

義大利防護巡洋艦在全球擔任多種角色。其中多數時間被部署到義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或者在美洲以及亞洲的海外貿易站點宣示國力。他們還被派往地中海的主艦隊,在那裡充當斥候[1]。隨著這些艦隻的逐漸老化,許多被改為輔助角色,成為訓練船、補給船或指揮船。許多早期建造服役的艦隻在意土戰爭期間參與了砲擊鄂圖曼帝國在北非阿拉伯半島陣地,並封鎖紅海港口的行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採取了謹慎的戰略,大多數艦隻沒有參與太多的戰鬥行動,但「瓜爾多」號在1915年與一艘奧匈帝國巡洋艦發生過交戰,「馬爾薩拉」號則是在1917年5月參加了奧特朗托海崍海戰。戰爭結束後,義大利殘存的大多數防護巡洋艦都被報廢或降為次要角色,取而代之的是被俘獲的前德國或者奧匈帝國艦隻,以及義大利自己在上世紀20年代建造的部分新型輕巡洋艦

Remove ads

各級概況

更多資訊 軍備, 裝甲 ...

「喬萬尼·包桑」號

Thumb
「喬萬尼·包桑」號,可能是1893年在美國

「喬萬尼·包桑」號是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該艦是由英國阿姆斯壯惠特沃斯船廠的喬治·倫道爾英語George Wightwick Rendel基於之前開工的智利「埃斯梅拉達」號防護巡洋艦英語Chilean cruiser Esmeralda (1883)為藍本設計[13]。「喬萬尼·包桑」號被設計用作「戰列驅逐艦」,為此裝備了兩座10英寸(254公釐)艦砲用以擊穿敵方戰艦的重裝甲。然而因為艦砲射速過慢,且穩定性極差,該艦設計被證明無法作為一個良好的射擊平台[14]。該艦以及隨後的埃特納級設計方案代表了義大利皇家海軍對「綠水學派」思想的短暫嘗試[w]

「喬萬尼·包桑」號入役後常年在海外服役。1887年至1888年,該艦作為義大利海軍分艦隊旗艦參加了征服厄利垂亞的戰役[14]。1902至1903年間,本艦與其他幾艘義大利、英國和德國軍艦一起參與了委內瑞拉危機[16]。該船於1905年退出前線服役,並被改作訓練船。在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戰爭期間,該艦為在北非上岸的義大利軍隊提供砲火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喬萬尼·包桑」號已經被降級到次要職務,先是被作為蒸餾船,後來又改為水上飛機的補給船。該艦在一戰期間被解除武裝,並最終於1920年3月被賣給拆船[14][17]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埃特納級

Thumb
「埃特納」號,推測是在與「喬萬尼·包桑」號一起訪問美國期間

埃特納級是之前「喬萬尼·包桑」號的改進版,艦體尺寸擴大,但武器和裝甲防護方案卻相同。作為前期艦隻的變體設計案,本機艦隻部分設計依然來自曾經主導「喬萬尼·包桑」號的喬治·倫道爾。因此該艦級也受到前級一樣的不穩定性的限制。[19]

然而,本級四艘艦隻的服役周期相當漫長,遍及義大利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1893年至1895年,「埃特納」號駐紮在義大利北美殖民地站點。1899年,「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維蘇威」號和「斯特龍博利」號參加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的作戰[14]。1905年至1907年,「埃特納」號被改造成一艘訓練船,1909年該艦參加了美國的哈德遜-富爾頓慶典英語Hudson-Fulton Celebration[17][20]。「埃托雷·菲耶拉莫斯卡」號是最早退役的艦隻,1909年就被報廢出售。「斯特龍博利」號和「維蘇威」號緊隨其後分別在1911年和1915年被廢棄拆解[17]。「埃特納」號比其姊妹艦們服役時間都更久,參加過意土戰爭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塔蘭托擔當港口防衛司令艦[21][22]。最終,該艦在1921年被廢棄並拆解[17]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多加利」號

Thumb
19世紀90年代的「多利加」號

「多加利」號最初是希臘海軍向英國的阿姆斯壯惠特沃斯訂購,由威廉·亨利·懷特英語William Henry White設計,原名「薩拉米斯」號(Salamis[x]。但是希臘海軍在其建造過程中掛牌出售。之後義大利將其購入並更名為「安傑洛·埃莫」號(Angelo Emo[y],最後改名為「多加利」號。該艦的服役生涯平淡無奇,早年在主力艦隊進行訓練演習[17]。1893年,該艦代表義大利參加了世界哥倫布博覽會,並在巴西參加海軍革命英語Revolta da Armada[z]以保護義大利的利益不受動亂影響[25][26]。1908年,義大利將該艦賣給了烏拉圭,之後被重新命名為「八月二十五日」號。1911年,該艦改名為「蒙特維多」號(Montevideo[aa]。1914年退役後該艦一直在烏拉圭海軍的庫存,直到1932年被當廢品賣掉。[27]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皮埃蒙特」號

Thumb
「皮埃蒙特」號高速行駛中

「皮埃蒙特」號以「多加利」號為基礎由菲利普·瓦茨在阿姆斯壯惠特沃斯設計。義大利海軍最初計劃裝備兩門8英寸(203公釐)砲和4門6英寸(152公釐)砲,但最終還是配備6門6英寸(152公釐)砲的統一砲組[29][30]。事實證明,該艦是一艘革命性的軍艦,因為該艦是第一艘完全裝備的中口徑速射砲的大型戰艦。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這一方案成為所有巡洋艦的標準配備。[31]

該艦服役期間正值多事之秋。1890年代初之前,該艦曾被短暫的分配入主力艦隊,之後被派往紅海以及印度洋進行海外服役[32]。當1896年巴西爆發針對歐洲人的暴動時,本艦又被派往當地以保護該國的義大利公民[33]。1901年後「皮埃蒙特」號又被派遣加入東亞殖民地駐留艦隊中[34]。隨著意土戰爭的爆發,該艦再次駐紮在紅海。戰爭中,「皮埃蒙特」號率領兩艘驅逐艦參加了昆富達灣戰役,擊沉了七艘鄂圖曼帝國砲艇,摧毀了該地區的鄂圖曼帝國海軍力量[35]。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該艦又參加對鄂圖曼帝國港口的封鎖和轟炸行動[3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被分配到駐紮在布林迪西的第二艦隊,但沒有記錄到參加任何作戰行動[37]。1920年,「皮埃蒙特」號被當作報廢出售[28]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倫巴底級

Thumb
1909年在美國的「伊特魯利亞」號

六艘倫巴底級是義大利海軍設計師設計的第一批防護巡洋艦。除了「厄爾巴」號以為都以義大利各大區命名。這些艦隻由四個不同造船廠建造,其大小、速度和武器裝備各有不同。由於這些艦隻的航速較慢而防護又比較弱,服役表現令人失望。[38]

在整個服役生涯中本級諸艦擔任過各種角色,包括主艦隊的偵察艦,殖民地巡洋艦以及義大利在各重大外交活動中作為代表。在中國,「厄爾巴」號旁觀了日俄戰爭,在仁川海戰中接走了俄國倖存者[39]。1906年,「倫巴底」號被改造成一艘潛艦補給船[40]。「厄爾巴」號和「利古里亞」號在1907至1908年間裝備了觀測氣球[41]。1910年,「翁布里亞」號被出售給海地,並更名為「戈斯特呂克領事」號(Consul Gostrück),但很快就因艦員操作不當而沉沒[42]

除了「倫巴底」號,其餘艦隻都參加了意土戰爭[4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普利亞」號與奧匈帝國巡洋艦「諾瓦拉」號發生交戰並在之後掩護塞爾維亞軍隊從都拉斯撤離,而本級其他艦隻則被降級為次要角色[44][45]。義大利故意炸毀了「伊特魯利亞」號,作為對奧匈帝國的欺騙行動[46]。其餘艦隻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被拆解,僅有「普利亞」號的艦首部分被保存在倫巴底義大利勝利莊園博物館裡。[28][47]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卡拉布里亞」號

Thumb
「卡拉布里亞」號,可能是在1905年訪問澳洲期間

「卡拉布里亞」號被設計專門服役於義大利的海外殖民地防務,而不是像早期巡洋艦那樣成為用於艦隊偵察的艦隻。為此,該艦的鋼製艦體外被木材包覆,之後又在外面覆了一層以防止艦體受到附著。此外,與早期的巡洋艦相比,該艦裝備了功率更小但效率更高的引擎。在其他方面,本艦也與前代的巡洋艦設計相似,配備有相同的主砲組然而排水量更小。[40]

該艦服役生涯橫跨全球,從1899年至1901年部署到中國幫助鎮壓義和團起義,到1900年代的美洲之旅,到1905年的澳洲之旅[49][50][51][52]。在意土戰爭期間,本艦移駐紅海以轟炸並封鎖鄂圖曼帝國的軍隊和港口。之後於1912年4月返回義大利進行整修[53]。一戰期間本艦一直在紅海,並未記錄到任何參戰行動[54]。1921年該艦又被劃分為砲艇,1924年重新被歸為訓練船,最終在1924年11月被報廢出售[40][55]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利比亞」號

Thumb
「利比亞」號停泊中

「利比亞」號標誌著對早期設計的一次重大進步,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該艦最初是由鄂圖曼帝國海軍訂購的。本艦設計基於鄂圖曼帝國海軍的「哈米迪耶」號,最初被命名為「德拉馬」號(Drama[ab],但鄂圖曼政府未能支付款項,因此建造工程被迫中止。意土戰爭爆發後,該艦被義大利軍方收繳並最終完成建造。與其他義大利巡洋艦相比,本艦體型更大,速度更快,裝甲也更重,但是所裝備的主砲卻更弱。[56][57]

作為主艦隊的偵察艦,「利比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時間都駐紮在港口作為存在艦隊以阻止奧匈帝國海軍進行任何重大行動[58]。1921年,該艦在海軍上將的指揮下進行環球航行。在巡航期間,該艦於當年11月在美國舊金山停留了一個月。11月6日到7日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電影導演法蘭克·卡普拉為其拍攝了一部紀錄短片。片子本身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但卻是卡普拉首部公開放映的電影[59]。本艦於1925年被派往中國並一直駐紮到1930年代初[60]。1935年回到義大利後,「利比亞」號被閒置並最終在1937年3月被報廢出售[61][56]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瓜爾多」號

Thumb
「瓜爾多」號

「瓜多爾」號代表了義大利巡洋艦設計的另一個重大轉變。不同於早期義大利巡洋艦被設計用於多種用途,該艦被設計強化於艦隊偵察。在吸收了蒸汽渦輪機、燃油燃煤混合鍋爐等先進技術後,本艦獲得了更高的航速。但與前代巡洋艦相比,本艦裝備要弱得多,只裝備了4.7英寸主砲組。此外,為了能作為快速布雷艇使用,本艦還配備了可裝載200枚水雷的雷庫。[62]

與其他義大利巡洋艦不同,本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非常活躍,長期駐紮在布林迪西以輔助對奧特朗托的大規模砲擊[63]。在戰爭中本艦藉著高航速,經常使得德國奧匈帝國潛艦誤判並最終導致魚雷射偏[62]。1915年12月,該艦與奧匈帝國巡洋艦「赫爾戈蘭」號爆發了長時間的對射,但都未給對方造成重創[64]。本艦在1935到1936年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期間支持義大利軍隊,在1936年和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作為義大利軍艦隊的旗艦參加了不干涉巡邏[65]。1939年1月,該艦從海軍序列中被除籍,此後被分配進行武器試驗[62]。1940年,第十快艇支隊英語Decima Flottiglia MAS使用「瓜爾多」號進行了新型SLC人操魚雷英語Human torpedoMT爆破摩托艇英語MT explosive motorboat的試驗,後一個試驗給該艦造成了巨大破壞並使其最終於11月沉沒[66][67]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尼諾·比克肖級

繼「瓜多爾」號之後,義大利海軍又計劃建造另外兩艘類似的艦隻,這就是尼諾·比克肖級。本艦級相較於「瓜多爾」號有著相同的武器和相同規模的裝甲防護,然而排水量更高卻有著更少的引擎數量,這導致其性能不佳。由於引擎性能不可靠,沒能達到29節(54公里每小時;33英里每小時)的設計航速,「尼諾·比克肖」號和「馬爾薩拉」號的服役表現差強人意[6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兩艘軍艦與「瓜多爾」號一起駐紮在布林迪西,在亞得里亞海南端巡邏。「尼諾·比克肖」號沒有被記錄到在衝突中參與任何行動[63]。1917年5月,奧匈帝國巡洋艦艦隊襲擊奧特朗托攔河壩時,「馬爾薩拉」號是布林迪西唯一一艘具備戰鬥力的義大利巡洋艦[68]。在奧匈帝國撤退之前,該艦曾在奧特朗托海峽海戰中短暫地與敵艦交戰[69]。兩艘船都在1920年代後期被廢棄[62]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Remove ads

坎帕尼亞級

義大利海軍建造的最後兩艘防護巡洋艦是在「卡拉布里亞」號的經驗基礎上,以海外殖民地防務為目的而設計。兩艦在較小的艦體尺寸下安裝重砲,因此以犧牲部分裝甲防護和航速為代價換取足夠的續航里程。兩艦尺寸較小,以至於可以在同一座滑道上進行建造並於同一天下水。由於是在義大利加入一戰前一周不到才下水,兩艦的舾裝工程因鋼材短缺而推遲。兩艦完工後最初都在利比亞服役,「巴西利卡塔」號於1919年8月13日在蘇伊士港因鍋爐爆炸而沉沒。「坎帕尼亞」號則於1921年被重新歸為砲艇,之後又在1932年被改為訓練船並最終在1937年被廢棄出售。[56][70]

戰爭期間,義大利停止建造巡洋艦,因為驅逐艦、潛艦和小型巡邏艦在對抗奧匈帝國的行動中更有用[71]。戰後,疲軟的義大利經濟無法支撐重大的海軍建設項目[72]。此外,義大利還從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手中得到了幾艘現代化的輕型巡洋艦,這些艦艇構成了義大利巡洋艦隊的骨幹力量。[71]

更多資訊 艦名, 軍備 ...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