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戈芬氏鳳頭鸚鵡
鳳頭鸚鵡科鳳頭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戈芬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goffiniana,中國大陸作戈氏鳳頭鸚鵡,英語:Tanimbar Corella、Goffin’s cockatoo)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鳳頭鸚鵡屬下的一種白色鳥類。[4]該物種主要分佈於印尼塔寧巴爾群島上,是當地常見的玉米田訪客。該物種為鳳頭鸚鵡中體型最小的鸚鵡,並以作為寵物及其高智商表現聞名。
在命名學上,該物種曾因描述的問題而遲至2004年才擁有一個正確的學名,而其野外行為研究也較少。但在圈養環境下,戈芬氏鳳頭鸚鵡被廣泛作為寵物飼養,且常用以研究其問題解決能力。雖然戈芬氏鳳頭鸚鵡曾在歷史上被大量出口作為寵物飼養,但其數量並未見有明顯下降,但在認為這種情況不能長期持續的情形下,這個物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入近危物種,並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為附錄I物種限制交易。
Remove ads
分類與命名問題
這群分佈於塔寧巴爾群島上的鸚鵡最早由德國博物學家奧托·芬克於1863年以Lophochroa goffini之名描述,該種小名用以紀念在同一年逝世的荷蘭鳥類學家兼友人安德烈亞斯·萊奧波德·戈芬(Andreas Leopold Goffin)。[5][6][7]
2000年時,荷蘭鳥類學家科內利斯·西蒙·羅澤拉爾等人對阿姆斯特丹動物博物館存有的標本清查後發現,芬克當時使用的正模標本完全無法與早前已命名的所羅門鳳頭鸚鵡區分,因此認為該L. goffini的學名應為後者的同物異名而無效,因此建議對戈芬氏鳳頭鸚鵡重新賦予Cacatua tanimberensis的新學名。[8]
可能是因為已經注意到所羅門鳳頭鸚鵡描述的問題,芬克後續於1867年時重新指定了另一標本作為L. goffini的新正模標本,但當時作為L. goffini的正模標本實際上仍存在,因而造成在現行使用《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的情況下該替換無效。[8]使羅澤拉爾等人在2000年時給予的C. tanimberensis學名因此成了描述所羅門鳳頭鸚鵡的另一異名,也導致這些塔寧巴爾島上的鳳頭鸚鵡在命名學中實質上並沒有被科學性的描述過。[9]因此在2004年時,羅澤拉爾等人發覺該歷史問題後,重新命名了這個物種為Cacatua goffiniana解決此一問題,也保留了當時芬克紀念其友人的意圖。[9]
| |||||||||||||||||||||||||||||||||
基於相關研究所呈現的部分鳳頭鸚鵡屬支序圖[10][11] |
在生物分類學上,本物種為鳳頭鸚鵡科白鳳頭鸚鵡亞科鳳頭鸚鵡族鳳頭鸚鵡屬下的Licmetis亞屬成員之一,該亞屬的物種在英文中皆俗稱「Corella」。[11]這個物種沒有亞種,為單型種;但曾於1961年時有同粉紅鳳頭鸚鵡雜交成功的紀錄。[12]:276[13]
Remove ads
分佈與棲息地
戈芬氏鳳頭鸚鵡原生於印度尼西亞的塔寧巴爾群島內的延德納島、塞拉魯島及拉拉特島上。[4][14]除了塔寧巴爾群島,這個物種在卡伊群島上也有穩定的族群,並已經被引入新加坡及台灣等地。[14][15]
型態描述
戈芬氏鳳頭鸚鵡的體長約在30—33公分之間,體重約300公克。[12]:276在圈養環境下,這個物種是鳳頭鸚鵡中壽命較短的物種之一,約達30年。[16]

本物種為鳳頭鸚鵡中體型最小的物種,冠羽並不明顯,眼周裸皮為近乎白色的淡藍色,灰白色的鳥喙短鈍、虹膜為棕黑色、腿部灰色。[15][14][17]雖然整體以白色為主,但臉部部分羽毛呈鮭粉色至淡黃色,而身體羽毛基部幾乎都略帶粉紅色,使得部分區域可能略帶粉色調;翅膀與尾巴內部則有黃色羽毛。[14]雄鳥眼睛虹膜為棕色(或暗棕色),雌鳥則為紅棕色;幼鳥與成鳥相似,但虹膜為深灰色(或暗棕色)。[12]:276[14]剛出生的雛鳥則身披白色絨羽。[17]
在其原生地,戈芬氏鳳頭鸚鵡並沒有其他與之相似的物種;惟在原生地以外的地區(如飼養環境中)有可能與其他同屬成員相淆,如小白鳳頭鸚鵡、西方鳳頭鸚鵡(這兩者有顏色較深的眼周皮膚)及所羅門鳳頭鸚鵡(這物種並沒有粉紅色的臉頰羽毛)。[14]
行為
戈芬氏鳳頭鸚鵡通常單獨、成對或以10—15隻的小群出現,有時也會形成數百隻的大型群體在上空或較寬廣的樹冠上聚集吵鬧。[18][19]這個物種通常在沿海平原覓食,夜間時則飛往森林棲息,且不做長距離移動;且具有一定的保護領域行為。[12]:276[19]
戈芬氏鳳頭鸚鵡為機會性的覓食者,主要以玉米作物為食,同時也會食用種子、水果、花序與植物根等。[20]
戈芬氏鳳頭鸚鵡在野外的繁殖行為知之甚少。[12]:276其繁殖季約自12月的雨季開始,而交配行為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僅知雌雄皆會發出敲擊鳥喙的動作。[21][22]每窩產下2—3顆蛋。[23]其繁殖地點常與折衷鸚鵡形成競爭關係,並與藍紋吸蜜鸚鵡及塔尼巴輝椋鳥共享同樣的樹木或甚至樹洞繁殖。[24]
這個物種最早已知的圈養繁殖紀錄出於1974年的荷蘭。[22]在此條件下,沒有觀察到明顯的求偶行為,而產卵季通常在4—6月之間,每窩產2—3枚卵,孵化期約26—28天(並在7月前孵出),雛鳥在8—12週後離巢。[22][25]雌雄雙方皆會參與照顧幼鳥的行為,並經過10周後的育雛期後,幼鳥始可離巢。[17][25]雌鳥會在幼鳥可離巢後再照顧約三周左右。[25]
戈芬氏鳳頭鸚鵡叫聲有刺耳的單音節尖叫,以及帶鼻音的顫鳴聲。[15]相較於其他鳳頭鸚鵡,其叫聲較短,也較不刺耳。[18]幼鳥的叫聲類似幼年的玄鳳鸚鵡,帶有貓叫般的音調。[14]
威脅與保護狀況

戈芬氏鳳頭鸚鵡在其原生地有被當地人捕食的情形,但並不嚴重;最主要的問題仍來自於盜捕及走私。[17]作為有寵物飼養潛力的物種之一,這個物種自1970年代起即因日本伐木業進入當地開發,而連帶遭大量出口至世界各地。[26][14]在1980年代,每年進入貿易市場的個體可超過10,000隻,在1979年的美國則可以不到200美元購得,使其成為價格實惠的其中一種鳳頭鸚鵡。[27][26]雖面臨著這種大量出口的危機,但戈芬氏鳳頭鸚鵡在原生地的數量並未有明顯下降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27]2001年的調查顯示該物種約保有10萬—50萬隻的規模,而在台灣的引入族群估計小於100對。[27][28]
但在這個物種持續受到捕捉、棲地破壞及捕食壓力的情況下,數量仍被認為不能永續,因此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該物種自1992年起被列入附錄I內,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則將其列為近危物種。[27]
Remove ads
寵物飼養

在寵物界中,戈芬氏鳳頭鸚鵡有著「小白」的俗稱。[17]這個物種被公認是最簡單易養的鳳頭鸚鵡,牠們能接受人類擁抱,但也可以獨自取樂。[29]牠們是充滿好奇心的鸚鵡,也喜好隨著音樂起舞。[29][30]
這個物種有能力適應乾燥寒冷的氣候,適應力強;但仍需注意戈芬氏鳳頭鸚鵡無法忍受長期狹小的封閉空間,建議每日至少放出籠外3—4小時自由活動。[22][30]另也需注意戈芬氏鳳頭鸚鵡非常喜愛啃咬任何能碰到牠們嘴邊的任何東西,且破壞力強大;也有能力學習如何逃出鳥籠。[22]
這個物種相對其他寵物鸚鵡而言較為安靜,但在想要得到關注時,其叫聲也相當宏亮,可能會干擾到鄰居。[30][22]其模仿能力也相對較差,不過經過訓練仍可學會隻字片語。[30]
智力研究
戈芬氏鳳頭鸚鵡是以具技術性問題解決能力和會使用工具而著名的鸚鵡物種。[31]2012年11月,維也納大學的愛麗絲·奧爾斯佩格報告稱,一隻名為Figaro的圈養雄性戈芬氏鳳頭鸚鵡會自發地將木屑和小樹枝製作成木棍,然後咬著以撈取在鳥籠另一側無法直接觸及的食物。[32]並在2022年時進一步發現野生個體也有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以剝開果實的行為。[31]
除了使用工具,這個物種也在各方面展現出其一定程度的智商:包含創造及解決複雜機械問題的能力[33][34]、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35],且可能有限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藉由電腦做出對應的反應回饋[36][37]。而臨時圈養的野生個體雖然對這些測試興趣不高,但仍然展現了相似的問題解決能力。[38]2025年發表的觀察也稱戈芬氏鳳頭鸚鵡表現了首見於日本獼猴及人類以外的調味行為。[39]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