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成本效果分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成本效果分析(英語: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是一種經濟分析方法,用於比較不同行動方案的相對成本和效果(成果)。成本效果分析不同於成本效益分析,後者通過將效果量化為貨幣價值來進行比較。[1]成本效果分析常用於衛生服務領域,因為在該領域,將健康效果貨幣化可能是不合適的。通常,成本效果分析以比率的形式表示,其中分母是健康改善帶來的增益(例如壽命年、避免早產、獲得的視力年等),分子則是與健康增益相關的成本。[2]最常用的效果衡量指標是質量調整壽命年[1]

成本效用分析與成本效果分析相似。成本效果分析通常以四象限圖的形式呈現,其中一個坐標軸代表成本,另一個坐標軸代表效果。[3]成本效果分析專注於最大化結果的平均水平,而分配成本效果分析則擴展了成本效果分析的核心方法,納入了對結果分配的關注,並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做出權衡,這些更複雜的方法在分析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干預措施時尤其重要。[4][5]

Remove ads

應用

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組織活動的規劃和管理中,並在生活的許多方面得到應用。

軍事採購

在軍事採購中,以坦克為例,競爭設計不僅會根據購買價格進行比較,還會考慮其作戰半徑、最高速度、射速、裝甲防護以及炮管口徑和穿透力等因素。如果一款坦克在這些領域的表現與競爭者相等或略有遜色,但價格遠低於競爭者且生產更為簡便,軍事規劃者可能會選擇它作為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

相反,如果價格差異幾乎為零,但更昂貴的競爭者能夠通過特殊彈藥、雷達火控雷射測距等裝備在極遠距離上準確摧毀敵方坦克,軍事規劃者可能會選擇這款坦克,依然基於相同的成本效益原則。

藥物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中,治療或預防干預的成本效益是干預成本與其效果的相關度量的比值。成本指的是實施干預所消耗的資源,通常用貨幣單位(如美元英鎊)表示。效果的衡量依據所考慮的干預措施而有所不同,示例包括治癒人數、舒張壓的降低幅度(mm Hg)以及患者的無症狀天數等。選擇適當的效果衡量指標應基於臨床判斷,結合所考慮的干預措施的背景。

成本效果分析的一個特例是成本效用分析,其中效果以完全健康年數為單位來衡量,通常使用質量調整壽命年(QALY)或失能調整生命年。成本效益通常以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來表示,即成本變化與效果變化的比值。有關成本效用分析的完整數據可從成本效果分析登記網站獲取。

1995年一項對500多項救生干預措施的成本效益研究發現,救生干預的中位成本效益為每節省1個生命年42,000美元。[6]2006年的一項系統評價發現,行業資助的研究通常得出每QALY低於20,000美元的成本效益比,而低質量的研究以及非美國和歐盟地區的研究則不太可能低於這一閾值。儘管該文得出的兩個結論可能表明行業資助的ICER衡量值方法學質量低於非行業資助來源的研究,但也有可能由於回顧性研究或其他非公開工作的性質,存在發表偏倚,而非方法學偏倚。組織可能會有動力不開發或發表未能證明其產品價值的分析。此外,同行評審期刊文章應具有強有力且可辯護的方法學,這是同行評審過程的期望。[7]

能源效率投資

成本效果分析已被應用於建築物的能源效率投資,用以計算每千瓦時($/kWh)節省的能源價值。在此類計算中,能源被視為虛擬的,即並未實際消耗,而是由於某項能源效率投資而節省。此類節省有時被稱為「負瓦特」(negawatts)。成本效果分析在能源系統中的一個優勢是,它避免了為了計算而猜測未來能源價格,從而消除了評估能源效率投資時的主要不確定性來源。[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