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戚宦之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戚宦之爭是指東漢中後期持續約百年的外戚宦官之間的爭鬥,在東漢後期釀成黨錮之禍,最後於漢末結束。東漢在戚宦敗亡之後進入權臣專政、群雄割據的時代。

起因

歷史學者認為戚宦之爭的起因有以下幾種:

(一) 西漢皇后呂雉,在漢高祖惠帝死後造成呂氏專政的局面。另外,由於同姓宗室貴族擁有皇位繼承權而不被皇帝信任,皇帝因而重用外戚。漢武帝時設大司馬大將軍一職,規定必須由外戚擔任,加重了外戚的權勢。最終西漢亦因外戚王莽篡位而滅亡。

在西漢,權勢高的外戚有:

  1. 漢高祖及惠帝時期的呂氏
  2. 武帝昭帝時的霍氏
  3. 宣帝時的史氏許氏
  4. 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時的王氏傅氏丁氏

(二) 東漢的漢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軍權力:漢光武帝因懼丞相權力過大會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權力,結果使得常擔任內朝官職的外戚或宦官沒有了三公的制衡。

(三) 漢章帝死後,漢和帝繼位時由於年少而不能理政,由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並讓兄長竇憲參預朝事,爾後竇憲因平定北匈奴有功升任大將軍,自此專擅朝政。漢和帝成年後為了重掌朝政,重用宦官鄭眾,設局成功翦除竇憲。漢和帝為獎勵鄭眾的首功,破例讓鄭眾成為首位封侯的宦官。

(四) 東漢歷朝的后妃,為了能受到皇帝的青睞而專寵於宮中,常倚重宦官幫助得以穩固宮中地位;而當繼位的皇子年少時,后妃就能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掌握國政,並且重用父親或兄弟親屬擔任朝中重要職位;而當繼位的皇帝成年後,為了制衡中朝的權力平衡,亦仰賴宦官幫助以利穩固皇權。

(五) 地方豪強士族為了晉陞政治地位,攏絡結交受皇帝寵信的宦官或外戚近臣,藉由鬥垮立場敵對或妨害地位提升的政敵,確保自身家族或個人政治權利穩固,外戚及宦官也為了確保權利穩固,拉攏有利於己的豪強士族,打擊消滅對自身權利構成威脅的潛在政敵。

Remove ads

歷史

漢代皇帝重用妻族外戚的習慣自西漢延續至東漢。自章帝開始,皇帝大多英年早逝甚至早夭,而和帝以至後來所有君主皆年幼繼位,於是先帝的皇后憑藉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太后為鞏固權位而提拔其親戚,導致外戚掌政。皇帝成長後,太后交回政權,親政的皇帝不滿外戚專政,遂與宦官合謀對付外戚,宦官由此逐漸得勢。

到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為持續掌權,甚至不擇手段廢立皇帝(如質帝梁太后與外戚梁冀所立,但又被梁冀毒殺);戚宦之後又再擁立年幼的皇帝繼位,藉輔政相互爭奪權利,形成惡性循環。

戚宦之爭一直延續至東漢末年,直至少帝劉辯時外戚何進被宦官所殺,招致袁紹袁術等人率軍誅滅宦官,何苗何太后亦先後被殺,從而結束了最後一場戚宦爭權,之後朝政大權在權臣董卓死後輾轉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翦除與獻帝有姻親關係的外戚董承伏完後,藉著將三名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妻方式專擅朝政,徹底杜絕新興戚宦爭權,直到曹丕代漢建

Remove ads

東漢中後期戚宦列表

下列皇帝即位及退位年齡依據史籍記載,可能與實際在位時間出現偏差。

更多信息 皇帝, 即位年齡 ...

影響

影響朝政

先帝皇后在成為太后臨朝聽政後,每每提拔並包庇外戚;而皇帝成長後為奪權而重用宦官。兩派均各自結黨營私,互相爭鬥以鞏固權位,導致朝局日益腐敗。此外,皇帝亦同時扶植皇后(或生母)的外戚鞏固皇位,甚至與太后的外戚爭權;宦官內部又分成各派,並各自聯合皇帝、外戚與朝臣等不同力量,使政治鬥爭充斥朝堂,無法遏止。而不同勢力在失敗後亦往往被血腥清算,死者甚眾。

由於東漢早期提倡「清議」,使一批太學生與外戚批評宦官干政,宦官因此加以反擊。而皇帝則因忌憚外戚勢力而偏信宦官,結果在桓帝和靈帝兩朝均發生了黨錮之禍,清正的官員或被捕殺,或被禁錮(終身罷黜)。宦官因而更加得勢,為所欲為,士大夫、豪強離心。直至黃巾之亂爆發後群雄並起,朝政由權臣掌控後,東漢的政局已無法挽回。

間接激起民變

戚宦專權導致東漢中後期政治黑暗,官吏貪殘,橫徵暴斂,敲詐勒索。經濟上隨着豪強地主勢力不斷壯大,土地兼併盛行,使大批農民失掉土地,或流離失所,人民負擔沉重,苦難日深,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到黨錮之禍後,朝政由宦官把持,加上有為的正直官員或被殺或被禁止出仕,地方人士日漸離心,導致中央朝廷無法及時穩定地方危機,最終激發大規模的黃巾之亂。亂事平定後,朝堂由權臣把持並架空皇帝,地方州牧則割據一方,不服朝廷號令,東漢王朝至此名存實亡。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與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