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戴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戡
Remove ads

戴戡(1880年10月1日—1917年7月18日),原名桂齡循若,號錫九,男,貴州省貴陽府貴定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Thumb

生平

Thumb

辛亥革命前後

戴戡出生於貴州省貴定縣猴場堡一農家。父戴連城,母鍾氏。光緒六年八月廿七日(1880年10月1日)生,早年多病,少赴舊治讀書,師從郎雲程,三年而為秀才。後因家境困難,廢學務農。1904年留學日本,入宏文學院。在日本期間,他加入了梁啓超在東京組織的政聞社。1908年(光緒34年)他歸國,任河南法政學堂庶務[1]。1909年(宣統元年),他就任雲南省箇舊錫礦督辦(公司經理)。辛亥革命後,他奉雲南軍政府都督蔡鍔之命,回貴州負責鹽務。

1912年(民國元年),革命後的貴州省內紛爭四起。戴戡獲得省內立憲派以及舊軍的支援。戴在雲南蔡鍔的支持下四處遊說各方支持自己。後來滇軍唐繼堯入貴州,肅清了作為對立勢力的貴州革命派和新軍。同年4月,唐正式就任貴州都督,戴被任命為都督府左參贊。此後,他歷任貴州實業司司長、黔中觀察使。1913年(民國2年)6月,唐調任雲南都督,劉顯世任貴州護軍使,戴任貴州民政長(後改稱貴州巡按使)。在這一時期,他加入進步黨並任該黨理事。1915年(民國4年)11月20日,龍建章接替戴戡為貴州巡按使[2]

Remove ads

護國戰爭與四川敗死

Thumb
1915年10月,蔡鍔(中)與友人戴戡(左)、陳國祥(右)在天津密謀討袁時合影。10月梁啓超在其天津住所召集最後一次秘密會議,梁啓超、蔡鍔、戴戡、陳國祥、王伯群湯覺頓蹇念益等與會,作出「武裝討伐袁世凱,堅決維護共和國體」的決定。會後,戴戡、蔡鍔、陳國祥到山本照相館合影留念。[3]

1915年(民國4年)12月,袁世凱意圖稱帝。戴戡入滇,與蔡鍔、李烈鈞、唐繼堯聯合反對袁世凱,發動了護國戰爭。1916年(民國5年)1月,戴戡由雲南率兵抵貴陽[4],劉顯世遂於1月27日發表貴州獨立宣言。戴自任蔡鍔率領的護國軍第1軍第4梯團長,進攻四川省,後來任右翼司令官。3月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6日病死,黎元洪接任大總統,7月6日,任命戴戡為貴州省長[5]。先是蔡鍔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到任不久,便因病辭官,但北京政府只給假就醫,8月9日,蔡鍔離開成都,往上海養病,同日,戴戡被任命會辦四川軍務,貴州省長一職則由劉顯世暫行兼署[6]。9月上旬,蔡鍔東渡日本求醫,13日,北京任命戴戡暫署四川省長,仍兼會辦軍務[7],可是戴戡不願接任省長,只逗留在重慶處理軍務。12月10日,他宣布就職,但省署一切事務全由政務廳廳長尹昌齡代行[8]。1917年1月14日,他終到成都履任[9]。4月20日,因劉存厚兵變,四川督軍羅佩金被免職,北京即命令戴戡暫行兼代四川督軍[10],掌政成都。7月,張勳在北京擁溥儀復辟,戴戡指控劉存厚接受四川巡撫官職,背叛共和,川黔兩軍再在成都開戰,劉存厚包圍督署,攻擊戴戡[11]。戴戡不敵,逃出成都,在仁壽縣秦皇寺被川軍的伏兵包圍,7月18日戰死(也有自殺之説)[12][13],享年39歲[14]。8月17日,追贈陸軍上將[15]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