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揚州清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揚州清曲是流傳在江蘇揚州鎮江一帶的地方曲種,俗稱「小唱」、「小曲」,起源於元代,使用揚州話演唱。

快速預覽 揚州清曲,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歷史

揚州清曲起源於元代。元代夏庭芝所著的《青樓集》中已有「李芝儀,維揚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詞[1]」的記載。

清代康乾年間揚州清曲達到了鼎盛。揚州清曲藝人曾到達廣東、福建、江西、山東、兩湖等地,並對當地的曲藝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影響[2]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一書中描繪了當時清曲的演出盛況[3],並記載了諸多著名藝人和曲牌名。

民國初年,隨著大量蘇北人上海謀生,揚州清曲在上海達到中興,湧現了一批著名藝人,如王萬青黎子云等等。唱片公司為他們灌制了清曲唱片,並在社會上發行[4]

1960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揚州曲藝團[5],吸收了許多民間清曲高手,並搜集整理了揚州清曲的資料。文化大革命期間,曲藝活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1986年,廣陵清曲之友社成立[6],揚州清曲逐漸復興。2006年,揚州清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

表演形式

揚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過8人,但每人須會演奏一種或幾種樂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彈自唱,自拉自唱」。唱法有「闊口」與「窄口」之分,「闊口」指男性用本來聲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聲腔[8]

揚州清曲通常使用琵琶三弦月琴檀板[3]、碟子[9]、瓷盤、酒杯等樂器伴奏。

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銀紐絲】、【四大景】、【倒扳槳】、【疊落金錢】、【吉祥草】、【滿江紅】、【湘江浪】等,後來主要用【軟平】、【驪調】、【南調】、【波揚】、【春調】、【補缸】、【鮮花調】、【揚子調】、【楊柳青】、【雪擁藍關】等

參見

揚劇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